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峽香菇產業發展現狀(廣西荔浦小香菇做成)
2023-05-14 01:40:20 1
荔浦花篢鎮南源村地處山區,氣候溫和多雨,空氣溼度大,適合香菇種植,村裡傳統種植香菇的時間較長,然而傳統的香菇種植模式產量低、難管護,並沒有將香菇種植髮展成一項好產業。如何將南源村資源優勢發揮好,讓香菇成為村民致富的「法寶」,是村民一直思考的問題。從2017年開始,村民們在村支書劉國兆及幾個村幹部帶領下,精打細算,改良香菇種植模式,讓南源村實現了脫貧致富。今年,小小香菇已成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大產業,給村裡帶來了20多萬元的利潤。
村民在大棚採摘香菇。圖/桂林日報
將傳統野生香菇引進大棚種植,南源村順利脫貧南源村位於荔浦花篢鎮山區,距縣城30公裡,是荔浦最邊遠的水庫移民村,2017年以前,村集體經濟幾乎沒有收入,村裡基礎設施建設面臨著許多難題。雖然南源村依託廣西「香菇之鄉」的資源優勢,歷來有著種植野生香菇的習慣,但由於野生種植的香菇產量低,沒有形成產業發展,也沒有給村民帶來多少收益。
劉國兆在查看香菇種植情況。圖/桂林日報
為了改變村裡這種尷尬的境地,2016年,村支書兼鎮人大代表劉國兆召集村委班子成員,一起商量如何讓南源村富裕起來。經過商量,劉國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南源村地處山區,有種植香菇的資源優勢,可以考慮將種植野生香菇的做法改成大棚種植統一管理。
為此,當年的冬天,劉國兆帶領村幹部隨鎮裡的考察隊到貴州考察學習香菇種植,併到附近的雙江鎮龍坪村等實地了解香菇種植情況。通過到縣內外考察,劉國兆等人認為將野生香菇種植轉換為大棚集體種植的前景廣闊,值得嘗試。
圖/今日花篢 毛體貴
傳統的香菇種植依靠山林的竹木,分布散,面寬而數量少,很難管理。為了方便管理,南源村委通過協調租下村民位於河邊的20畝土地,同時爭取到了自治區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項目資金。有了項目資金支撐,南源村人做事更有底氣了。2017年初,種植香菇的大棚很快搭好了,香菇架也焊接完畢,成功將野生香菇引進大棚種植集中管理。劉國兆介紹說,香菇種植是門技術活兒,為了保證種植好香菇,他們還邀請村裡的種植能手一起加入。同時,請來公司幫忙管理運作,當年就種下15萬筒香菇,村裡每筒收取一元左右的租金。這讓村裡2017年有了近16萬元的集體經濟收入,順利實現了脫貧。
分工合作讓小香菇壯大村集體經濟「發展前景是好的,但是去年集體經濟只得了小部分收益,很不划算,得學技術自己幹。」劉國兆認為村集體經濟要發展壯大,得改變種植和運作方式。於是劉國兆等村幹今年初決定拋開公司自己管理。為此,村幹部將管護香菇的工作進行了分工,實行輪班制度。「到了南風天,就要通風;晴天就要噴水,保持溼度,保持溫差長出來的香菇才靚;沒開袋的香菇要每天觀察菌絲的增長情況,轉色後要控制溫度和光度,目前存活率達到96%,香菇種植很誘人。」劉國兆如今提到香菇種植,已經能說出一大堆經驗,成為香菇種植的「好手」。
圖/今日花篢 毛體貴
他說,與其他種養項目一樣,香菇種植也存在風險,去年的三號、四號颱風來時,幾個大棚被掀翻,損失不小。為了吸取教訓,劉國兆等人將大棚進行改進,用鋼材進行焊接,提高穩固性,還將水管拉到大棚內,這樣噴灑保溼更方便。
之前採用的種植方式是大棚內只種植一層香菇,如今他們在種植中摸索出往空中發展,進行鋼架焊接,增加種植層次,節約了土地。
圖/今日花篢 毛體貴
菌筒上架期間,除了劉國兆等村幹全天忙碌外,每天還需請工8到10人。經過努力,南源村今年種植的7.2萬筒香菇長勢喜人,而且上市就遇到了10元每公斤的好價錢。
時下香菇已進入採收期,在香菇種植大棚內,每天都有工人忙著採摘、分揀、搬運香菇保鮮,以便晚上將香菇送到縣城銷售市場。由於香菇到縣城市場銷售的時間是凌晨0點至2點左右,因此劉國兆他們總是白天忙著採摘管護香菇,晚上趕「夜市」。「按目前市場8元到10元每公斤的價錢算,今年種植的7.2萬筒,香菇收入將達到50萬元,除去成本,純收入可達20多萬元。」剛從集市賣香菇回來的村幹部對今年的收穫很有信心。
小小香菇網上「走四方」「新鮮出爐的花篢南源香菇,今日4.5元一斤,需要的接龍。」村幹部莫翠鸞、鄧福葵還通過微信朋友圈發布香菇產品信息。記者在莫翠鸞的手機上看到,最近一次接龍購買香菇的微信好友已達42位,銷量超過100公斤。
圖/荔浦電視臺
據介紹,南源村如今已經為他們生產的香菇註冊了品牌,利用淘寶店鋪和微商平臺銷售鮮菇、幹菇及香菇零食,網上購買南源香菇的客戶來自廣東、貴州、湖南等地,訂單越來越多,很多客戶都催著他們發貨。
大棚香菇的採摘期可以延續到明年的清明節期間。接下來,劉國兆等人琢磨著如何將香菇種植與農業旅遊結合發展,嘗試「香菇採摘體驗」、「香菇宴」,吸引遊客到村裡來。
圖/荔浦電視臺
劉國兆說,種植香菇的收入將投入到村裡的公益事業中,同時也帶動了不少村民在大棚做事,每人每天有約100元的收入,帶動村裡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可謂一舉多得。(文/桂林日報 記者蔣偉華 通訊員周俊遠 李琴秀 圖/網絡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