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牛企業一年賺9000多億(這對夫婦如何做出一家大型企業)
2023-04-21 18:43:45 1
封面圖 |《雞毛飛上天》劇照
據彭博億萬富豪榜實時數據,10月13日,範紅衛以89.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43億元)財富位列全球富豪第193位,超過龍湖集團董事會主席吳亞軍,新晉成為中國女首富。
在中國民營企業家中,恆力集團創始人陳建華、範紅衛夫婦被人們稱為「模範夫妻」,他們白手起家,創辦了一個龐大的企業。在2022年《胡潤全球富豪榜》上,範紅衛、陳建華夫婦以1700億元身家排名第48位。
其公司官網介紹:恆力集團始建於1994年,立足主業,堅守實業,是以煉油、石化、聚酯新材料和紡織全產業鏈發展的國際型企業。恆力集團2021年總營收7323億元,現位列世界500強第75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3位。
陳建華曾說,「恆力起步於蘇州一家佔地三畝三分的小織造廠,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艱苦奮鬥永遠是我們一路走下去堅守的信條;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咬緊牙關,越要心懷光明與希望,是支撐我們闖難關、過險關,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堅定信念。在變與不變之間,恆力總是選擇了站在真理、規律、方法正確的一面、科學的一方。」
01
「我叫陳建華,1971年出生於吳江盛澤。小時候家裡很窮,連每年讀書的幾元錢學費都要東拼西湊……」在《我的創業路》中,陳建華曾這樣寫道。
13歲那年,因家貧陳建華無奈輟學,幹起了建築工地上的泥瓦匠,一做就是4年。在一次意外事故中,陳建華不慎從三樓摔了下來,落下了腰椎病,無奈之際只能改行收廢絲。
陳建華
廢絲是織廠的斷頭絲,是與垃圾同一概念的廢物。在接受採訪時,陳建華曾回憶說,「我先是通過收購工廠的廢絲、亂絲等下腳料攢下了一些錢,之後南下開始做白絲廠生意,走南闖北收絲。」
通過絲綢貿易,20歲的陳建華便積攢下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有了百萬元的資產,這在當時可是一個天文數字。然而,小富即安的想法從來沒有出現在陳建華的念頭裡,他所想的是要幹實業。陳建華曾表示,「幹實業才是真正的事業。從創業之初開始,我就有這樣淳樸的理想,做國家實體經濟中的一塊基石。」
1994年,陳建華夫婦突破重重困難,冒著舉債的風險,用辛辛苦苦賺來的錢,以369萬元購入瀕臨破產的鎮辦企業原吳江化纖織造廠,開始了自己的創業歷程。彼時,他們將「團結拼搏,艱苦創業」、「建世界一流企業,創國際知名品牌」寫在恆力工廠最顯目的位置。
在陳建華夫婦看來,民營企業不能搞成「夫妻店」,必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建立適合自身發展的科學管理制度。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尤其是企業員工素質的競爭。企業必須像父母疼愛自己子女樣對待自己的員工。
為此,收購工廠後,陳建華夫婦隨即燒了「三把火」:一是改變織造廠以往年底才發工資的慣例,每月15日按時給員工發工資;二是出臺「三不」原則--不擔保、不欠債、不進親戚朋友,杜絕三角債及管理上的弊端;三是整頓生產環節,精簡管理人員。這「三把火」一燒,員工的工作激情也被重新燃起,瀕臨倒閉的企業得以絕處逢生。
整頓完公司內部弊端後,陳建華夫婦便馬不停蹄,開始了具體業務的改革。在創業之初,陳建華就把創新確定為恆力立業之魂。他曾說,「創新是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鍵。沒有創新,企業是最可怕的。企業不是做得最大就是最強。最精、最好,才是最強。而這些,只有依靠不斷創新,才能實現。恆力要想領先國際市場、就必須做到:裝備領先、技術領先、管理領先和客戶群體領先,只有這四個領先達到了,做到了,恆力才會在競爭中贏得商機。所以我們不僅要向東麗、帝人、臺塑等一流化纖企業學習,更要有自己的原創,堅持四個領先,走差異化道路。」
恆力創辦的第一個月,陳建華夫婦便立即淘汰了原來廠裡的有梭織機,引進了1200錠網絡車,調整產品結構,實行以銷定產,按照市場經濟的經營模式進行運作。當時,企業重點發展前道(網絡、整經),以銷售原料外發織機加工方式發展生產,從100臺發展到600多臺,家庭型織機戶遍及江、浙臨近7個鄉鎮。
範紅衛
那時候,陳建華吃在廠裡,睡在廠裡,沒日沒夜地幹。過度的勞累使得他常常流鼻血,心疼的妻子勸陳建華回家休息,他卻始終不肯離開企業半步。不過,陳建華夫婦的努力最終得到了回報,1995年,恆力盈利已逾千萬元;1996年,該廠的盈利進一步增至2700多萬元。
「沒有危機的時候要創造危機,有危機的時候需要危中見機」,這是陳建華夫婦對自己和恆力管理人員的告誡。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許多企業面臨倒閉和停產的風險。在這個人人自危的特殊階段,陳建華夫婦卻笑對風霜,提出了一個「貓蛇論」。即冬天裡的貓,雖然縮在洞裡取暖,但是始終看著外面,絕不放過機會;而蛇一鑽進洞就不肯出來了,只會冬眠。他們認為,企業要過「貓冬」,不能過「蛇冬」。因此,恆力在「寒冬」中不斷積蓄能量,始終堅持大投入、大技改,在復甦中拔得頭籌。
在接受採訪時,陳建華曾回憶,「那是企業成立以來經歷的最大一次打擊,但是我想,只要人還要穿衣服,布就不會沒有需求。於是決定逢低吸納,繼續大量購買設備,攤低設備成本。企業只有敢為人先,跑在別人前面,才能贏得商機。」
02
「我每時每刻都在提醒自己,要做第一就意味著要付出更多。想領跑,關鍵在於不斷超越。只有這樣,才能成為真正的領跑者。」陳建華說。
在2000年以前,中國紡織化纖產品更多地被國際同行認為是低質、低價的代名詞。面對日新月異的國際形勢,陳建華夫婦認為:只有不受制於人,不被「卡脖子」,才有持續發展的可能性。做企業最怕的就是跟風。
於是在2002年,恆力邁出了攀登產業鏈的第一步,突破各種限制和國內大型化纖企業的層層圍追堵截,從下遊織造向上遊化纖生產挺進。
陳建華夫婦表示,「既然已經選擇了化纖,要做就做最好,恆力就像是我的兒子,不僅要把它帶大,還要教它怎麼做人、做事。」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0年,恆力一舉成為全球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品質最優的工業絲生產基地,成為紡織行業的領跑者。
不過,陳建華的發展眼光並沒有就此止步。2010年,恆力再次實施戰略轉型升級,進軍產業鏈上遊石化行業。
如今,恆力集團已成為一家以煉油、石化、聚酯新材料和紡織全產業鏈發展的國際型企業。集團現擁有全球產能最大的PTA工廠之一、全球最大的功能性纖維生產基地和織造企業之一,員工達12萬,建有國家「企業技術中心」,企業競爭力和產品品牌價值均列國際行業前列。
對於取得如此傲人成績的原因,陳建華夫婦曾表示:不管是哪個行業,前瞻性思維和高技術含量都是「龍頭老大」的基本特質,而恆力集團的成功同樣是因為擁有這兩大法寶。「產品唯一性、技術專屬性」,意味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別人沒有做或者不敢做的事情我們去做了,這就是成功。
03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們這代人的成就;沒有黨的政策引領,恆力也不可能走上今天的發展道路。恆力之志在於實業崛起,在於家國繁榮;恆力之志在於做中國實體經濟的一塊'基石',在於為民族工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一直以來,人們都很好奇陳建華夫婦的成功到底是歸於運氣還是實力?對此,陳建華曾笑言:勤勞與誠實,實幹加巧幹。
陳建華表示,「我14歲不到就輟學創業,通過在實踐中自學企業管理,將企業做到目前的規模,說明了個道理:青年人只要肯吃苦、真勤奮、願學習,扎紮實實從基層做起,看準了機會就要幹,狠命地幹,持之以恆地幹,長期堅守,必有成就。每一個時代都會有每一個時代的機遇。」
資料來源:
1.恆力集團官網
2.恆力石化董事長範紅衛成為中國女首富,界面新聞,徐寧
3.她成了中國新女首富:集團年營收超過7000億元!,中國基金報
4.「紡織巨子」的紡織人生--記江蘇恆力化纖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建華,蘇南科技開發,沈文榮
5.實業興邦恆力前進--訪恆力集團董事長、總裁陳建華,中國報業,錢鵬飛楊群峰劉韶濱
6.恆力之志在於實業興邦--恆力集團董事長陳建華的家國情懷,商業觀察,鄧睿
7.恆力久遠志在世界--訪恆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陳建華,中國紡織,梁龍梁莉萍
8.化纖巨子,恆力為之,紡織服裝周刊,李曉慧
9.蘇州首富陳建華「點石成金」財技,新財富雜誌,杜冬東
10.志恆者力久--訪江蘇省工商聯副主席、恆力集團董事長、總裁陳建華,現代金融
11.「什麼時代做什麼事」探尋恆力集團陳建華的成功秘訣,證券市場紅周刊
圖片來自網絡
本篇作者 | 大軍 主編|王滔
編審|陳潤江 顧問|王淑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