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傳統習俗有哪些(江西特色文化民俗)
2023-05-25 03:45:23 3
書院文化
「江西書院甲天下。」江西是古代書院的起源地,唐代德安義門東佳書院和高安桂巖書院是中國設立最早的書院之一。宋代白鹿洞書院名列中國四大書院之首,華林書院延四方講席,鵝湖書院首創學術自由爭辯之風,白鷺洲書院以人才輩出、延續辦學800年而著稱。
在明代1239所書院中,江西地區就有238所,佔五分之一。據清光緒《江西通志·書院》記載,江西書院達526所。有學者根據其他各種史籍、志書、筆記、碑刻統計,認為江西古代書院足有千餘所之多,迄今保存較完整的仍有85所。
贛文化
臨川文化
臨川文化是以江西臨川為匯合中心,人文、風物、哲學、教育、文學、藝術、科學、技術、醫理、學術、宗教、民俗、體育、語言、建築、美食等實行向性組合,而形成獨具特色,自有特徵,承上啟下的區域文化。臨川文化背景下誕生了宰相詞家晏殊及其兒子晏幾道,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醫學家陳自明,地理學家朱思本,著名的戲劇家湯顯祖等歷史文化名人。
贛南客家文化
贛南客家人的進取精神、鄉土意識和淳樸務實精神孕育了江南第一宰相鍾紹京、盛唐詩人綦毋潛、北宋名醫陳恕、宋代詩人曾幾、散文家魏禧、孫中山先生的先祖孫勰,以及革命年代叱吒風雲的將軍古柏、肖華等名人。贛南600餘幢客家圍屋被稱為「東方的古羅馬」。客家民俗文化包括山歌、贛南採茶戲、東河戲流傳至今。
方言文化
古稱傒語,習稱贛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江西省內通行贛方言的有60多個縣市。包括南昌、景德鎮(城區)、萍鄉和宜春、撫州、吉安三地區的各縣市;上饒、九江兩地區的大多數縣市;贛州地區的、石城、寧都、興國、於都、瑞金、會昌等縣也有使用贛方言的鄉鎮。
革命傳統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先後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據地。其中著名的有贛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湘贛革命根據地、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後發展為閩浙贛革命根據地)以及包括銅鼓、修水、萬載、宜豐等縣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當時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在贛南和閩西地區的21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設在瑞金,故瑞金有紅都之稱。
戲曲文化
明初形成的弋陽腔是南戲高腔源頭,演變成京劇、川劇等40多種戲曲。明代湯顯祖的《臨川四夢》代表中國古典戲劇最高水平,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清代蔣士銓稱乾隆間第一曲家。江西因盛產茶葉在清中期逐漸形成的採茶戲。民種類豐富,有號子、漁歌、山歌、小調、燈歌等,以興國山歌最為著名。
儺文化
儺文化是江西的一種宗教崇拜文化,是江西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儺文化經過三千年的歷史沿襲至今,形成了原始古樸的一種傳統宗教文化,被人們譽為古代文化的「活化石」。
陶瓷文化
江西是我國陶器文化最早發源地之一。1962年,在對距今約14000-9000年前的江西萬年縣大源仙人洞與吊桶環遺址發掘中,獲得質地非常疏鬆,胎厚近二釐米,陶泥既夾炭也夾砂的陶器碎片。經測定,應是中國目前所知最原始陶器之一,證明江西陶器文化起源時間至少可以追溯到九千至一萬四千年前新石器時代早期。江西萬年仙人洞與吊桶環遺址發掘出12000~14000萬年前的栽培稻,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栽培稻,其不僅佐證江西是人類稻作農業的發源地,也不僅佐證江西萬年仙人洞人是最早開始栽培水稻的人類先民,還由於稻食牽連陶器製作、使用、廢棄等所荷載的人類行為與文化信息,亦佐證江西稻作生產與陶器運用的歷史早熟,使贛地成為中國烹飪飲食文化源頭之一,更毫無置疑置疑地確證江西大鄱陽湖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南方昌盛、經濟富庶之地。
全豐花燈
全豐花燈是江西修水全豐鎮的一種漢族曲藝形式。是一項介於燈、戲、舞之間的藝術表演活動,主要特色是燈隊表演,具有濃厚的民俗色彩。春節期間,鄉村各路花燈雲集,從初一發燈一直唱到元宵,跑東家竄西家,通宵演唱。此外,民間節日、做壽、上梁、婚嫁,都請來花燈熱鬧一番。全豐花燈活躍在偏鄉僻壤、山高林密之處。每到傳統節日的夜幕時分,花燈會不期而至,一路上彩燈逶迤、鑼鼓喧天,蔚為壯觀。花燈隨時隨地可演,為山區 花燈慶元宵群眾喜愛,每到一處,山民們鞭炮迎送、茶點招待,相互之間的聲聲道賀、句句祝福在夜風中送到千家萬戶。
石城燈會
石城燈會寄託著神靈崇拜和火神崇拜。石城燈會主要表達目的是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消災除惡,主要形式為正月初一至十五元霄花燈節和各種節慶,各路神廟菩薩的聖誕喜慶的遊壠、遊塅、遊街等活動。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群眾都會自發組成許多燈會進村入戶表演燈彩。表演時使用的道具有龍燈、獅燈、馬燈等幾十種,除稈龍燈外,其餘燈具均由各色紙張或紗綢經能工巧匠編、扎、畫、剪、貼而成,形象逼真、色彩華麗、巧奪天工。燈會表演時有樂器伴奏,邊唱邊舞,舞蹈動作豐富,風格多樣:龍燈和獅燈以踏、擺、轉為主,並插以武藝,動作粗獷、豪放;茶籃燈和船燈的表演人物有旦、醜之分,其舞蹈動作小旦輕盈、活潑,彩旦滑稽、潑辣,丑旦詼諧、靈活。
樟樹藥俗
樟樹藥俗包括藥材交易風俗、中藥炮製、藥膳、藥業信仰等。其主要價值有:一、歷史價值,「樟樹藥幫」的形成與輻射,開闢了廣闊的藥業市場和藥材資源,為中華醫藥的發展,為豐富祖國醫藥的寶庫,譜寫了光輝而不朽的篇章。二、文化價值,中醫中藥,在人類文化史上堪稱一絕,從古到今一直保持著它東方不敗、獨領風騷和不可替代的地位。樟樹還有藥王會,於每年農曆四月二十八和八月十五舉行。相傳這兩天分別是藥王孫思邈的誕辰和樟樹藥業始祖葛玄「白日飛升」之日。在此期間,各藥號老闆、先生都到三皇宮為藥王先師拜壽,群眾大多前往藥業祖山閣皂山祭祀葛玄。藥王會期間主要活動為祭祀藥王、戲班唱戲、打拳舞獅等,常持續三天左右,通常有數萬人參加。
上坂關公燈
南昌市灣裡區羅亭鎮上板村曹家自然村的龍獨具一格,它做工精細,造型別致,稱「關公龍」。是為紀念關公而設置的彩燈。通常表演人數繁多。由型如「豐」字燈頭、燈尾和一條條插著三盞多稜角大燈籠的板凳組成。當地人稱一條板凳為一橋,橋數越多龍身越長。它以莊重、熱烈、氣勢磅礴而聞名。每年的元宵節,每戶人家都自覺接上一橋,每一橋的開支都由自己負責,而龍頭、龍尾則由村裡負責。出燈時,龍頭、龍尾由村裡長老或有威望的村民撐持,前後、左右則有幾個身體健壯的青年護燈。在出燈的整個過程中,都有鼓樂相伴。因而,上板曹家的「關公板凳龍」是遠近最長、最美、最有地方特色的龍。1987年已收集在江西省民間舞蹈集成。
西山萬壽宮廟會
西山萬壽宮廟會是東晉時期人們為紀念名道許遜而形成、流傳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民俗活動,一年一度,從農曆七月二十起至九月初一止,其中農曆八月初一前後為廟會高峰期。西山萬壽宮廟會作為民俗類節日,已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贛南客家匾額習俗
贛南客家匾額習俗隨著北方士族遷徙贛南而逐漸發展,形成了通過送匾、掛匾等活動,表彰先進、樹立榜樣以教化鄉邦的客家傳統習俗。匾額習俗在贛南尤其是會昌得到了傳承與發展,對教化鄉邦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自宋元以降千餘年間,贛南客家匾額習俗久盛不衰。我們拂去歷史的塵埃,客家先民崇文重教、敦宗睦族的客家文化特質,以及他們的嘉言懿行都在匾額習俗中得以代代相傳,歷久彌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