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蔗糖是什麼糖(說糖)
2023-04-22 05:38:31 2
眾所周知,糖類是一種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分為:單糖(葡萄糖、果糖)、二糖(蔗糖等)、多糖(澱粉等)、不可消化碳水化合物(纖維)和糖醇等。
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說的糖,通常指的是「蔗糖」。它的地位是如此超然,以至於成了「甜度」的標準——蔗糖的甜度定義為1,如果一種物質稀釋兩倍之後甜度與蔗糖相當,那麼它的甜度就是2。
蔗糖的生產受到比較多的條件限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適合種甘蔗。用甜菜來製糖是人類製糖史上的一大進步,不但使蔗糖的產量增加,而且使蔗糖的價格有所下降。甜菜製成的糖在化學結構上與蔗糖的一致,只是它委屈地失去了署名權——對於消費者來說, 由甜菜和甘蔗製成的糖都叫作「蔗糖」。
不過,由甜菜與甘蔗製成的糖仍然不足以滿足人類的需求。於是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甜味劑。
根據《食品添加劑手冊》描述:甜味劑(Sweeteners)是指賦予食品或飼料以甜味的食物添加劑。目前世界上使用的甜味劑很多,有幾種不同的分類方法:
按其來源可分為天然甜味劑和人工合成甜味劑;
按其營養價值分為營養性甜味劑和非營養性甜味劑;
按其化學結構和性質分為糖類和非糖類甜味劑。
糖醇類甜味劑多由人工合成,其甜度與蔗糖差不多。因其熱值較低,或因其與葡萄糖有不同的代謝過程,尚可有某些特殊的用途。非糖類甜味劑甜度很高,用量少,熱值很小,多不參與代謝過程。常稱為非營養性或低熱值甜味劑,稱高甜度甜味劑,是甜味劑的重要品種。
甜味劑是對能夠賦予食品甜味的物質的總稱。一般來說,甜味劑可分為營養型甜味劑和非營養型甜味劑。前者與蔗糖甜度相同時的重量,產生的熱量高於蔗糖產生熱量的2%,它主要包括各種糖類和糖醇類,如葡萄糖、果糖、異構糖、麥芽糖醇等;後者與蔗糖甜度相同時的重量,產生的熱量低於蔗糖產生熱量的2%,它包括甘草、甜葉菊、羅漢果等天然甜味劑和糖精鈉、甜蜜素、安賽蜜、甜味素等人工合成甜味劑。由於人工合成甜味劑產生的熱量少,對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齲齒等患者有益,加之又具有高效、經濟等優點,因此在食品特別是軟飲料工業中被廣泛應用。
二、幾種甜味劑的前世今生下面重點介紹幾種甜味劑:
1、糖精
說到糖精,估計會勾起很多70、80後讀者的回憶,在以前零食很匱乏的年代,在水裡放幾粒就能使水變甜,有時候貪甜多放幾粒,水反而變苦了,多麼神奇的「糖」。
1879年的一天晚上,俄國化學家法利德別爾格從實驗室回到家裡吃晚餐。他叉起一塊牛排,往嘴裡塞去。突然,他停止了嚼動,略帶詫異地問妻子:「娜塔莎,今天你在炸牛排裡放了糖?」 「沒有啊,從來沒有聽說過有往牛排中加糖的。」妻子也奇怪地說,「不過,今天的菜餚是有點不大對頭,你嘗嘗看,這沙拉也帶有甜味。
」晚餐後,法利德別爾格仍在想這個奇怪的甜牛排和甜沙拉。出於科學家的習慣,他要把原因找出來。在檢查完廚房用品後,他把疑慮的目光盯向了餐具,他舔了舔盤子的邊緣,略有所思,再舔了舔自己的手,然後,馬上抽出口袋裡的那支鉛筆,也用舌頭舔了一下。「問題出在鉛筆上,出在鉛筆上!」法利德別爾格發瘋似的大聲嚷了起來,「娜塔莎,你瞧,凡是我用手接觸過的餐具都帶有甜味,而這甜味都來源於我用它寫過字的鉛筆。可以肯定,鉛筆上的甜味是在實驗室裡沾上的。看來,實驗室裡一定有一種奇怪的特別甜的物質,我要去查個究竟。」
法利德別爾格風風火火趕到實驗室,點上煤氣燈後,逐件逐件地仔細檢查實驗用過的器皿。終於,他發現甜味來自一種叫苯甲醯磺亞胺的化學物質。這個偶然的發現給法利德別爾格開闢了一條通向新的發明的道路。
從此,他集中全部精力,一心去研究這個煤焦油中提取出來的物質。終於,一種特別甜的白色結晶體出來了。他把它叫做「糖精」,並測出它比蔗糖要甜500倍。1886年,這位化學家遷居德國,並在那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 從煤焦油中提煉糖精的工廠,糖精就此開始進入了人們的生活之中。
糖精以鈉鹽的形式存在,其甜度是蔗糖的300-500倍,缺點就是使用量大時有金屬苦味。有研究表明使用它有造成人類膀胱癌的潛在危險因素,不過在規定的使用範圍內按要求使用是安全的。我國規定糖精鈉的使用範圍為冷凍飲品、芒果乾、無花果乾、果醬、蜜餞涼果、複合調味料、配製酒等,最大使用量為0.15-5.0g/kg。
2、甜蜜素
1937年,一位叫麥可•斯維達的學生在美國伊利洛伊大學讀博士,研究一種退燒藥的合成。不知道是當時的實驗室管理不規範,還是他吊兒郎當,總之他經常邊抽菸邊做實驗。有一天,他把點著的煙放在實驗臺上,後來拿起煙來抽時手指碰到嘴唇,他發現手指很甜。然後,他發現這種甜味來自一種叫作「環己基氨基磺酸鈉」的物質。「環己基氨基磺酸鈉」有一個優美的中文名字:「甜蜜素」。
甜蜜素的春天開始於1951年,美國政府批准了它作為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此前,市場上只有一種甜味劑——糖精。雖然糖精的甜度可以達到蔗糖的300倍以上,但它的甜味不純正,回口有一些苦味。甜蜜素其實還不如糖精,甜味只有蔗糖的300倍,回口同樣有苦味。不過有趣的是,如果把份甜蜜素與1份糖精混合,那麼兩者的回口苦味都消失了。這一特性讓甜蜜素有了立足之地,再加上它價格便宜量又足,還能耐高溫,所以在食品市場上頗具吸引力。1958年,甜蜜素被美國FDA給予了GRAS的分類,意為「一般認為安全」,意味著當時FDA對其安全性完全放心。到1960年,甜蜜素成了無糖飲料的寵兒。
目前,全球有幾十個國家批准使用甜蜜素作為甜味劑。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制定的安全標準是每天每千克體重不超過11毫克,對於一個體重為60千克的成年人來說,這一標準相當於20〜30克蔗糖產生的甜度。一種飲料要達到普通人喜歡的甜度,如果完全使用蔗糖,通常需要達到10%的濃度。也就是說,單獨使用甜蜜素來獲得足夠的甜度,一瓶飲料的量就超過「安全攝入量」 了。
在中國的國家標準中,食用量大的食品比如飲料、罐頭、果凍 等,食用限量是每千克0.65克甜蜜素,這個量遠遠不夠甜,還需要添加其他甜味劑或者糖。話梅、山楂片、果脯等食品,因為食用量小,每千克中允許用8克甜蜜素,但是它們需要的甜度太高,這個用量也不見得夠。所以,如果配方不合理,或者操作中有意無意地違規,就可能出現「甜蜜素超標」的情況。糖精、阿斯巴甜和三氯蔗糖等高效的甜味劑,達到安全限量時的甜度相當於幾百克蔗糖, 所以它們遵規守紀就能很容易實現足夠的甜度。
3、三氯蔗糖
三氯蔗糖的發現, 是源於一個很別致的錯誤。
20世紀70年代,泰萊公司和英國伊莉莎白王后學院的一位學者合作,研究將蔗糖經過分子修飾之後作為殺蟲劑使用,其中有一個實驗品是用三個氯原子取代蔗糖的三個氫氧基團。那位學者叫他的學生去測試一下這個樣品。英文裡的「測試」是test,其發音與 「品嘗」(taste)差不多。學者的印度學生聽了導師的要求估計有點兒詫異,但也沒有多問,就用自己的舌頭去「taste」樣品,結果發現這個東西甜得一塌糊塗。
這個東西就是三氯蔗糖,也有人叫它「蔗糖素」,其甜度是 蔗糖的600倍,只要一丁點兒,就甜得不行。與此前流行的甜味劑糖精和阿斯巴甜相比,三氯蔗糖不僅甜度更高,甜味也更加接近蔗糖,如果它能夠通過安全審核作為甜味劑的話,就會比糖精和阿斯巴甜更有吸引力。
泰萊公司為三氯蔗糖中請了專利,開始了為三氯蔗糖申請甜味劑資格的漫漫徵程。任何食品添加劑要獲得批准,最核心的資質自然是安全性。三氯蔗糖在人體胃腸裡的吸收率很低,只有大約 11%〜27%會被吸收,其他的直接排出體外,而吸收的部分中又有 70%〜80%經過腎臟從尿液中排出,只有一小部分被代謝。有許多研究機構對三氯蔗糖進行過毒理學實驗,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審核了各項研究,在1990年發布結論,確定允許三氯蔗糖的攝人量為每天每千克體重15毫克。第二年,加拿大第一個批准了三氯蔗糖的使用。接著,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也批准了三氯蔗糖 的使用。
對食品添加劑比較歡迎的美國,制定的三氯蔗糖的安全限量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的要低,是每天每千克體重5毫克。對於一個體重為60千克的成年人來說,一天的三氯蔗糖攝人限量就是 0.3克,考慮到三氯蔗糖的甜度是蔗糖的600倍,這相當於180克蔗糖產生的甜度——大概沒有人會吃到「超標」,也就意味著它的安全性很好。不過美國直到1998年才枇準三氯蔗糖的使用,更保守的歐盟於2000年發布了審查結果,贊同JECFA的結論,後於2004年批准了三氯蔗糖的使用。到2008年,世界上有大約80個國家和地區批准了三氯蔗糖的使用。
4、高果糖漿
自然界中最甜的單糖是果糖。果糖的分子結構和葡萄糖的一樣,只是其中原子的連接方式不同而已。最初把葡萄糖變成果糖的想法是通過化學反應來實現的。美國一家玉米產品公司的研究人員理察德•馬歇爾等人從一種細菌中得到了一種酶,這種酶可以把葡萄糖轉化為果糖。
果糖的甜度是葡萄糖的兩倍多。這樣轉化而來的產品被叫作「高果糖漿(High Fructose Com Syrup,簡稱HFCS) 」,也有人把它叫作「葡果糖槳」。高果糖漿中的果糖含量可達90%,不過市場上的產品主要是果糖含量為42%和果糖含量為55%兩個版本。它們的甜度比蔗糖要更甜一些,應用於加工食品和飲料中的時候,其加工性能也更加優越。此外,在美國市場上,高果糖漿的價格也比蔗糖的便宜。於是,高果糖漿迅速佔領食品飲料市場。尤其是1984 年,兩大可樂公司開始用高果糖漿代替蔗糖,更大大加速了高果糖漿的盛行。
在過去的40年裡,高果糖漿在美國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據統計,近年來,美國平均每人每年消耗的高果糖漿接近30千克。與此同時,美國人群的肥胖發生率也持續升高,伴隨肥胖的一系列症 狀,比如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也隨之增加。科學家們為了探討導致這些疾病的原因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結果發現高果糖漿是特別值得關注的致病原因之一。
結果毫不意外。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食用高果糖漿多的人群中,肥胖以及與肥胖相關的症狀的發生率比食用量低的人明顯要高。大量的動物實驗也支持這一結論。
三、吃多少糖算適量可以說,不管是高果糖漿還是蔗糖及甜味劑,它們所帶來的健康隱患——簡而言之可以用「代謝症候群」來包括的各種不良後果——都是大量食用糖的結果。在人們無糖可吃的年代,自然不會有這些問 題。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些症狀是典型的「富貴病」。不管將來是否有充分的科學證據來證明,吃不吃糖都是人們在身體健康和口腹之慾之間進行的權衡。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過多飲用含糖飲料」會帶來一系列的不良後果,但是並沒有明確證據說明「適量的果糖」會帶來危害。至於多少算「過多」,多少算「適量」,也是眾說紛紜。美國心臟協會最新的推薦相當保守:成年男女每天攝取的熱量中來自「添加糖」的部分分別不應該超過150大卡和100大卡。所謂的「添加糖」,包括一天之中所有食物和飲料中的蔗糖、高果糖漿和蜂蜜等。100大卡熱量相當於25克左右的蔗糖,往往一瓶含糖的碳酸飲料所含的蔗糖量就超過了這個量。
現實生活中,人工甜味劑更多添加的食品大多是我們不建議大家常吃的各種「甜食」,無論是甜飲料還是果脯蜜餞,甚至還有小朋友偏愛的各種精製糖類食品。現實生活中,雖然人工甜味劑對於身體的影響非常小,但也並不代表著您就可以放心喝飲料、吃果凍了,糖類攝入越多,您患齲齒、肥胖、糖尿病、痛風的機率就會越高;所以,從根本上減少這些「零食」的攝入才是根本,對於以甜飲料為代表的各種甜食,請您「嘗嘗即可」。
參考文獻:《識食物者為俊傑——雲無心的食品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