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教育八卦陣靠什麼生存(王鳳樓老三中備忘錄)
2023-04-21 23:45:57 1
作者:遠山長
平原老三中是我工作的第一站。自1983年7月從德州師專畢業分配至此,到1990年9月因工作需要調走共7年。7年時間雖不算長,但見證了學校由衰到盛的轉折,經歷了學校直面落後而奮勇爭先的崢嶸歲月。
01.意想不到的在職培訓
1983年7月,我走進縣直中學平原三中,初步踏上工作崗位,內心既興奮又忐忑。開學前,教導處L主任公布任教分工,安排我擔任初中一年級四個班的歷史課,這讓我始料未及。散會後就問L主任:我是中文系畢業,怎麼讓我教歷史呢?沒想到L主任嘿嘿一笑說:「小韓,你以為學的什麼就教什麼嗎?你得服從領導安排,再說初一學生好糊弄,歷史又屬於文科的範疇,你學中文的,教歷史還能難住你?」回宿舍路上,碰到去年分配來的W老師,他告訴我:「學校怪事多了,我是物理系畢業安排我教數學,讓一個百事不通的老師教物理。」如此看來我這種情況不足為奇,只有服從安排了。
既然確定教歷史這一科,就必須盡己所能教好它。登講臺前,備課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動了一番腦筋。上課時先從歷史故事導入,下課前歸納本節課要點。在第一個班講過的課,到後三個班記憶猶新,基本不用再看教材、教案。嘗試了一段時間,學生反映良好,絕大多數學生喜歡上了歷史課。
沒想到天有不測風雲,10月下旬的一天上午,校長找到我說,縣教育局通知,將來三中有可能變成農技中學,為儲備專業教師,學校決定選派我去山東畜牧獸醫學校培訓。本周向教導處交代完工作,下周一報到。儘管做夢也沒想到會有這樣的變動,但也由不得自己,三天後背起行囊,踏上赴濰坊的火車。
到達學校,老師奇怪地問我怎麼才來?原來培訓班9月1日就已經開學了,學員來自全省各地,兩年課程一年學完。也不知哪個環節耽誤了,通知到我已經晚了兩個月。好歹熬到周末,我回平原找到校長說,這培訓班沒法上,耽誤兩個月課程了。校長陰沉著臉、瞪著眼睛:「培訓是上級定的,你想不去就不去?去晚了也不是咱學校的責任,落下課想法補上。沒有商量的餘地,必須去!」聽聞此言真是又氣又急,學校為什麼老和我過不去?憑什麼不讓別人去培訓?中文系畢業生讓教歷史也就罷了,怎麼又讓轉行成畜牧獸醫老師?但是再急再氣最終還得乖乖地到畜牧獸醫學校接受培訓。《獸醫基礎》《動物病理學》《動物解剖及生理學》《家畜病害防治》等等七八本教材,一周六天課,只休星期天。第二年7月培訓班結業,我又回到平原三中。
1984年6月,平原三中果然加掛「平原縣第二農技中學」牌子。秋季開學,招收了兩個農技班,但暫無畜牧獸醫課程。於是教導處安排我擔任初二兩個班的語文課。以後再也沒人提及這次意想不到的在崗培訓,我也沒有成為畜牧獸醫老師。
02.艱難的「入門」
中文系畢業未必能教好語文,正如取得駕照未必就是好司機一樣。說句實話,當語文老師我很勉強,可以說「先天不足」。高中時我是理科生,對文科接觸很少,高考錄取時服從調劑才就讀中文系,當時師專中文系兩個班的學生「理轉文」的不在少數。與那些高中就學文科的學生相比,他們都屬於「童子功」,我們只能算「半路出家」。
我一直認為,在眾多學科中,數理化史地都相對好教,練習題答案是標準的,對錯一目了然。而語文老師最難當,有句話說「語文是好漢子不願教,賴漢子教不了的一門課」。僅僅一堂作文課,就不知令多少語文教師頭疼。剛拿到語文教材的我就是其中一個。當時有一位近十年教齡的語文老師就說「一輩子不教語文我也不想它,最煩的就是上作文課。」沒辦法,誰讓咱是中文系畢業的呢?功底差就補,不會的就學,正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硬著頭皮教語文。至少不能給母校——德州師專丟人,尤其是不能讓班主任王朝忠老師失望!
當時張長順老師任語文教研組長。張老師在語文教學方面有極高的造詣,具有優秀的專業素養,在全縣語文教學中享有崇高威望,我立志把他作為學習的榜樣,努力的方向。張老師的鼓勵和手把手地指導,使我鼓起勇氣,增強信心,使我明確目標,掌握要領。他就像一位尊敬的長者,樂於助人,誨人不倦。張老師鼓勵我:「勤能補拙,笨鳥先飛,發現不足,加緊彌補。你年青,精力旺盛,只要把時間利用好,肯用心,相信你將來會成為一名稱職的語文老師。」「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的本事就在怎樣讓學生願意學你教的這一科。只要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就是最成功的教法。」 張老師循循善誘、推心置腹的話語成為我工作中的座右銘,成為我自覺學習的動力源泉。
為了儘快適應教學,我從多聽課、多交流、多請教做起。為了提高自身的語文水平,我除了利用好學校配發的學習資料外,還自費訂閱《語文報》,自覺擴大閱讀量,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其次認真備課,把握好授課的重點、難點、節奏。尤其是作文課,我努力克服自身的恐懼、自卑心理,與學生一起動腦,從如何審題、破題,怎樣寫好開頭、結尾,怎樣突出主題,處理好詳略表達,到嘗試寫「下水作文」。隨著這樣的積累和鍛鍊,我逐漸地適應了語文教學。
1985年1月,學校領導班子調整,張長順老師當選為校長,上任伊始,深入走訪,聽取教職工意見建議,致力改革,半年時間裡,教師精神面貌和學校秩序發生了巨大轉變。當然,半年的時間,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把初三畢業班的成績提高多少。是年學校中考成績延續了之前的狀況——在全縣墊底。
中考過後,學校領導召開多個不同層次會議,中心議題就是一個:引導鼓勵老師們認清形勢,振奮精神,集思廣益,研究辦法,力爭明年打個翻身仗。
於我而言,經過一學年鍛鍊,儘管收穫不少,但還是對教好語文缺乏足夠信心,又怕跟班走所教語文成績不理想無法交代。1985年暑假期間,曾一度找到教導主任劉延堂老師、副主任田殿明老師,明確提出能否調個學科。兩位主任開導我說:「上一學年下功夫了,已經具備一定的教學潛質,學生反映還可以,領導也心中有數。新學年學校決定要打翻身仗,各科選擇最棒的老師教初三。」讓我沒想到的是接下來的宣布:「我們經過反覆考慮,決定讓你跟著這屆學生送到明年畢業,要有信心。另外,張校長工作忙,語文教研組組長的擔子由你來挑。」領導如此賞識,我豈能再打退堂鼓,只有儘自己最大努力幹好,不辜負領導的信任。
新學期開始,教導處在各年級、各學科推行「講、練、查」教學模式,並將初三作為全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優勢,攻堅克難。學校專門給初三任課老師倒出一個辦公室集中備課。每周末召開一次碰頭會,學校領導及時解決各班主任反饋的問題及建議。中考前兩個月,各科成績匯總,查漏補缺,班主任和各任課老師重點抓,抓重點,挖掘潛力,形成合力。
經過一年的穩紮穩打,1986年中考,平原三中從上年度的全縣「倒數第四」一下躍居全縣第一!學校領導和所有任課老師都長舒一口氣,歡欣鼓舞,辛勤付出終得回報。
我在這兩年間,學習掌握了初中三年所有語文課程內容,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由原來的底氣不足、猶豫彷徨,變為「行家裡手」,進入學校語文教學的骨幹教師行列。
03.名噪一時的公開課
1986年秋季新學期開學,我接新初一。10月下旬,我主講了一次頗有影響的全縣公開課,至今想起來記憶猶新,以至於好多年後碰到年齡相仿或稍大點的同行,見面就說聽過我的課。
當時全國語文教學掀起一輪推廣「魏書生經驗」的熱潮,縣教育局教研室語文教研員杜希榮老師寄希望於在全縣樹個典型,推動面上教學改革工作的深入。而張校長倡議的「擴大閱讀,多寫多練」、提高學生語文成績的路子恰好與全國大的語文教學改革基調一致。於是平原三中成為全縣語文教學改革的實驗基地,我作為語文教研組組長,有兩年的教學實踐,自然成為領導心目中的實驗對象。
魏書生老師最大的成功就是系統指導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眾所周知,語文教學主要體現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聽、讀是基礎,是輸入;說、寫是目的,是輸出。沒有大量的課外閱讀,就寫不出好作文,想提高語文成績就是一句空話。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而學生大多閱讀量少,不會說,不敢說;體現在作文上,不會寫,不願寫,寫不好。語文教學改革就是要突破學生的說話和寫作關。借鑑魏書生老師的八環節(制訂計劃、課前自學、專心上課、及時複習、獨立作業、解決疑難、系統小結、課外學習)學習法,我把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作為總目標,大量擴展課外閱讀,除一本語文課本外,另選一本適合初中一年級新生閱讀水平的文選,人手一冊。平時還從報刊上甄選優美文章刻板印刷,推薦給學生閱讀欣賞。這樣,一學期中,學生學習閱讀由30篇文章(一本課本容量)擴展到100多篇,既拓展了視野,又積累了大量素材和詞彙,對寫好作文發揮了關鍵作用。
商定好舉辦公開課計劃後,張校長和杜希榮老師在我備課期間給予了細心指導,並提前像模像樣地演練一次。10月下旬,公開課如期舉行,地點是學校理化大實驗室,時間為兩節課。前來參加的觀摩人員為各鄉鎮中學校長、語文教研組長以及縣直中學教導主任和語文教研組長等,共計60餘人。觀摩課上,我精心把握「聽說讀寫」各個環節,自始至終注重調動學生多動腦思考、勇於開口說、積極動筆寫,突出了多讀多寫多練是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關鍵,比較順利地完成了縣教研室交給的任務。在當天下午召開的全縣教學研討會上,時任縣教育局分管業務的副局長的張榮忠同志對公開課給予了高度評價。
這次公開課的圓滿成功,主要得益於張老師在教學中榜樣的力量,取決於張老師和杜教研員的盡心指導、耐心輔導和悉心培養。
此後一年間,經常有其他學校的領導和老師來三中聽課、交流,共同探討突破語文教學的難點問題。
(未完待續)
壹點號 一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