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帶給我們的感動和歡笑(他們的故事就是我們的生活)
2023-05-25 12:02:52 2
最近,兩部以「這十年」命名的影視作品正在熱播中,一部是紀錄片《這十年·幸福中國》,一部是電視劇《我們這十年》。鏡頭推拉搖移,從鄉村到大灣區,從「綠水青山」到「一帶一路」,這十年變化太大,要講的故事太多。人物漸次登場,十年仿佛快進,又如同定格。
無論紀錄片還是電視劇,最顯眼的關鍵詞自然是「十年」,十年奮進、十年輝煌,而另一個隱形的關鍵詞則是「獲得感」。紀錄片中記錄真實人物,電視劇也有人物原型,每一個小人物的獲得感匯聚成河,將「他們」的故事,擺渡成「我們」的生活。從細微處見真情,從小人物中看到大時代,文藝作品就像一扇窗戶,終是要面向真正的萬家燈火的。
個人有了獲得感,才能更好躋身時代洪流
《這十年·幸福中國》第一集《風吹稻花香》聚焦中國農業發展,以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向現代人發出的千年之問為引,以現實記錄作答,鋪開一幅「安天下、穩民生」的圖景。來自北大荒集團七星農場的周德華讓觀眾看到農民也會開飛機,來自「植物工廠」的徐丹用AI無土栽培,來自賈思勰故鄉山東壽光的郭廷良通過訂單農業,為農戶和消費者帶來便捷……
致力於科技農業的徐丹,其團隊成員的平均年齡不到30歲,出生於1987年的他已屬「高齡」,00後也有加入。這個「顏值高、氣氛好、還很國際化」的團隊,用AI種菜,改變了觀眾對農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
「我們為投身農業的年輕人描繪出一個新的路徑,讓他們能夠從農業生產和收穫中獲得幸福感,就像這個片子的主題一樣。」徐丹說,「我們讓大家重新認識農業,知道原來農業可以很酷。我們這一代人正在做和上一代人不一樣的東西,這個行業是有光明未來的。」
《我們這十年》的首播單元《唐宮夜宴》,講述了一個「爆款舞蹈誕生記」。精緻的妝容服飾、活潑俏皮的舞姿、華麗又不失風趣的舞蹈編排……劇中,編導陳冉從傳統中汲取靈感、易文豔主舞的創意舞蹈《唐宮夜宴》,一亮相便以「熟悉的陌生感」驚豔眾人,享譽全國。白百何飾演的陳冉看著博物館裡的樂俑說:「我看見了她們的美,我要把她們展現出來。」
然而,「爆款」背後有著鮮為人知的艱辛。陳冉在創作上不斷尋求突破,但也面臨缺少創作資金、作品不獲認可的境遇;易文豔從群舞跳到領舞,從主演跳到首席,一跳就是15年,隨著年齡增大,她面臨著離開舞臺、結婚生子的現實問題。
《唐宮夜宴》的編劇任寶茹、高璇,從創作之初就確定,不僅要關注這個節目本身所承載的文化意義,還要關注背後的文藝工作者。「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是《唐宮夜宴》的核心。我們寫舞蹈背後的人,寫光鮮背後的困和窘。她們之所以能堅持下來是因為文化自信,這些人是這十年中文化界中最好的代表形象之一。」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周逵認為,對一個大時代全景式的記錄,既要表現宏觀的國家成就,又要強調個人的獲得感,「兩者之間並不矛盾,甚至從某種程度上,因為自己有了獲得感,才能更加躋身於時代的洪流當中」。
從田間地頭與歷史長河尋找中國
《我們這十年》是一部規模罕見的大劇,全劇組人員達4000多人,導演、編劇、演員等護窗拍攝地從杭州到新疆、從鄭州到廣州,涉及全國十多個省(市、區),儘管是電視劇,但「原料」都來自「田間地頭」。
《唐宮夜宴》創作團隊赴鄭州歌舞團實地採風十天,和「唐宮」小姐姐及節目編導朝夕相處,親身體驗《唐宮夜宴》復排;《前海》的編劇在深圳前海夢工場,做了近4個月的採訪與採風,整理近5萬字的文字資料;《心之所向》主創團隊一頭扎進浙江建德的鄉村建設,不僅找人物找故事,還與地方政府合作策劃了「稻香節」,實現劇內劇外聯動……
電視劇總製片人傅斌星說:「最主要的看點源自真實。所有單元創作取材,都來自這十年,來自我們,來自每一位主創的現實題材創作。所以,情感是真實的、脈絡是清晰的、立場是堅定的、故事是精彩的。」
《這十年·幸福中國》每一集都由文藝工作者演繹與主題相關的古代先賢。第一集中,演員廖京生飾演撰寫了《齊民要術》的北魏農學家賈思勰;之後,孔子、屈原、張騫、李白、黃道婆、梁啓超等人物都將陸續登場。
紀錄片總監製、總導演張偉說:「我們要認識自己,就要看到我們的過去與未來,這樣才能更準確地定位自己的坐標,對一個國家而言也是如此。紀錄片希望從中華五千年文明入手,來展現我們當下的幸福,這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圓了幾千年來古人的幸福夢想。」
「從千年到今天,從黨的一大到二十大,中國人始終上下而求索,求索的目標是什麼?在不同的時代可能有不同的具體目標,民族自立、國家安定,經濟增長……但這一切的一切,都可歸於對幸福感的追尋。所以,《這十年·幸福中國》是用幸福感重新建構了一種千年探索的軸線。」周逵說。
能做的、值得做的,還有很多
《我們這十年》以11個單元塑造群像,將十年成就落到一個個具體的人物上:《熱愛》講述漢族教練張雷來到新疆偏遠中學任教,發掘各族學生的足球天賦,幫助少數民族少年改變人生命運的故事;《前海》通過香港青年葉舟與夢工場事業部主任項海一起互相扶持、互相成就的創業故事,書寫了新一代大灣區青年的精神風貌;《沙漠之光》通過中國建設者陳宇的海外援建故事,反映了共建「一帶一路」的碩果……
其中,《一日三餐》通過蔡五味的高檔酒樓恢復成腸粉店的變化,以百姓視角反映了中央八項規定帶來的影響。這一單元的導演毛衛寧說:「《一日三餐》不是給幹部看『你應該以身作則做成什麼』,而是給老百姓看『八項規定到底給你帶來什麼』。圍繞這個思路,我們推翻了之前的構思,不寫黨員幹部,而是寫一個餐館這十年的變化,這更有意義。」
《這十年·幸福中國》將呈現鄉村振興、科技自強、銀髮之美、青春夢想、共同富裕等20個主題。為什麼要把「幸福」寫進片名裡?張偉說:「我相信每個人的生活都不容易,但幸福感不僅是時代帶給我們的,還是我們每個人奮鬥出來的,而且我們也同時給予別人幸福感。」
「我們」是這十年成就的受益者,更是這十年成就的創造者。
徐丹講述了一些紀錄片之外的故事:團隊在北京的項目從2017年開始建設,到2018年投產時,當初建設玻璃溫室的工人又回來看。他們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蓋的屋子是給植物「住」的。團隊還培訓當地農民,教他們如何在室內進行農事操作。農民們也很驚訝,原來種地可以每天乾乾淨淨地上下班,老闆這麼捨得開暖氣,冬天穿個半袖還挺暖和……
「從他們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們曾經對農業有較深的偏見,而我們做的事情在不斷打破他們的偏見。」徐丹有一個女兒,在她學會走路後,徐丹就帶她去溫室,看農作物如何脫離土壤生長。當女兒親手摘了一個小番茄放到嘴裡,徐丹從下一代的眼神中看到,他能做的、值得做的,還有很多。
這十年,在今天、在文藝作品中,是一個總結;於片中人,於更多人,是新的開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張蕾,張玉佳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