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文化事件(文化巨人郭沫若)
2023-05-25 10:18:23 3
作者 | 槐蔭書話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
鄧小平在郭沫若追悼會上的悼詞中說:「郭沫若同志是我國傑出的作家、詩人和戲劇家,又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悼詞開頭,先在五個領域介紹逝者, 緊接著,又評價郭沫若在新詩創作上的開一代詩風,在翻譯、考古、藝術等方面的傑出貢獻。
我在讀過郭的許多著作,了解他一生的學術和社會活動後,突出的感受就是:他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產生的巨人,其成就及影響,如與魯迅相比,真是雙峰並峙,二水分流。同時,我想起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大意是,馬克思研究的門類很多,每一類都不是淺嘗輒止。正如鄧小平的悼詞講的,郭沫若在廣泛的領域作出了傑出的貢獻。這是不爭的事實。
居京四十年,我在工作之餘常逛舊書店,今存的郭著,都是陸陸續續在舊書店一本一本買回的。後來舊書店擺出三十多冊的《郭沫若全集》——往往放在最高層,我沒動心買,因為郭著單行本,我差不多全有。我買書是要讀的,不是當擺設的。年輕時,我的興趣是讀他那幾部自傳,對《少年時代》最感興趣。他寫卷帙浩繁的自傳,不知是否響應胡適早期對自傳的提倡?胡雖提倡人人寫自傳,把歷史研究推廣到社會,但他只有一本薄薄的《四十自述》;郭沫若的自傳,在反映自己成長和社會發展、國家興亡的廣度方面,比《四十自述》要寬廣得多。中年以後,我的興趣轉到他的學術著作。他談考古、古文字的,我不大讀得懂;他研究歷史人物的篇章,他對先秦諸子百家的論述,我「無師自通」 ,是能讀懂的。但是,他的結論,因我畢竟讀書少,不敢輕易同意。他批駁胡適對儒家的錯誤分析,顧頡剛就說,郭文一出,胡適啞口無言。他說胡適「因出名過早,而膺譽過隆,使得他生出了一種過分的自負心」是對的。郭在歷史人物研究中對王安石的評價,對魯迅和王國維的比較,對聞一多做學問的態度和方法的論述,對鬱達夫的深情回憶,均是我印象深刻的好文章。
《甲申三百年祭》因曾作為延安整風文件,讀過的人很多。據《陶希聖回憶錄》說:「民國三十四年是甲申年。郭沫若發表一篇文章 , 以《甲申三百年祭》為題,將明末亡國的歷史影射當時的時局。他以李公子自命,說李闖王如果聽李公子的話,必能保有江山,不致敗亡。我在《中央日報》發表社論,以《斥亡國主義》為題,加以抨擊。同時找出明末的史料,另作短文,證明清軍入關,只打明朝的國軍,不打李闖的寇軍。明朝失敗乃是失敗於清軍與流寇夾攻之下。那篇社論的火氣很大。郭沫若一度大起恐慌,以為國民政府就要懲治他。」一篇戰鬥的檄文,共產黨讓全黨學習;國民黨卻視為影射當局。歷史學研究為現實鬥爭服務,《甲申三百年祭》是開風氣之先的吧?不過,我讀過幾遍,感興趣的是郭文引用的崇禎的《罪己詔》:「張官設吏,原為治國安民。今出仕專為身謀,居官有同貿易。」原來,明末的官場生態是這個樣啊!崇禎皇帝最後明白官場腐敗的腫瘤,並承擔責任,自我檢討,但還是羞對列祖列宗,無力挽回王朝的滅亡。
在郭沫若的歷史研究中,關於古史的分期,關於殷周是不是處於奴隸社會階段,本來屬於學術問題 ,完全是可以討論的。但在學風不正的時期,學術問題往往引出不少不相關的麻煩 ;因此,雖滔滔者天下皆是也,浪費不少時間,浪費不少學者的青春,還是幹了不少於學術研究無關的事情。到秩序恢復正常時,這些人又老了,病了,死了。
青春多美麗!郭沫若、田漢在日本時,給在上海的宗白華寫信投稿,討論新詩、翻譯和自己燃燒的青春;後結集《三葉集》,是一代知識青年的青春檔案。那一代老前輩,為什麼把精神的需求看得高於物質的需求呢?他們的青春,為什麼沒有庸俗,很少無聊?
郭沫若在戲劇劇本創作上的成就,他的歷史劇的創作,從一開始,就是一種嘗試。將歷史人物搬上舞臺,讓演員進行二度創作和演繹,本身就是個冒險,但他還是以自己的史識史觀,特別是以他磅礴的才情在重慶,在北京推出自己的嘗試之作。我讀《武則天》,特別注意他的白話臺詞的錘鍊之功。肯定武則天在歷史上的作為,並不始於郭沫若,但在1960年創作出一個話劇舞臺上的武則天,郭是第一人。我讀劇本時還感到,他對上官婉兒、駱賓王的理解, 比對武則天的理解還要更貼近人物的性格。
1960年代,關於蘭亭集序真偽的那場討論,幾位著名的書家及學者都發表宏論,各有依據和觀點。郭沫若雖名氣大,地位高,但在學術問題上只是一家之言,並沒有一言九鼎的法力和權力,儘管他又名「鼎堂」。我看了一些那場討論的有關資料,發現有些對郭的腹誹和指責,實際是個別文士的自卑在作怪。一幅名帖真偽的討論 ,不必過度解讀。
郭沫若為世所詬病的,是他在不同時期寫的頌聖和表態的詩。他的這些老年詩歌,我讀過一些,讀後只有嘴角掠過一絲微笑。章實齋《文史通義•文德》曰:「論古必恕,非寬容之謂也。……恕非寬容之謂者,能為古人設身而處地也。」以今衡之,郭沫若是古人了。他不需要寬容,大概也不希望被後人謾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