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詞句段運用教學策略(汪潮部編教材第一學段寫字教學的學理分析)
2023-04-21 18:48:53 1
摘 要:部編教材非常重視寫字教學:直指寫字現狀,直接寫字指導,直面寫字素養。本文對部編教材第一學段寫字教學進行初步的學理分析,包括寫字起點分析、寫字難點分析和寫字特點分析。通過「點對點」的分析,為寫字教學實踐提供一些必要的學理支持和學理解釋。
關鍵詞:部編教材 學理分析 寫字教學 起點 難點 特點
「字如其人」「見字如面」都說明了寫字的重要性。第一學段為小學生寫字之始,是寫字教學的關鍵時期,理應頂層設計,科學應對。對寫字教材的編寫、 寫字教學的實施和寫字教學的評價等都需要學理上的理據支持,及進行學理上的合理解釋。下面試圖對第一學段寫字起點、寫字難點和寫字特點進行學理分 析,並提出一些寫字教學建議。
一、寫字起點分析
著名的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 認為,學生有兩級水平:一是學生自主能達到的「現有水平」,二是經過教學後達到的「最近水平」,兩者 之間的距離叫「最近發展區」。教學就是基於「現有水平」,達到「最近水平」,不斷擴大「最近發展區」的活動。據此,對「現有水平」這個學習起點詳細分析的重要意義可見一斑。「學起於基」,學習是基於學習起點的連續性活動,有效的學習必然是建立在了解學習起點的基礎之上的。對第一學段寫字教學中學生的現有水平的「寫字起點」可作以下分析:
2.寫字的教學內容
泱泱漢字,茫茫字海,識寫難以入手。關於寫字的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確定也是難題之一。《語文課程標準》明文規定了「300基本字表」。先認先寫「300 基本字表」中的漢字,就能逐步發展識字、寫字能力。 部編教材一年級上、下冊,要求用硬筆書寫的300個 字中有225個都是「300基本字表」中的字。剩下的75個字絕大部分的部件也是在「字表」中出現過的。部編教材第一學段要求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800個左右的常用漢字。
縱觀現有教材的寫字教學內容,建議適時、適量、 適度地增加字形結構形狀、寫字運筆圖例、書法文化欣賞等方面的內容。
3.寫字的學習難點
明確寫字的學習難點,有助於加強寫字教學的針對性,提高學習效率。
(1)寫字姿勢的養成。一般人總認為:寫字技能是硬任務,而寫字姿勢是軟任務,在寫字教學中很容易忽視對寫字姿勢的關注和培養。這就使得當下語文 課堂上學生的寫字姿勢不令人滿意:坐姿東倒西歪者有之,執筆雜亂無章者有之,寫字本破爛不堪者有 之……寫字姿勢直接影響寫字水平,姿勢的缺陷往往影響寫字效果。更為嚴重的是,不良的姿勢會長久保持,影響人的一生。所以,寫字姿勢不是小事,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2)漢字結構的掌握。漢字由筆畫、部件和結構組成。從總體上看,漢字結構是寫字的難點。而形態結構的把握需要學生整體感知、立體思維,並具備審美能力,而這些都是小學生缺少的,因而成為書寫漢 字的難關。字的形體結構由簡單到複雜,包括獨體字、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半包圍結構、全包圍結構等。在這些結構中,左右結構的字是書寫的難點。很多錯別字都是出現在左右結構的錯誤上。建議教材中的「語文 園地」適時展示漢字結構組合的塊狀圖形,便於學生形象感知。
(3)寫字習慣的培養。「書,心畫也」。寫字不只 是一種技能,而且也是一種心態,一種習慣。所以,寫字能與人的心態聯繫在一起,正所謂「字如其人」。 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起於規範,貴在堅持。而這也是剛入學的小學生所缺乏的。所以,二年級上冊教材在 「語文園地八」的「書寫指導」中就提出「先看後寫, 才能減少修改次數,保持頁面整潔」。「先看後寫」就是一種良好的寫字習慣。
三、寫字特點分析
1.多認少寫
本套教材對於識字寫字的安排,遵循課程標準提出的「低年級階段學生『會認』與『會寫』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在教學過程中要『多認少寫』,要求學生會認的字不一定同時要求會寫」。這就是部編教材著名的「認寫分開,多認少寫」的教學策略。 這個策略具有生理學、心理學上的依據。從生理學上看,初入學的小學生手指發育水平緩慢,不易控制手指的精細活動,很難長時間進行書寫活動。從心理學上看,識字、寫字分別遵循不同的認知規律。一 般來說,識字的難度與筆畫的多少基本無關,有時甚至由於筆畫較多的漢字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從而使其更易識記。而寫字則與之高度相關。再從認字、寫字與閱讀的關係來看,「多認少寫」可以促使學生在 不加重負擔的情況之下,大量認字,儘早閱讀,體會閱讀的快樂和興趣。
(1)減少一年級的寫字量。部編教材一年級上冊要求學生會寫100個字,下冊要求會寫200個字。比 過去教材的35 個字少了50個字。
(2)減少重複書寫的次數。部編教材對每個字重複練寫的次數都是三次,一年級上冊描紅兩遍,獨立練習一遍。而過去教材重複練寫的次數最多高達七 次。一年級下冊描紅一遍,獨立練寫兩遍,這與過去教材是一致的。
(3)減少描寫印刷體。硬筆寫字之目的主要是個體在書面語言表達中進行實際書寫運用。小學生硬筆寫字具有很強的生活性、應用性。所以,小學生寫字 要從描寫印刷體起步,但要減少描寫印刷體,逐步過渡到描寫手寫體。建議從二年級開始,在教材的「書寫指導」欄目中編入著名書法家的楷書的手寫體,提 供給學生進行描紅練習。
2.寫字指導
如前所述,第一學段的學生寫字剛剛起步,既沒有常識,又缺乏經驗,教師對他們的寫字指導就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此時學生的書寫活動不應是隨意寫, 而應該呈現教師「導寫」的態勢。
(1)「書寫提示」欄目。部編教材在「語文園地」 中設置了專門的「書寫提示」欄目,這在小學語文教材編寫史上是第一次。旨在讓學生每一次學習一種漢 字筆順書寫規則,為學生寫字提供操作規則要求。書寫提示主要是筆順規則的重點提示,其中一年級上冊教材3次,一年級下冊教材3次。「無規矩不成方圓」, 「先入為主」,所以,在學生寫字初期對其進行「書寫 提示」是很有指向意義的。 (2)「小貼士」要求。部編教材把學生要達成的書寫要求具體地用「小貼士」的形式呈現。已出版的一年級上冊、一年級下冊教材各出現3次寫字「小貼士」。例如,一年級上冊第8頁對漢字在田字格中所 居的位置,第16頁對坐姿、握姿,從上到下、先橫後豎的筆順規則,第 77 頁從左到右、先撇後捺的筆順規 則。二年級上冊教材也安排了3次寫字「小貼士」。
(3)教師示範寫字。學生寫字之始,其形必陋。 這就需要教師的細心指導、諄諄善誘。一是教師的「範 寫」。對於第一次出現的筆畫、部件和結構,需要教師範寫,為學生做出示範。二是教師的「改寫」。對於學生寫錯、寫不規範的地方,需要教師用紅筆對此加以糾正和調整。三是教師的「導寫」。對於寫字初步的知識和要求,如執筆姿勢、漢字構形、運筆法則等,教師要提出具體的指導性建議和方法。
3.技能訓練
大概誰都不否認「好字是練出來的」。因為寫字是一種技能,需要進行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專項的、長期的訓練,才能使技能達到熟練化、自動化程度, 進而形成寫字技巧。當寫字成為技巧後才能快速組詞、造句和寫文。所以,寫字技巧才是書面語言運用的堅實基礎和真實保證。
(1)操作技能訓練。 寫字的操作技能涉及眾多的具體因素,這裡只探討三個問題:
①練習的「時」。這裡有三個時間指標:一是語文 課堂的寫字練習時間。《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 第一、第二、第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二是集中練習還是分散練習。根據相關研究顯示,分散時間對於寫字練習效果較好。就是說:每天練習 10 分鐘比一 周上一節寫字課,效果要好。三是業餘寫字練習的時間。教師和家長要鼓勵學生校外多練習寫字。「拿筆即是練字時」,應成為寫字練習的常態。
②練習的「序」。程序是學習內容和過程的先後排列。不同的寫字練習程序,就有不同的練習效果。 例如,正式學寫漢字筆畫之前應該先學識圖形和畫線 條,學習合體字之前應該先學獨體字,學習左右結構的字之前要先學上下結構的字。
③練習的「度」。對寫字學習跨度、坡度、速度的 設計很有必要,但也很有難度。一年上冊教材第一次寫字的內容是「一二三上」,但第二次要求寫「口耳目 手」,第三次寫的是「日田禾火」。你看,從「一二三上」 直接就跳到了「口耳目手」「日田禾火」。橫都寫不平, 馬上過渡到了橫折、彎鉤。這樣安排似乎跨度太大,坡度過陡。符合學理的安排應該是:在寫好「一二三上」後,後寫「木、禾、土」這些字,再慢慢過渡到橫折為好。如何科學地設計寫字的「度」是一個亟待研 究的重要課題。
(2)智力技能訓練。 如果學生寫字時注意力、思維、想像力都參與了, 就能把字寫好。要一邊寫一邊想、一邊想一邊寫。最好的方法是進行比較學習。特別是形近筆畫的對比。 學生在書寫過程中對於形近筆畫的掌握是書寫的難點之一,為此,部編教材在形近筆畫的對比方面做了 積極努力:一是及時對比。例如一年級上冊第 13 頁, 「雲」字中的筆畫「撇折」與「山」字中的筆畫「豎折」 的對比。二是延時對比。如一年級上冊第 73 頁的「臥 鉤」與第 81 頁的「斜鉤」的對比。之所以有及時與延時之分,全由難度大小而定。撇折與豎折書寫難度小, 可以同時比較。臥鉤與斜鉤書寫的難度大,要間隔一段時間,等學生掌握以後再進行比較效果更好。筆者建議:從二年級開始,對學生一次練寫的多個字要儘可能按偏旁歸類分組,便於比較和鑑別,從寫好一個字到寫好一類字。
當小學生寫字能夠初步協調寫字與智力、情緒、 審美、生理變化等之間的關係時,就是寫字效果、效率、效益提高之日了。這就是一種寫字的「整合效應」。
(作者單位:浙江外國語學院)
來源:語文教學通訊小學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