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進入俠客島(俠客島在中亞考古)
2023-04-29 16:54:04
【俠客島按】
今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對烏茲別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建交30年來,兩國合作跑出了「加速度」,其中一個領域很特殊:考古。
早在青銅時代,來自中國的小米就已開始在烏茲別克斯坦土地上播種。公元前2世紀後半葉,遊牧人群「月氏」來到烏南部阿姆河流域,漢王朝為聯合月氏抗擊匈奴,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打通絲綢之路。
為了尋找古代月氏文化遺存,從2000年起,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西北大學教授王建新帶領考古隊,數百次踏上絲路古道,成為首個進入中亞考古的中國學者。2013年,王建新團隊與烏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建中烏聯合考古隊。
最近,俠客島微博邀請了王建新教授,與網友在線交流在中亞考古的故事。我們整理了相關文字,分享給大家。
王建新(右三)一行赴鐵爾梅茲古城遺址考察。圖源:受訪者供圖
1、俠客島:兩千多年前,張騫就曾「鑿空西域」,到過今天的中亞地區。當時史書記載這一區域有月氏、康居等國,這些古代民族對中國及周邊區域的歷史有過什麼影響?他們和今天的中亞國家有什麼關係?
王建新:歐亞大陸的北方草原地區是遊牧經濟、遊牧文化起源和發展的區域。從現有考古資料看,最早的遊牧經濟可能起源於新疆北部和中亞北部,從「半農半牧」轉化為遊牧。
公元前5世紀左右,當地遊牧經濟非常發達,月氏、匈奴、東胡等遊牧人群開始出現在中國的歷史文獻中。
在中國北方,匈奴在中,東胡在東,月氏在西。大致在秦王朝末期,匈奴崛起,中原楚漢相爭時,匈奴建立了北方草原地區第一個遊牧帝國。公元前174年到前160年間,匈奴打敗月氏,把月氏王都殺了。此後大部分月氏人西遷,被稱為「大月氏」。一小部分來不及跑的留在當地,後又遷入今青海等地,被稱為「小月氏」。
大月氏一開始遷到了新疆伊犁河、楚河流域,後來又被宿敵烏孫逼迫進一步西遷,到了中亞阿姆河流域,包括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南部、塔吉克斯坦南部、阿富汗北部。這個地方在西方文獻上被稱為巴克特裡亞,中國文獻稱之為「大夏」。月氏人就遷到這兒。
中亞地區是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中間地帶。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就是尋找和聯絡月氏人,共同對抗匈奴。月氏西遷、張騫鑿空西域,都是歐亞大陸絲綢之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月氏墓葬出土文物(圖源:受訪者供圖)
2、俠客島:您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立足長安,面向西域」,當時為什麼決定去中亞考古?對中國來說,走出去考古的意義是什麼?
王建新:我們考古人有個初衷,就是為了學術研究、學科建設。
1995年,我擔任西北大學考古教研室主任,當時教研室一共十幾位老師,發展比較落後。怎麼辦?我們決定走出去。當時我提出一個方針:「立足長安,面向西域,周秦漢唐,絲綢之路」。
上世紀末,整個中國考古學科都沒有走出國門,對中國考古學以外的研究領域幾乎沒有發言權。當時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正在醞釀啟動,很多人關注中國文明研究。但如果我們對其他文明、特別是中國周邊地區的文明沒有深入研究,怎麼更好研究中國文明?必須研究中國文明跟其他文明的互動。這就需要進行國外考古。
於是我們選擇將月氏文化考古作為探索切入點。這裡還有個故事:1991年,國際著名絲路考古學家、日本的樋口隆康先生訪問西北大學,他提到一個問題:「月氏的故鄉在中國,那麼中國境內的月氏文化在哪裡?」
這個提問引起我很大興趣,我開始搜集相關資料和研究成果,決定先做境內的月氏文化,等條件成熟後再去國外做。這些年我們的工作基本上都在按當年的設想進行。
2013年,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我們的研究開始得到更多支持和關注。這件事,我們要繼續做下去。
2015年-2016年,中烏聯合考古隊發掘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市附近的撒扎幹遺址。圖源:受訪者供圖
3、俠客島:這20多年間,西北大學考古隊在中亞的工作節奏是怎樣的?
王建新:1999-2000年,我們開始到甘肅、新疆尋找中國境內的月氏文化遺存。2009年開始去中亞,當時國內連經營中亞旅遊的旅行社都沒有。2010年,我們舉辦歐亞考古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後來西北大學、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國家博物館組織了聯合考察隊,到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考察。此後我們跟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分別組建了中烏、中塔聯合考古隊。
我們摸索出一種工作方式:「大範圍系統區域調查 小規模科學精準發掘」。中亞幾國面積比較大,大範圍調查得分層次,首先是跑的地方越多越好,了解環境、風土人情、交通等各方面的情況,跑一遍不夠,就兩遍、三遍,反覆跑,從快節奏跑到慢節奏跑,再縮小範圍,從大區域變成小區域,最後到一個確定的考古點。
再就是「精準挖掘」。挖掘要很有針對性,挖什麼、解決什麼問題,提前都要想清楚。到目前為止,我們只發掘了三四處遺址,但每一次都有重大突破。
我們前些年的工作區域主要在中亞南部,夏天較熱,冬天不冷,基本是10月到來年1月展開調查。選好點後,2月底3月初就開始發掘。
野外工作結束後,還有大量的室內工作,各種挖掘資料都需要整理、分析、研究。有人問我,這些年去了多少次烏茲別克斯坦,我真數不清了,光2019年就跑了20多次中亞,10年期的護照很快被籤章蓋滿了。
烏茲別克斯坦拉巴特墓地發掘現場,考古隊與當地村民合影。圖源:受訪者供圖
4、俠客島:能否介紹一下中外聯合考古隊的相關情況?
王建新:2013年中烏聯合考古隊正式組建,外方成員包括該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塔什幹大學(現國立民族大學)、泰爾梅茲大學的研究人員,中方除了西北大學師生,還有社科院考古所、科學院雙古所、故宮博物院、北大、吉大、川大、人大、鄭大、南大、陝西師大、西安外大以及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和洛陽的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等。
通過聯合考古,我們培養了一批烏茲別克斯坦當地的碩士生、博士生,大大減輕了語言壓力。絲路考古要做好,在中國和所在國家地區培養年輕學者非常重要。歷史考古需要有一批真正沉下心、堅持若干年、認認真真搞研究的年輕人。
5、俠客島:最近敦煌研究院有個考古相關的編制崗位,應聘者為0。一些網友認為考古專業較冷門,物質回報低,難以吸引更多人才。您覺得如何破除這個困境?
王建新:我們是一個有幾千年文明的古國,文化遺產非常豐富,需要保護、研究甚至搶救,這都需要大量人才。比如鄰國日本,1億多人口中有幾萬個考古學家。我們呢?統計下來,真正能做田野考古的就幾千人。
這當然是多重原因造成的,收入問題是其中之一。有人說你們幹考古是不是能賺大錢發大財?我說那不可能,有這種想法的人千萬別幹考古,我們發掘出再好的文物,也是國家的。很多時候考古比較艱苦,比如地質工作者有野外補助,但考古至今還沒有野外補助標準,一些地方甚至在本地範圍外做野外考古都不算出差,連差補都沒有。這顯然很影響積極性。
現在不少考古機構都在增加編制、人員,這是好事。從我個人角度看,你如果真想做考古,想當考古學家、對學科有所貢獻,就不能怕吃苦,做考古,在生活、生理上受苦是必然的。
6、俠客島:您曾說,「我們不能在中亞進行掠奪式考古,只要資料,不保護文物」。上世紀初一些西方探險家在很多文明古國賤買甚至偷盜文物,類似事情是否也曾發生在中亞?如何「保護式考古」?
王建新: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不少國外探險家曾經到中國西部地區進行探險考察,其中一些人掠奪、破壞了許多中國文物。比如敦煌藏經洞大量文物被掠奪,新疆克孜爾石窟、柏孜克裡克石窟很多壁畫被切割破壞,運到了國外,這是令中國人非常痛心的一段歷史。
在中亞地區,在絲路沿線的許多欠發達國家,也有很多珍貴文物被掠奪,許多遺址被挖得千瘡百孔。一些國家非常不負責任,發掘遺址都沒有什麼保護措施,資料一取就不管了,基本上不回填,挖成啥樣就啥樣,暴露在那幾十年。
中國人在中亞考古一定不能這樣做,我們要以負責任和尊重文物的態度工作。從2000年開始,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重點就是「大遺址保護」。這是中國特有的一項系統工程,要做大遺址保護規劃,還有保護工程、展示工程、旅遊服務設施、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等,一做就是15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
2019年,中烏聯合考古隊對烏尊地區遺址進行調查與發掘。圖源:受訪者供圖
7、俠客島:經過長時間的學術研究,您對古絲綢之路、新絲綢之路有什麼新的理解?這會如何影響我們今天的生活?
王建新:絲綢之路就是古代歐亞大陸上東西方文明交通交流交往的大通道,中亞剛好處在中間樞紐地帶。「絲綢之路」概念是由德國學者首先提出來的,100多年來,歐、美、俄、日學者對絲綢之路進行了大量研究,絲綢之路研究的話語權至今還在西方學者手中。
這是必須承認的現實,因為我們過去的絲路研究沒有走出國門,真正走出去的時間還很短。但既然絲路是東西方文明交通交往的通道,只有西方視角的研究就是不完整、不真實的,要加上東方視角才能真正復原絲路歷史。這就是中國人做絲路考古研究的意義所在,也是魅力所在。
這條路現在依然是經濟交往、文化交流、文明交流的通道。要獲得絲路沿線國家人民的理解、支持,需要去了解他們的歷史,理解他們過去什麼樣、現在為什麼這樣。考古工作可以揭示古代中國和這些國家、地區人民的交往歷史,通過互相了解實現民心相通,促進我們和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人文交流。
這需要很多代人,用幾十年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時間不懈努力。
採寫/在焉
編輯/綾波、點蒼
掃描圖中二維碼,回看精彩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