四隻腳行走的恐龍(長了一張搓板臉的恐龍)
2023-05-04 20:21:09 1
尼日龍:恐龍中的吸塵器近年來,我們發現的恐龍種類越來越多,其中總會出現一些造型奇特的恐龍。不斷發現超出我們想像的恐龍正是我們研究恐龍的魅力所在,認知——革新——再認知。相信你們都猜到了,這次的主角是一種非常奇特的恐龍,它素有「活體吸塵器」之稱,它就是尼日龍(Nigersaurus)。
破塵而出早在1965至1972年,法國古生物學家菲利普·塔丘特(Philippe Taquet)就遠徵尼日,在遠徵中他發現奇特的恐龍化石。儘管這種恐龍再當地比較常見,但我們真正開始對它們有詳細的認知則是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古生物學家保羅·塞利諾(Paul Sereno)來到尼日之後。1999年,塞利諾和他的團隊在尼日發現了更多化石標本。
圖註:尼日龍的化石發掘現場,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圖註:保羅·塞利諾與尼日龍的合影,圖片來自網絡
這種神奇的動物被命名為塔氏尼日龍(Nigersaurus taqueti),屬名的含義為「來自尼日的蜥蜴」,種名則是為了紀念其發現者菲利普·塔丘特。尼日龍已知的化石部分包括一個完整的頭骨及大量顱後化石,化石的完整度非常好,便於古生物學家對其進行研究。
圖註:尼日龍的已知化石部分,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白堊紀的移動吸塵器在蜥腳類恐龍家族當中,尼日龍確實不算是大塊頭。根據重建的骨架推算,尼日龍的體長約為12米,背部高度超過2.5米,體重為4噸,和一頭大象差不多。
圖註:尼日龍的骨架重建,scotthartman繪製
在分類上看,尼日龍屬於梁龍超科下的雷巴齊斯龍科(Rebbachisauridae)。與它們龐大的近親不同,這個梁龍超科下的類群身材矮小,大部分物種體長都在10米左右,它們的脖子相對較短,身後的尾巴則像鞭子一般長而靈活。
圖註:梁龍超科的分類樹,圖片來自化石網,RAX博士翻譯
尼日龍繼承了雷巴齊斯龍科的典型特徵,短脖子,結實的四肢以及細長的尾巴。尼日龍最突出的特徵,同時也是其著名的特徵,就是它那異常特化的頭部。尼日龍吻部形似鏟子,前端寬闊,下頜呈S形,結構非常像吸塵器。尼日龍口中的牙齒集中在前端,是由數千顆牙齒組成的複雜齒系,這種齒系在蜥腳類恐龍中是首例,以往這種結構只在鴨嘴龍等進步的鳥臀類恐龍身上才出現過。
圖註:尼日龍的頭骨,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尼日龍的牙齒,圖片來自網絡
2007年,塞利諾詳細的描述了尼日龍的生理構造。通過對尼日龍內耳部分的研究,以及頭骨活動範圍的計算,塞利諾認為這種恐龍更適合將頭部朝下活動,再配合其獨特的頜骨形態,非常適合啃食低矮的植物。尼日龍的口中擁有多達600顆牙齒,這些牙齒構成了50個齒系群。通過CT掃描發現,尼日龍的每顆牙齒後面都還有9顆替換用的牙齒,當前方的牙齒磨損過度後,後面的牙齒將會很快的替補上來。據估計,它們每隔1至2周就會替換一次牙齒,這種更換牙齒的速率超過了任何一種已知的恐龍。
圖註:塞利諾正在尼日龍生理結構研究發布會上,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尼日龍的頭骨ct掃描,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除此之外,在尼日龍的吻部還有一些孔洞,這些可能是肌肉附著的位置,表明尼日龍很有可能擁有一個角質的喙,這樣能更大幅度加強進食效率。
圖註:尼日龍的頭部復原重建模型,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一些蜥腳形類恐龍的頭骨對比(左起分別是大椎龍,圓頂龍,梁龍,尼日龍),圖片來自網絡
清掃時刻尼日龍那吸塵器嘴巴清掃的地方是距今1.19至1億年前非洲中西部的尼日,地層是埃爾雷茲組(Elrhaz Formation)。當時主要環境是河流以及沿海三角洲,擁有非常豐富的水生植被。這剛好讓尼日龍的這套吸塵器裝備有了用武之地。
圖註:尼日龍的骨骼裝架,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尼日龍的復原,Todd S. Marshall繪製
圖註:尼日龍的復原圖,daitengu繪製
除了尼日龍之外,埃爾雷茲組最著名的植食性恐龍要數豪勇龍(Ouranosaurus)了,此外還有荒漠龍(Elrhazosaurus)和沉龍(Lurdusaurus)。食肉動物包括了始鯊齒龍(Eocarcharia)、隱面龍(Kryptops)、似鱷龍(Suchomimus)及肌鱷(又名帝王鱷),其中肌鱷是這裡最為龐大的掠食者。面對這麼多食肉動物,看來想要做一臺安靜的吸塵器並沒有那麼簡單。
圖註:埃爾雷茲組的生態場景,Julius Csotonyi繪製
正是由於長有外形獨特的嘴巴,尼日龍才能躋身於最奇特的恐龍行列,它的發現延展了我們對於恐龍外形的認識。
參考資料:1.Sereno, P. C.; Wilson, J. A.; Witmer, L. M.; Whitlock, J. A.; Maga, A.; Ide, O.; Rowe, T. A. (2007). "Structural extremes in a Cretaceous dinosaur". PLoS ONE. 2 (11): e1230. Bibcode:2007PLoSO...2.1230S. PMC 2077925 Freely accessible. PMID 18030355. doi:10.1371/journal.pone.0001230.. open access publication – free to read
2.Wilson, J. A.; Sereno, P. C. (2005).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a sauropod tooth battery". In Curry Rogers, K.; Wilson, J.A. The Sauropods: Evolution and Paleobiology (PD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157–177. ISBN 0-520-24623-3.
3.Sereno, P. C.; Beck, A. L.; Dutheil, D. B.; Larsson, H. C.; Lyon, G. H.; Moussa, B.; Sadleir, R. W.; Sidor, C. A.; Varricchio, D. J.; Wilson, G. P.; Wilson, J. A. (1999). "Cretaceous sauropods from the Sahara and the uneven rate of skeletal evolution among dinosaurs". Science. 286 (5443): 1342–1347. PMID 10558986. doi:10.1126/science.286.5443.13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