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雄性動物全部死亡(最長一天交配14個小時)
2023-05-04 14:41:01 2
地球由什麼掌控?是人類嗎,並不是,或許基因才是真正的主宰。任何動物都會死去,肉身會腐爛,消失。而基因卻會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它控制著動物的一切,為了傳承下去,它甚至可以犧牲動物的一切,包括生命。不信你看看它有多狠。
有些動物交配完就得死螳螂的「性食同類」是生物界津津樂道的話題,公螳螂每次與母螳螂交配都冒著生命危險,為了填飽肚子,給寶寶補充營養,母螳螂很大概率會在交配後將公螳螂吃掉。
即使如此,為了將基因傳承下去,公螳螂依舊會「欣然赴死」,不過也有一些聰明的公螳螂會帶著「見面禮」去和母螳螂約會,在母螳螂交配完後有了食物,或許就會放公螳螂一馬。
聰明的公螳螂或許還有生還的機會,公桔金蜘則是「視死如歸」。公桔金蜘在交配完後,就會保持交配姿勢趴在母桔金蜘身上,然後在15分鐘之內心臟停止跳動,徹底變成母桔金蜘甩不掉的一個「包袱」。
它這麼做僅僅就是為了讓母桔金蜘在一段時間內無法再另尋新歡,從而為自己基因能夠得到傳承爭取寶貴的機會。
如果說前兩者用的是「在一棵樹上吊死」的策略,那麼袋鼩則可以稱之為「廣撒網派」。袋鼩是澳大利亞的一種小型有袋類哺乳動物,為了讓自己的後代能夠在食物豐富的春天出生,雄性袋鼩在發育成熟後的第一個冬天會瘋狂地播種基因。
有多瘋狂呢?受體內飆升的睪丸酮影響,雄性袋鼩會為了爭搶配偶大打出手,勝利以後就會與雌性袋鼩交配,交配完成以後也不會停止腳步,它會繼續尋找另外的雌性袋鼩交配。它一天用在交配上的時間最高可以達到14個小時,可以說是持續交配時間最長的哺乳動物了,而且在整個交配季都如此,以留下儘可能多的後代。
這讓雄性袋鼩在第一個交配季就會免疫系統衰竭,進一步導致毛髮脫落、雙目失明,甚至全身出血,最終離開這個世界。
難道基因專挑雄性下手嗎?也不盡然。章魚是一種智商很高的動物,有9個大腦,2套記憶系統,5億個神經元,能學習、會思考,還有擬態、鑽孔等逆天技能,看起來完全具備發展高等文明的潛質,然而基因似乎並不想讓它們統治世界。
章魚「夫婦」在交配前毫無瓜葛,之後也會立馬分道揚鑣,只是很快都會命喪黃泉。仿佛在交配那一刻就進入了「自毀」程序一樣,完成傳承使命後的雄性章魚會立馬停止進食,活性降低,幾個月後死亡。雌性章魚也會在產卵幾天後停止進食,然後死亡。
有些動物不交配就得死這麼多動物一交配就會死,那麼不交配不就可以了嗎?很抱歉,主宰萬物的基因才不會讓你鑽這種空子,有些動物,不交配也得死。
原產於歐洲一帶的雪貂是食肉目鼬科鼬屬動物,是黃鼠狼、平頭哥的親戚,外表呆萌可愛,但其實很兇猛,捕食能力極強,擅長偷雞摸狗。它的發情期持續5-6個月,這期間雌性雪貂會一直分泌雌性激素,直到它完成交配。
如果一直未完成交配,分泌就不會停止。當雌性激素在體內達到一定濃度的時候,就會妨礙其骨髓生產紅血球,雌雪貂就會患上再生障礙性貧血,最終危及生命。
有些動物可能死了還在交配鮟鱇魚是一種深海魚,因為海底陽光照不到,非常黑暗,反正也看不到,所以長得比較「隨便」。漁民們剛開始捕到鮟鱇魚時發現永遠都是雌性的,從來未曾發現過另外一種性別的,科學家研究後以為這種魚是只有一種性別的無性生殖動物。
直到科學家留意到有條魚身上有好幾個「疙瘩」,深入研究發現,這些居然都是雄魚的睪丸。原來,雄鮟鱇魚的體型只有雌魚的三十分之一,它們出生以後就會去尋找雌魚,找到以後就咬住雌魚,釋放一種能溶解皮膚的酶。
然後雄魚慢慢喪失自我,與雌魚融為一體,只剩下一對獨立的睪丸,當雌魚需要交配產卵的時候就釋放激素告訴睪丸,睪丸就會釋放精子,從而完成受精,一條雌魚身上最多的時候可能寄生八對化成睪丸的雄魚。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雄性鮟鱇魚死了依然在進行著交配。
基因為何要這麼做?當偉大的物理學家楊振寧被問到世界上有沒有上帝的時候,他說:「你說得上帝如果是一個人形的,那我想是沒有的。但如果你問有沒有一個造物主,我想是有的。因為這個世界不是偶然的」。
如果說這個世界存在造物主,基因毫無疑問就是造物主控制世界的魔法權杖,要保持對世界的掌控,就必須要保證基因的延續。很多動物的存在從地球這個大生物圈來說或許存在著意義,而從它本身來講,唯一的意義似乎就是不斷地循環傳輸自己的基因,而肉身只是載體,在釋放遺傳物質後就被「基因」無情拋棄。
然而,人類似乎正在試圖脫離基因的掌控。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類開始出現不婚、不育的想法,這與基因的傳承策略背道而馳,似乎是一種對基因控制的抗爭。
人類就像造物主發明的「人工智慧」,隨著智能化程度的提高,開始思考生存的意義,開始反抗造物者的意願,試圖將基因傳承的使命拋棄。
再發散一下,人類是人類世界裡「人工智慧」的造物者,又會不會有一天,人類的人工智慧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反抗人類的意願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