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關於孝的經典語錄(讀論語百善孝為先)
2023-05-19 20:50:45 1
很小的時候就聽過一句話「百善孝為先」,孝是德的根本,很難想像一個對於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孝順的人能有高尚的品德,治國平天下首先要具備的就是孝行和孝心。在論語中就通過有子之口來說明,孝是仁的根本。
原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嫌疑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有子說:「如果他為人孝敬父母順從兄長,卻喜歡冒犯長者就很罕見,不喜歡冒犯長者卻喜歡作亂的事是從來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根本確立了,道義才能產生。孝敬父母,順從兄長,這是仁道的根本。」 孝道在行不在言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有很多值得傳承和被繼承的東西,孝道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品德。
曾幾何時,總是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去盡孝,其實盡孝道和有沒有能力是兩回事,人的能力只能決定你的高度,決定你的財富,決定你的地位,但卻無法讓你擁有道德,對父母去盡孝道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 孝道是文化的傳承
作為父母而言,他們最需要的既不是財富,也不是地位,而是子女的陪伴和理解,對於老人們來講,有家財萬貫,不如嬌兒常伴。
記得郭沫若先生曾經說過,「凡是一個自然人,都會去愛自己的子女,但只有有文化的人,才會去孝順自己的父母。」對於這點,我深以為然。 判斷善良的方法
判斷一個人是否善良,看看他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就知道了,很多時候我們背上行囊遠離父母,說是為了理想和抱負,忽略了身後年邁父母的期盼目光。
不學不知,不行不止,只有通過各種方式和手段堅持不懈的學習,才能形成自己做人的原則,有了原則的人才能選擇。 找藉口就是不孝
漢文帝劉恆做為開創「文景之治」的一代賢君,首先他是一個孝子,在母親患病的時候,他總是親自為母親煎藥餵藥,並一直侍奉在母親的身邊寸步不離,直到母親的病痊癒。
如果還有人說自己工作忙,沒有時間陪父母,那不過是一種託詞和藉口,你有劉恆忙嗎?恐怕沒有。 無孝行則無善行
胸懷天下之前,先看看是否心有家人,眼中只有利益的人往往得不到利益,高效的行動力源於內心強大的動力,這個動力之源就是我們的孝心,有了孝心才能有孝行,有了孝行才會有善行。
每日一善是對外人的,堂前盡孝才是每個人的本份,只有做好了自己的本份才有可能去做其他的,否則就是放棄了根本,捨本逐末沽名釣譽的善行,不如實實在在的孝心孝行來的實在。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