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幾點睡覺不算熬夜(到底幾點睡才算熬夜)
2023-04-21 19:43:26 1
#人人關注腎健康#
據說,「今天我一定要早睡」是這個世界上當之無愧的,最大的謊言。
儘管無數次在白天發誓「再熬夜我就是小狗」,可還是會在深夜的一頓宵夜、一部電視劇的誘惑前敗下陣來。
熬夜致癌,熬夜變笨,熬夜變醜,熬夜增加猝死的風險……
關於熬夜的危害,大家耳朵可能都聽起繭子了。
所以有不少熬夜黨在玩著手機快活的同時,時不時地陷入一陣恐慌。
可是問題來了,都知道熬夜不好,到底幾點睡才算熬夜啊?
有人調侃,上幼兒園的時候,以為世界上最晚的時間是8點;上小學時,以為是9點;上中學時,變成了12點;上了大學,才知道世界上還有26點(凌晨2點)。
對於當代年輕人而言,在這個無比繁忙、夜生活無比豐富的時代,凌晨一兩點才睡都算得上是家常便飯。
根據新華字典的解釋,熬夜是指「因事通宵或至深夜忍困不眠」。
這就顯得答案無法統一,因人而異了。
事實上,用入睡時間來判斷是否熬夜,的確不是十分科學。
有科學研究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s),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生物鐘」。它是由體內PER3基因決定的——
有的人是早鳥型(早睡早起),有的人則是天生的夜貓子型(晚睡晚起)。
對「夜貓子們」而言,逼著他們早睡,與逼著「早鳥們」晚睡的難受程度是一樣的。
畢竟,和白天工作學習相比,夜晚才是夜貓子們大腦清醒、效率更高的時間段。
所以,如果你能保證自己睡眠規律,外加睡夠時間,即便每天凌晨上床、中午起床也算不上熬夜。
關於睡眠時長,被許多人奉為圭臬的「8小時睡眠時間」實際上缺乏有效的科學支撐——有的人睡6小時就精神煥發,有些人則要睡上夠9個小時才能打起精神。
但是除了極個別的情況,普通人的晝夜節律,卻很難不被光照、氣溫、社會節奏影響。
試想你每天清晨六點睡覺、中午十二點醒來,作息規律、睡眠充足,可你的休息時間,很難不被已經在忙碌的鄰居、充足的光照、喧囂的城市影響。
睡眠時間和規律是保證了,但休息質量會大幅下降。與常規生活的斷層,也可能讓你在吃飯、運動等方面受到影響。
更何況,普通人很難做到一覺睡到日上三竿。
城市不會等你睜開眼才開始運轉,鬧鐘也不會等你睡飽了才響起。
早上慌亂地關掉鬧鈴,匆忙洗漱、穿衣、通勤、打卡,才是大部分人每天必須面對的日常。
即使忽略社會時鐘,自然的晝夜交替,尤其是白天充足的太陽光照,也可能會給晝夜顛倒的睡眠質量帶來影響。
因此放任自己晚睡 被迫早起,出現晝夜節律紊亂的問題就可想而知了。
並且科學界已經有許多研究證明,晚睡很難擁有與早睡相同的睡眠質量。
儘管道理我們都懂,卻時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不自覺地被手機或身邊其他物品吸引。
強忍著困意,頂著最重的黑眼圈,熬起最美的夜。
更不必說,不是所有人都是自願熬夜的,總有期末考試、臨時加班、突發狀況等不可控因素,阻擋我們鑽進被窩的腳步。
於是,熬了夜的人們,除了第二天沒精神,常常也會生出一些顧慮——
熬夜會引發猝死,熬夜讓人變胖變笨,這些「傳言」有多少是真的呢?
雖然常有人說,偶爾熬一次夜不算什麼,第二天補個覺就可以了;平日少睡點沒事,周末補回來就可以了。
可是每次熬夜之後,身體的不適感卻是真切的:哈欠連天,頭暈腦脹,胸悶,總之整個人都不好了。
而更讓「補覺黨」失望的是,熬夜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很難通過「補一覺」彌補回來。
就算偶爾熬一次,第二天的確可以通過補覺回回血,但對腦神經的細微損傷其實已經形成了。
更不用說長年累月地熬夜,會導致人體的睡眠節律被打亂,久而久之讓身體付出許多「代價」。
第一,熬夜讓人變「笨」。
為了讀書或備戰考試熬大夜,是很多人學生時代最難忘的記憶。但有醫學界的學者認為,這樣的「填鴨式突擊」只會讓你事倍功半。
美國德克薩斯 A&M 大學醫學院的David Earnest教授,曾在一篇學術文章中說:
「睡眠不足會讓你的大腦失去效率。」
哪怕熬夜多看了幾頁書,這些知識也無法從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
可能沒到考試當天,就已經忘得乾乾淨淨。
這一點,恐怕許多熬夜黨都深有體會。熬夜一晚過後,經常做出忘帶鑰匙、忘交話費、地鐵坐過站等感覺自己「冒傻氣」的事情。「冒傻氣」的事情。
圖源電影《盜夢空間》
這些都是短時間內注意力和記憶力衰退的表現。
而除了讓你渾渾噩噩、腦子一團漿糊之外,睡眠不足還會降低你的學習能力和思維靈活性。
我們更容易在工作和學習中犯錯,甚至做出一些衝動又魯莽的決定。
第二,熬夜影響情緒和內分泌。
動不動就熬夜,讓原本的晝夜節律被打破,也會讓你的情緒更容易波動。
換句話說,你可能從脾氣溫順的三好學生,變成一點就燃的暴躁老哥老姐。
就算你覺得發發脾氣是小事兒,可長期晝夜節律紊亂對情緒狀態的影響,也會反過來破壞正常的生理活動。
更嚴重的,還會為心血管疾病的發展創造條件。
經常熬夜,也更容易讓你的內分泌系統紊亂,激素失調。
因此很多女孩子在熬了夜之後,會發現自己皮膚暗沉,比平日更容易長痘,皺紋更加明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熬夜臉」。
所以娘娘也要多睡美容覺/圖源電視劇《甄嬛傳》
第三,熬夜真的會讓人長胖。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學者研究表明,晚睡也會增加人們對高熱量食物的渴望。
他們做了一組試驗,發現與每晚10點就入睡的被試者相比,凌晨4點入睡的被試者,在夜間人均多攝入了550卡路裡的能量。
更不健康的是,這些能量多來自於高脂食品。
原因是熬夜會引起人體激素紊亂,導致我們在夜間食慾亢奮;熬夜引起的肝臟功能紊亂,讓毒素過多堆積在身體中。
再加上長期熬夜影響心理健康,讓人們在焦慮情緒中不知不覺攝入更多卡路裡。
畢竟誰能拒絕半夜12點的夜宵的誘惑呢?長胖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第四,熬夜還會增加癌症和猝死風險。
有些人認為,熬夜會增加猝死和患癌概率,完全是危言聳聽。
並不。
早已有研究表明,晝夜節律紊亂可能會增加癌症的風險。
圖源電影《睡夢醫生》
因為除了宏觀水平上的生物鐘,我們體內的器官、甚至細胞都有自己的生物鐘。
不斷擾亂它們的生物鐘,就有可能增加患乳腺癌、結腸癌、卵巢癌和前列腺癌等疾病的機率。
那近來常常出現在新聞中,讓人聞風喪膽的「猝死」呢?也和熬夜有關係嗎?
科學家發現,心臟細胞也有自己的晝夜節律,會調整和保持適當的心率以配合身體的變化。
熬夜打破了這種節律,也就相應地增加了心律失常等問題的風險。
對身體健康的人來說,雖不至於猝死,但依舊可能導致心臟不適;而對於那些原本就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而言,則應該加倍小心。
同時,一篇發表在《cell》期刊上的研究報告指出,睡眠不足會導致活性氧(ROS,reactive oxygen specie)在腸道中積累。
而這種能夠引起氧化應激和細胞損傷的物質,被認為是導致機體代謝紊亂,甚至猝死的關鍵。
就算不會讓你猝死,也會對你的身心健康帶來不小的威脅。
另外,晝夜節律的紊亂會影響免疫細胞的數量,降低免疫能力;同時,影響你的心理健康,增加抑鬱的風險。
所以,經常熬夜的人,不論是生理還是心理,外在還是內在,都比不熬夜的人有著更大的壓力和更高的風險。
你還敢肆無忌憚地「熬最美的夜」嗎?
2018年,北京朝陽醫院睡眠呼吸中心發布了《中國睡眠質量調查報告》。
報告中有一個扎心的數據——83.81%的被調查者,經常受到睡眠問題困擾。好好睡覺,似乎早已成為困擾當代人的一大難題。
對於不同的個體而言,熬夜的原因各不相同:工作,學習,報復性熬夜,單純的入睡困難……
尤其是「報復性熬夜」的群體,白天時間都給了工作學習,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後,好不容易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
當然要好好犒勞下自己,盡情玩遊戲、刷劇、吃頓好吃的宵夜,利用深夜的時間放飛自我。
圖源:視覺中國
哪怕意識到該睡覺了,他們也不願意放下手機,甚至會認為早睡就是浪費時間。
這樣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長此以往,卻容易走入惡性循環——晚上不睡覺,白天又困得要死,效率降低,本該白天完成的事又拖到了晚上。
最終習慣性熬夜,傷害身體和心理健康。
所以改掉熬夜的習慣,按時好好睡覺,真的很有必要。
那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改善睡眠呢?
或許對現代人而言,最重要也是首先該做到的,就是在睡前遠離手機等電子產品。
我們能入睡,離不開腦松果體分泌的一種激素——褪黑素。
當環境光線變暗時,褪黑素的釋放量大量增加,我們才能睡得著、睡得深、睡得好。
睡得香是一種能力/圖源電影《夜間小屋》
但電子產品產生的人造光源,會抑制人體內褪黑素的分泌。
褪黑素從增加釋放到達到峰值,需要兩到三個小時的過程,也就導致我們即使放下手機,也遲遲無法進入睡眠狀態。
當然,也不排除你睡不著,是因為看劇看得太興奮,或磕cp磕得太上頭了。
反正想要睡好覺,先把手機這個「罪魁禍首」放得離床遠一點。
另外調暗臥室的光線,用一盞溫暖的小夜燈替換白熾燈,拉好窗簾,也是讓你睡得安穩的小妙招。
其次,在睡前減少咖啡因的攝入,少喝茶、咖啡、可樂和奶茶,也對睡眠有幫助。
雖然每個人對咖啡因的耐受程度不同,但根據美國韋恩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咖啡因可讓人持續興奮6個小時。
下午5點後再攝入咖啡因,很容易導致晚上睡眠減少一小時。
像不像喝完咖啡睡不著的你/圖源電視劇《甄嬛傳》
所以如果你是入睡困難人士,這些「快樂水」還是儘量控制在下午5點前,或者早上喝。
最後,成功入睡和心情舒暢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如果你感到壓力太大、過於焦慮,可以在睡前做做瑜伽或冥想,戴上耳機播放白噪音或舒緩的音樂。它們可以幫助你儘快地平靜下來,進入睡眠。
總之,睡覺是一件特別日常,也特別重要的事情。
生活已經足夠辛苦,你值得被自己更好地關愛——不是放縱自己熬到深夜,而是讓身體和大腦得到最好的休息。
而對忙碌了一天的你而言,能好好睡上一覺,真的比什麼都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