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老兵的幸福生活(一名百歲老兵的幸福家庭)
2023-04-22 05:31:33 3
百歲老兵耿相柏(前排居中)和她的家人們。本報記者 薛 敏攝
關鍵詞 本色
在這個家庭裡,節儉是看得見的傳家寶
泉城濟南,夏日氣息漸濃。
幹休所內,蔥鬱的綠色向陽生長,池塘裡荷花盛開,洋溢著火熱和茁壯。
第一次見到耿相柏老人,她正坐在沙發上讀報。雖然早已退休,年過百歲的耿老依舊關心國家大事。
老人面色紅潤,穿一件碎花襯衣。得知記者來採訪,她專門讓小女兒取出珍藏的毛主席像章,佩戴在胸前。紅色像章上,「為人民服務」5個大字閃著金光。
二兒媳楊文告訴記者,這件襯衫是老人最喜歡的衣服,「是40多年前買的,平時捨不得穿。」
耿老家裡布置得極其簡單:餐桌已擦得斑駁「包漿」,那是60年前長子況東海參軍時購置的;舀米用的瓢,年代更為久遠,木柄已經快磨禿;除了一組沙發和電視是兒孫們近年執意添置的家具,其他物品都陪伴這個家庭度過了漫長歲月。
「我們的日子是過好了,但還有很多人不富裕。」耿老說,「這些已經夠用了。」
多年來,耿老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生活習慣:在這個家裡,洗完衣服的水一定要留下拖地,然後再衝廁所;一張餐巾紙,也要扯成兩半來用;桌上喝水的杯子,記不清是哪年用過的罐頭瓶……
見記者已經熱得滿頭大汗,況東海打開了客廳裡那臺表面泛黃的立式空調。「平時天再熱,老太太都是給我們一人發一個蒲扇,有客人來了才能開空調。」他解釋說。
客廳正中間,懸掛著一面厚重的牌匾,上面寫著「共和國將軍之家」。耿老的丈夫況開田是位老紅軍,在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中立下赫赫功勳,是長徵路上的「管錢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楊文回憶:「公公還在世時,永遠穿著一件汗衫,家裡人說他『後背多大,補丁就有多大』。床單中間磨破了,他把好的兩邊對接上,縫起來接著用。」說到動情處,她眼睛裡閃著淚花。
楊文退休前是一名軍醫。嫁到這個家幾十年,她一邊忙著醫院工作,一邊盡心孝敬二老。在她印象中,歷經烽火硝煙和艱苦歲月洗禮的公婆,「身上有一種特殊的風骨。」
這種風骨,正是共產黨人不變的本色,也是這個革命家庭的傳統與家風。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的「家」,既是家庭的「家」,也是國家的「家」。那些與歲月一起斑駁的物件,承載著一個革命家庭的紅色基因,彰顯著共產黨人的本色初心。
家裡第三代孩子中,況賴哿從小跟著奶奶長大,受她教育影響最深。小時候,他在食堂吃飯,飯盒裡不能剩一粒米、一口菜,不然回去就得「挨揍」。後來,況賴哿當了十幾年兵,如今已轉業成為一名特警。「不能忘了艱苦樸素的作風。奶奶的教誨一直在我心裡。」他說。
家中第四代孩子媛媛曾問父親況賴哿:「太爺爺和太奶奶都是老革命,咱家裡有沒有什麼傳家寶?」況賴哿笑著答:「在我們這個家裡,節儉就是看得見的傳家寶。」
關鍵詞 信仰
不管多麼難,都要跟著共產黨走
百歲之後,「我想不起來了」漸漸成為耿老的口頭禪。
年輕時最愛唱的歌曲、最喜歡的電影,已經隨著歲月逐漸模糊,但參軍入黨的那段記憶,在她腦海中始終鮮明。
耿相柏1920年出生在太行山深處的一個貧農家庭。抗戰時期,晉察冀軍區各村鎮成立「婦女救國會」,為八路軍準備軍鞋、軍糧等物資,照顧傷病員。因為作風乾練,耿相柏很快成為婦救會青年隊的隊長。
1939年秋天,耿相柏接到了一封信。信是早幾年就加入共產黨的嫂子寫來的,邀請她參加八路軍。
這位從未出過遠門的19歲女孩,就這樣毅然決定離家去尋找部隊。她拿著一張鄉公所開出的證明,從阜平縣老家出發,根據信裡寫的地址邊走邊問,終於在5天後找到了晉察冀軍區機關。
很快,耿相柏穿上軍裝,成為被服廠女工隊的新兵班長。那時候,敵後根據地的條件十分艱苦,給戰友們製作軍服,全靠手工。「我一天能縫三條褲子。」耿老邊說邊用手比畫著。
一次,前方戰事突然吃緊,部隊馬上要前出作戰。
廠房前的操場上,即將出徵的八路軍官兵大聲唱著軍歌;廠房裡,耿相柏帶著女工連夜趕製軍服。
月色清朗,軍歌嘹亮,年輕戰士們迸發出的精力和熱情,深深感染著耿相柏。正是在這一刻,她下定決心:不管未來多麼難,都要跟著共產黨走。
因為工作出色,短短一年後耿相柏就成為被服廠負責人,並光榮地加入黨組織。成為負責人,她身上的擔子更重了,不僅要抓生產,還要反掃蕩,保障女工隊的安全。
那時,每年春秋兩季,日本侵略者都會到根據地搶奪糧食。耿相柏就帶著女工們換上老百姓的衣服,偽裝成村民,疏散隱蔽到各村。
用草木灰和泥土把臉和胳膊塗黑後,耿相柏帶著隊伍爬高山、下懸崖,在敵人槍口下躲過一次次掃蕩。
「最長的一次在山上躲了6天,帶的乾糧都沒了,只能從山上摘老鄉的南瓜吃。老鄉也不知道躲到哪了,我們就把錢壓到石頭下面。」耿相柏說,「『不能佔老百姓的便宜』是軍令。」
其實,耿相柏很少跟兒孫們提起自己當年參加革命的事。「我沒什麼了不起的,也沒上一線作戰。」她覺得,那些在前方流血犧牲的戰友們更值得被紀念。
戰爭,讓懵懂的少女成長為堅定的戰士,也為她帶來了革命的愛情。正是在戰爭中,耿相柏與丈夫況開田從相識走向相知,從相知走向相愛。
硝煙中的愛情沒有風花雪月,卻充滿著革命的浪漫主義——結婚之前,倆人只單獨接觸過兩次。一次是百團大戰結束後,況開田獲得上級嘉獎,他把獎品都拎去送給了耿相柏,算是隱晦的表白;後來,一次耿相柏生病,況開田專門去探望。
結婚那天,部隊為他們辦了一桌酒席。「還特地分給我們一扇豬肉呢。」耿老回憶說,在當時這可算是「奢侈」的事了。
從抗戰時期到解放戰爭,夫妻倆聚少離多。耿相柏真正和家人生活在一起還是抗美援朝結束後。在相互扶持的歲月中,她和況開田共同養育了四兒一女。
後來,孩子們紛紛長大,也都參軍入伍。最小的女兒耿巖,隨了母親的姓。
耿巖後來也當了兵。她入伍後第一次回家探親,母親專門讓全家換上軍裝,留下了一張珍貴的全家福。
這些年,耿相柏收到了組織頒發的多枚紀念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
這些紀念章裡,凝結了耿相柏的革命歲月,見證了她的青春芳華。
關鍵詞 幸福
能再為組織、為人民做點貢獻,是最幸福的事
出發採訪前,記者查詢到關於耿相柏的最早報導,刊登於1956年10月27日的《解放軍報》。幾經周折,記者找到那份報紙的複印件。
耿老眯起眼睛,拿起這張報紙,舉著放大鏡看了又看:「那一年,我作為志願軍家屬代表,參加朝鮮駐華大使館舉辦的慰問演出,還上臺發了言呢。」
耿老告訴記者,當年新中國剛開始建設,部隊又出國打仗,工作十分繁忙。從朝鮮戰場回國後,她調到後方,負責創建託兒所,照顧志願軍將士的子女。
「那時候日子很苦,經常吃不飽飯。」耿老說,「但再難,我們也想盡辦法,有什麼東西都先緊著託兒所的孩子們。」
大兒子況東海出生於1944年,二兒子況南山是解放戰爭時出生的。兩個孩子在幾乎沒有父母陪伴的狀態下度過了孩提歲月。
「我第一次對父親有印象,是韓戰結束後,他到託兒所看我們。」況東海說,剛從戰場上下來的父親穿著舊軍裝,光頭,面龐黢黑,兩顆門牙在朝鮮凍掉了。
「老師讓我們喊爸爸,我跟弟弟都嚇哭了。父親給了我們一人一個蘋果,拍了拍我們的頭。」況東海回憶,父母此後輾轉多地任職,一直到父親調任濟南,一家人才算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團聚。
這些年,退休後的況東海每天陪伴著母親看報、散步,想多儘儘孝心。母親也始終把他當成孩子,操心他衣服穿得怎麼樣,飯菜吃得好不好。
「到了古稀之年,還能喊聲媽,還有人管著自己,天下還有比這更幸福的嗎?」況東海說。
採訪中,記者發現,在這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裡,幸福不只是傳統家庭概念中的「天倫之樂」,更是紅色血脈的代代延續,是精神信仰的薪火相傳。
「你們年輕人要爭取早些入黨,早些為人民服務。」耿老這樣叮囑才14歲的重孫女媛媛。
80多年前,19歲的耿相柏離開老家河北阜平參加革命,之後很少再回故鄉。
阜平是革命老區。抗戰時期,阜平不足9萬人口,卻養活了9萬多人的抗日部隊。
阜平曾是貧困縣。直到十幾年前,全縣仍有近一半人沒有脫貧。前些年,耿相柏曾在電視上看見故鄉的一個鏡頭,片中那石頭壘成的舊圍牆,竟還是當年自己離家時的模樣。老人的心,疼啊。
習習春風,遍拂太行。2012年12月29日,視察阜平。在那裡,書記向全黨全國發出了脫貧攻堅的進軍令: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如滾滾春雷,若浩浩春風,在黨的領導下,巍巍太行換新顏。2020年初,隨著河北最後一批13個貧困縣摘帽,阜平縣成功脫貧。
這是中國共產黨人不變的初心,也是中國人民親手創造的奇蹟。
今年「七一」前夕,耿相柏老人鄭重地向黨組織遞交了5萬元的特殊黨費。
山東省軍區第一退休幹部休養所所長張衛強告訴記者,此前汶川地震、建黨95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新冠疫情……耿相柏老人都用特殊黨費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感情和心意。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耿相柏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她說:「我已經老了,不能再為黨做什麼工作了。如果能再為組織、為人民做點貢獻,那就是我最幸福的事。」
時間是忠實的親歷者,它見證了戰火下的熱血與犧牲;時間更是偉大的書寫者,給予我們這個時代的和平與幸福。
這是一個人的幸福——歷經戰火硝煙,度過百歲的耿相柏老人如今兒孫環繞,安享晚年。
這是一個家庭的幸福——時間流轉,年輕時奔赴各地建功立業的子女們,如今又回到家中,一家人終於團聚。
這是一個幸福的時代——古老的神州大地上,小康社會正全面鋪開畫卷。仰望蒼穹,天和核心艙正帶著中華民族的夢想暢然遨遊。
採訪結束,天色已晚。回頭望去,耿老寓所裡亮起燈光。我們有理由相信,千千萬萬個家庭會迎來更加美滿幸福的明天……
來源:中國國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