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作品創作方法(怎樣才能創作出)
2023-05-20 13:33:42 2
藝術家作品創作方法?來源:中國文化報每次聽到《我的祖國》這首抒情、優美的歌曲,我就想到一個問題:近幾十年來所創作的文藝作品,有幾部能經受住時間的淘洗而成為傳世經典?其整體藝術水平能否超越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歌曲而言,有幾支能夠和《我的祖國》《人說山西好風光》《讓我們蕩起雙槳》《敖包相會》《娘子軍連歌》等媲美?就歌劇而言,有幾部能超越《洪湖赤衛隊》《江姐》等作品?就繪畫中的紅色題材而言,有幾幅能趕上《開國大典》和《毛主席去安源》?至於戲曲劇目,僅以古代題材的劇目來衡量,能有幾部達到《梁山伯與祝英臺》《春草闖堂》《女駙馬》等思想性與藝術性高度統一的水平?詩歌、小說、電影等藝術形式莫不如此正因為「新」不如「舊」,才使得「老歌老唱」「老戲老演」成了當前藝術表現的一種不正常的「常態」,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於藝術家作品創作方法?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藝術家作品創作方法
來源:中國文化報
每次聽到《我的祖國》這首抒情、優美的歌曲,我就想到一個問題:近幾十年來所創作的文藝作品,有幾部能經受住時間的淘洗而成為傳世經典?其整體藝術水平能否超越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歌曲而言,有幾支能夠和《我的祖國》《人說山西好風光》《讓我們蕩起雙槳》《敖包相會》《娘子軍連歌》等媲美?就歌劇而言,有幾部能超越《洪湖赤衛隊》《江姐》等作品?就繪畫中的紅色題材而言,有幾幅能趕上《開國大典》和《毛主席去安源》?至於戲曲劇目,僅以古代題材的劇目來衡量,能有幾部達到《梁山伯與祝英臺》《春草闖堂》《女駙馬》等思想性與藝術性高度統一的水平?詩歌、小說、電影等藝術形式莫不如此。正因為「新」不如「舊」,才使得「老歌老唱」「老戲老演」成了當前藝術表現的一種不正常的「常態」。
按理說,當今應該創作出比起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好的藝術作品,因為我們處在價值觀念、生產關係、經濟方式、生活樣式等方面急劇變化的時代,而這變化會給文藝界提供極為豐富的創作素材;因為強大了的國家能讓我們對未來充滿希望,開放的社會給我們提供了更多創作經驗;因為經濟的高速發展讓文藝創作人員衣食無憂,可以心無旁騖地潛心創作。可我們呢,卻沒有向這個時代、向為我們提供創作條件的人民獻上更多精品佳作。
許多人將原因歸結到客觀環境上,但今天的創作難道比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受到更多的掣肘?近幾十年,難道誰曾經歷過所創作的真正反映時代精神、摹寫民眾生活、扣動人們心弦、讓百姓心靈產生共鳴的作品由於受某個政策的禁錮而被扼殺?這樣發問,並不是說我們的文藝政策已經盡善盡美了,而是說創作成就不大的主要原因還應該從主觀上去查找。
要創作出精品力作和「高峰」性的藝術作品,需要我們的創作者做到以下三點:
一是要有對民族、對時代、對未來的高度責任心。對文藝創作者提出了要求:胸中有大義,心裡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具體地說,就是在中華民族實現強國富民、社會和諧、人民文明的偉大夢想的徵程中,藝術家所創作的作品應該具有提升民族自信心、振奮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昭示美好前景、推動社會前進的作用。要起到這樣的作用,藝術家本身應該是富有理想、道德高尚、胸襟寬廣、公而忘私之人。然而,現在許多藝術家卻帶著一種投機的心理來選擇題材。抗戰勝利70周年快到了,便選擇抗戰的題材;脫貧到了攻堅克難的關鍵時候了,則寫一個幹部如何扶貧的故事;倘若是為某個地方創作作品,便拼命地從該地區的歷史與現實中挖掘好人好事,還美其名曰打造「地方名片」;甚至某個領導說了一件事,讚揚了一個人,也會依此而創作。這些題材是否為自己所熟悉,是否適合某種藝術形式的表現,是否反映大眾的心聲,是否表現時代的精神等,是不多考慮的。只要能獲得國家或省市級「藝術資金」的資助,只要能得到文化主管部門的專項撥款,只要能搬上舞臺或螢屏、銀幕,其他的都不用管。在這些人的心裡,哪裡有民族的大義,哪裡有藝術家的責任?眼裡看到的只有名和利。
二是要有正確的藝術觀。藝術觀就是創作的指導思想,只有指導思想正確,才有可能創作出優秀作品。如果指導思想是錯誤的,藝術方法和技巧再別致、再嫻熟,也不會做出好的作品來。那麼,正確的藝術觀是什麼呢?指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以人民為中心」就是從馬克思到鄧小平等一再倡導的「人民性」,它是藝術觀中首要的,也是最為重要的。所謂人民性,就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反映人民的生活,抒發人民的情感,表達人民的欲望甚至痛苦。「人民」的概念當然是較為寬泛的,但是,其主體還是工人、農民、士兵和普通的市民,我們應該多以他們為文藝作品的主人公,努力塑造出他們真實、鮮活的形象。
「人民性」在正確的藝術觀中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如「民族性」也極為人們所重視。但是,對它的解讀卻大不一致。有人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有的持截然相反的意見,認為只有世界的、人類的,才是民族的。筆者以為,只要你頌揚的是善良、仁愛、忠誠、友誼、寬厚等人類共同秉持的美好品質,而不管你描寫的是什麼民族、什麼地域、什麼時候發生的故事,都會受到本民族觀眾的欣賞,也會受到其他民族的讚美。
三是要沉到生活中去。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現在許多作品之所以不為人們所接受,主要的原因是「不像」。不要說「神似」,就是「形似」也達不到。人的形象不真實,故事情節不真實,情感不真實,社會風貌不真實,時代的精神更不真實。因為虛假,所創作的許多歌曲,不要說大家跟著學唱,聽了都讓人渾身起雞皮疙瘩;所上演的許多舞臺劇、電視劇或電影,情節漏洞百出,連人物講出來的話都不像是「人話」。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就是不了解生活,許多故事與人物是作者獨自坐在書房裡,或三五人坐在咖啡廳裡,憑空臆造出來的。為什麼現在的文藝作品改編的多,原創的少呢?因為對生活實在不熟悉,連杜撰的本領也沒有,只好用現存的「飯」,他「炒」一下,你「炒」一下。正如上文所說,現在的社會不缺故事,不缺人物,缺的是尋找故事與人物的眼睛,缺的是沉到底層社會、與普通百姓打成一片的態度。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何能產生那麼多優秀的作品,原因之一是作家、藝術家脫下西裝、放下架子,真誠地到村子裡做農民,到廠礦裡做工人,到兵營裡做戰士,到商店裡站櫃檯,一年、兩年,他們完全融入百姓的生活,自己也成了百姓中的一員。
當然,表現內容的藝術手法、藝術技巧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我們現在最需要解決的是「表現什麼」的問題,只有解決了這個根基性的問題,我們的文藝創作才會走上健康的道路,才能創作出大量的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經受住時代考驗的經典之作。
[本文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戲曲史(上海卷)」首席專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