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條約勿忘國恥銘記歷史(辛丑條約籤訂120周年)
2023-05-20 21:40:34 1
今天,是《辛丑條約》籤訂120周年。《辛丑條約》亦稱「辛丑各國和約」、「北京議定書」,是中國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鴻章與英、美、俄、法、德、意、日、奧、比、西、荷十一國外交代表,在義和團運動失敗、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於光緒二十七年(辛丑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年9月7日)在北京籤訂的不平等條約。
《辛丑條約》被認為是中國近代史上失權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的籤訂,進一步加強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全面控制和掠奪, 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標誌著中國已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起因
1900年5月底,俄、英、法、美、德、意、奧、日八國不顧清政府的反對,聯合組織了軍隊,大量在天津集結。6月中旬,列強採取了新的侵略步驟,以清政府剿辦義和團不力,並在海口布設水雷與各國為難為由,攻佔大沽炮臺,並進而向北京進軍。
於是,在6月21日,清政府下令宣戰,一方面在京津沿途進行阻擊,在北京利用義和團攻打使館區。另一方面,清政府還通過駐外使節向各國尋求和談。然而,清廷對八國聯軍宣戰後,清軍一再潰敗。慈禧太后改任兩廣總督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命其從速來京,全權與各國協商議和。8月7日(七月十三日),八國聯軍逼近北京,清廷正式任命李鴻章為全權議和大臣,與列強談判。8月中旬,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在逃跑途中命榮祿、徐桐、崇綺留京乞和,後再派慶親王奕劻與李鴻章,共同協商議和事宜。
條約大致內容
(1)中國對各國賠款4.5億兩白銀,價息合計超過9.8億兩白銀,並以關稅和鹽稅等作抵押;(2)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居住; (3)拆毀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臺,允許列強各國派駐兵駐紮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4)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運動; (5)外國認為各個通商章程中應修之處或其他應辦的通商事項,清政府概允商議; (6)懲辦「首禍諸臣」; (7)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 (8)清政府對德、日道歉,等等。
條約的影響
《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精神屈辱最深沉,從而給中國人民帶來空前災難的不平等條約。
學術界一般認為,《辛丑條約》的籤訂,標誌著中國半殖民地地位的最終形成,乃至於認為它標誌著中國已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辛丑條約》的籤訂,使民眾在增稅壓力下及窮困生活對清朝感到不滿,最終加速清朝滅亡。
《辛丑條約》喪權辱國,但終究已經成為歷史,也只能是歷史。如今的中國,不能,也不會再籤訂這種條約。如今的中國,不會向任何列強低頭,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