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復的4個原則(與時間無聲的較量)
2023-05-20 00:13:38
古籍修復的4個原則?作為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古籍承載了上下數千年的優秀文明近幾年,隨著《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典籍裡的中國》等文博類紀錄片綜藝節目的強勢「出圈」,使得古籍修復這一相對「冷門」的專業走入了人們的視野,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於古籍修復的4個原則?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古籍修復的4個原則
作為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古籍承載了上下數千年的優秀文明。近幾年,隨著《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典籍裡的中國》等文博類紀錄片綜藝節目的強勢「出圈」,使得古籍修復這一相對「冷門」的專業走入了人們的視野。
為進一步推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加強古籍保護,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深度融合,近日,字節跳動古籍保護專項基金在國家圖書館啟動,將定向資助中華珍貴古籍修復和專業人才培養、古籍活化與數位化等項目,該專項基金由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與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聯合建立,是首個網際網路企業資助的古籍保護基金。
在新科技廣泛應用於各行業的背景下,如何做好古籍修復以及相關人才的培養,如何探索創新古籍保護的形式內容,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古籍修復道阻且長
古籍修復技藝被譽為古代典籍的「續命湯」,需要對破損的古籍進行重新修整、裝訂,將鼠咬、蟲蛀、風蝕、水浸、火炙等產生的損壞整修復原。「每一部古籍修復都要經過配舊皮舊紙、補破頁、裱糊、噴水倒平、襯紙、捶平、齊欄、訂本、打眼訂線、包角等十幾道工序。好的古籍修復要做到完完整整,每一步都十分考究,幾近苛刻,需以極大的耐心認真完成。」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籍修復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杜偉生介紹說,「目前全國共擁有古籍總量超過3000萬冊,以國家圖書館為例,古書的破損量佔整個古籍數量的1/3,其中有一部分被蟲蛀;還有的被火焚燒過,部分文字根本看不清楚;更常見的是書頁自身的老化、絮化等問題,處理起來需要很多時間。但從事古籍修復的專業人員只有15人,一年大概可以修補400冊。」這就意味著,即便專業修復人員沒日沒夜地工作,將這些古籍全部修復好也需要數十年,前提是,古籍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繼續遭到破壞。
古籍修復工作固然需要專業人員的不斷湧現,然而改善古籍的保護環境也是減輕古籍修復人員壓力的又一重要後勤保障工作。據了解,3000多萬冊的古籍中有大概1000萬冊的古籍是在蟲害災害比較嚴重的地方,且常年遭受潮溼氣候的侵襲,這就導致我國的古籍保護任務異常繁重。
另外,古籍修復材料的難得也對古籍保護工作造成了一定影響。之前可以把古籍中的空白紙張裁剪下來一部分填補到破損處,但隨著古籍成為重點文物,這種修複方法也被修復人員漸漸摒棄了。杜偉生告訴記者,「目前紙張的儲備量完全達不到可用來修復古籍的程度,主要通過尋找合作單位定點生產修復用紙,但染色造紙成本非常高,還會從古玩市場淘紙,每一張紙都需要仔細收藏,善加利用。」
當好古籍的「續命醫生」
面對亟待修復的古籍,修復師的每一步都決定了修復的成功與否。已從事古籍修復11年的國家圖書館古籍修復師侯鬱然目前正在參與西域文獻的修復工作。「這批文獻的紙張破損嚴重且表面汙漬較多,首先要進行的是去汙和選紙工作。清潔手段分為幹清潔和溼清潔,幹清潔主要是除塵,溼清潔則是對古籍表面進行局部清洗。破損情況和受汙情況不一樣就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儘量做到百分百還原古籍原貌。」侯鬱然告訴記者,「古籍的紙性、顏色、薄厚,紙紋的橫豎以及年代、工藝等因素在選配紙張時都要充分考慮到。配紙不當,即便再高明的技術精工細作也很難做到協調一致。」
從行業小白成長為成熟的古籍修復師並非坦途,每個看似簡單的操作都需要反覆練習。比如打漿糊,看似微不足道的環節是每一個古籍修復師必須熟練掌握的技術。古籍修補主要靠漿糊,漿糊的好壞關係到修補的質量和古書的壽命。漿糊太薄粘性不夠,書頁粘不牢會自行脫落;漿糊太稠粘性過大,書頁會起皺。如果因不能揭開而無法修補,對古籍的損壞更大。「有經驗的修復師一次就可以成功,但是我現在很多時候還是碰運氣。今天的漿糊打得剛剛好,呈透明狀而且沒有顆粒。打不熟的漿糊呈乳白色,且有很多小顆粒,就不能用來修復古籍了。」入館兩年的古籍修復師王欣蕊說。
「一名成熟的古籍修復師需要長達五年甚至更久的學習和實操練習,坐得了冷板凳扛得住寂寞,還得具備豐富的古籍版本、古代造紙和古代書刊裝訂等專業知識,同時還要對紙張材料特性有深入的了解和熟練的裝裱、修補能力。」杜偉生告訴記者。
針對有些古籍保護不妥當以及修復人才匱乏的問題,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表示:「為讓更多人了解古籍修復並喜歡這個行業,我們特地開設了古籍修復培訓班。通過輪訓、資格認定、基礎學習、專業學習等全方位培訓才能成長為專業的修復人員,到目前為止,已經開設了19期,古籍修復人員數量增長了近一倍。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為古籍培養更多的『續命醫生』。」
科技助力讓古籍「活」化
古籍保護的形式更新迭代,我們不難發現,「數位化」已經成為當下古籍保護的新趨勢。對古籍進行影印或整理,對古籍的形式和內容進行轉移保存,通過開展出版、縮微、數位化等工作,使古籍的永久傳承變為了可能。在談到古籍的「數位化」保護時,張志清也表達了對這一保護形式的認可和期待,「我們希望通過數位化,讓大家在家裡就能看到古籍,或者是通過拍照的方法把古籍存儲在縮微膠片上,而縮微膠片在溫度溼度都適宜的情況下大概能夠保存500年,是現在保存時間最長的一種介質。」
作為國家圖書館古籍修復培訓班的古籍修復師廉成春,開始嘗試用時下最熱門的短視頻方式記錄自己已經從事了13年的古籍修復工作,真實呈現古籍修復場景。目前她的抖音號「廉成春 古籍修復工作」已經擁有7.7萬粉絲,作品獲贊量68.6萬。 「最開始開通抖音帳號沒想那麼多,就想讓更多人了解我在做的事,沒想到竟然收穫60多萬的點讚量。還常有人私信問我關於古籍保存、修複方面的問題。藉助這個平臺,我也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從之前遇見問題閉門造車到現在先去問問同行,互相借鑑經驗,讓手裡的古籍煥發新生。」廉成春說,「雖然影響力還相對小一些,但很多粉絲看完作品之後留言感嘆祖國燦爛的文化和古籍修復的高超技藝,我對自己的職業也就有了更強烈的自豪感。」
古籍修復是快與慢之間的拉鋸,也是和時間無聲的較量。讓古籍保存得更久一些,才能讓千百年積澱的歷史和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
(光明網記者劉冰雅 實習記者李浩巍)
來源: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