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斯的藝術特點(奧林匹克中的藝術系列談第一篇)
2023-05-18 16:24:43 1
奧林匹克運動從古希臘誕生至今,體育、藝術和教育三者密不可分,並被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寫進了《奧林匹克憲章》。從《阿波羅頌》吹響奧運復興的戰歌,到Agora引領奧運文化藝術展示的方向,筆者簡單梳理文化藝術在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脈絡,也是想從更深刻的層面領悟奧林匹克主義和奧林匹克精神,這也是筆者計劃中的《奧林匹克中的藝術》系列談的第一篇。
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牽牛花官方雕塑(或為巴黎奧運會獲獎運動員紀念品)李祥收藏
雕塑有多處籤名及印記。1900年巴黎奧運會與巴黎世界博覽會同期同地舉行,但體育與藝術聯姻的古希臘傳統尚未完全恢復。
1.《阿波羅頌》吹響復興戰歌
在復興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過程中,特別是在1894年六月下旬那次決定性的巴黎國際體育運動代表大會上,文化藝術這個和體育密不可分的夥伴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顧拜旦在他的《奧林匹克回憶錄》的第一章《巴黎代表大會與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恢復》中寫道:「在皮維.德.沙瓦納的畫作《神聖樹林》的對面,德.庫塞爾男爵發表了學術演說,讓.埃卡爾致了精彩頌詞,泰奧多爾.雷納客做了引經據典的評述。在講話的間隔中,響起神聖的和聲,使人沉浸在一種預期的氣氛之中。仿佛那古老的和諧旋律穿越悠遠的年代迴蕩四周,一種懷古之幽情彌散開來。」
這裡提到的和聲與旋律,指的是在古希臘文化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阿波羅頌》。1893年,法國考古人員在德爾斐(Delph)的古希臘遺址發掘出記載了太陽神阿波羅頌歌的石片,隨後由法國音樂學者亨利.豐伊(Henry Weil)和西奧多.雷納克(Theodore Reinach)轉譯成現代樂譜,最終由當時法國最偉大的作曲家加布裡埃爾.福萊編排成曲。福萊還在其中大膽創新,加入人聲,由法國當紅歌劇明星珍妮.蕾馬克勒演唱。
在顧拜旦看來,《阿波羅頌》在這個時間從天而降,幾乎象徵著古希臘諸神助力他恢復奧林匹克的傳統,幫助他彌補兩年前儘管發表了《奧林匹克宣言》,但未能直接復興奧運會的遺憾。因此,還是在索邦大學這座極有威嚴感的階梯教室裡,在《阿波羅頌》營造的史詩般的氛圍中,「古希臘的文化侵透了會議大廳」。正如顧拜旦後來在回憶錄中寫的,「從這一刻起,代表大會已告成功。我知道,無論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再不會有人投票反對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恢復了。」
在古希臘神話中,阿波羅是光明和預言之神,而在古希臘神譜中,阿波羅又是藝術之神。在偉大的《荷馬史詩》中,阿波羅同宙斯、雅典娜一起被描述為奧林匹斯神話中某種統一體。在眾多奧林匹斯山神中,阿波羅多才多藝最受推崇,也是最美最英俊的男神,被視為男性美的象徵,成為詩歌、繪畫等諸多文藝作品集中歌頌的對象。1894年6月16日,這首神曲仙樂一般的《阿波羅頌》響徹索邦大學階梯教室造成的震撼全場的場面,著名奧林匹克研究學者喬治.赫斯勒在他的《顧拜旦傳》中有極為傳神的描寫,這裡就不贅述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一讀。
在筆者看來,在以往的奧林匹克歷史研究中,這首《阿波羅頌》在某種程度上被忽視了。無論是從復興奧林匹克文化藝術傳統,甚至還是從復興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層面來說,這首《阿波羅頌》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作用和價值。如果說1892年11月25日顧拜旦在同一地點的講話,宣告了奧林匹克運動的復興,那麼這首阿波羅頌歌則實實在在地標誌著和推動了奧林匹克傳統的回歸,吹響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戰歌。
2.巴黎會議確定藝術競賽
在現代奧林匹克的文化藝術發展史上,1906年是下一個關鍵節點,也可以說是公認的最關鍵的時間點。當年5月,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在法蘭西劇院召集諮詢會議,會議的主題是探討「藝術與文學應該以何種規模、何種形式,參與到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來,並與廣泛意義上的大眾體育運動相輔相成,從而既提升體育運動的聲望,藝術和文學自身又能從中獲益」。
在此前進行的三屆奧運會中,除了1896年首屆希臘在復興古奧運文化藝術傳統上有所作為以外,1900年的巴黎和1904年聖路易斯,奧林匹克文化藝術幾乎成為了世博會的「陪襯」。除了種種客觀原因之外,作為奧林匹克復興運動主導者顧拜旦從主觀上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在回憶錄中說:「要想創立持久的大業,一步一個腳印,是最好的方法。」而1910年前後他發表在《奧林匹克評論》上的《現代奧林匹亞》一文的第三章中這樣寫道,「首要的,是要恢復奧林匹克運動,接下來才是對奧林匹克運動會進行精心打造。我們已成功舉辦了三屆奧運會,如今,可以考慮一下如何裝扮它,如何使它高雅壯美了,而早先,進行這方面嘗試的時機尚未成熟。」
1906年,正是顧拜旦認為恢復奧林匹克藝術傳統的大好時機。當年5月23日,六十多位知名的藝術家和作家齊聚著名的法蘭西劇院,召開了「藝術、文學和體育關係研討會」。顧拜旦理所當然地做了開幕式發言,奧林匹克史學家施泰因巴赫所著的《奧運會通史》這樣描述顧拜旦當時的演講核心:「我們應該讓那早已結束婚約的一對——身體和智慧——重新結成合法的婚姻。它們之間長時間以來互相理解,而且富有成果。當時不利的環境使它們分離了,我們的任務使使它們再結合起來。藝術應該參加到奧林匹克運動中來。藝術應該與體育實踐緊密相聯,以便從中獲得對雙方有益的東西。一個沒有音樂、詩歌和圖畫去裝扮的體育場會是什麼樣子呢?應在運動會上正式把繆斯的形象樹立起來。」
由顧拜旦提議並得到會議通過,此後奧運會上將設立建築、雕刻、繪畫、文學和音樂五項藝術類競賽,這五類競賽將同體育競技一樣,成為今後每屆奧運會的組成部分,並與體育競技平起平坐,這項比賽也被稱為「繆斯五項藝術競賽」。按規定,參賽的唯一條件是,參賽主題必須從體育運動中獲取靈感,或與體育運動直接相關。
此後,1908年第四屆奧運會的組織者——英國奧委會,公布了由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協助制訂的競賽主題,包括古希臘式競技者遊行、足球賽、擲鐵餅者群像、帶室內泳池的遊泳設施、體育俱樂部及其相關建築等等。可惜,這項安排直到1907年10月才制訂完畢,因時間所限無緣付諸實施。
從1912年斯德哥爾摩到1948年倫敦奧運會,奧運會在競技比賽的同時也舉行了藝術競賽。按照顧拜旦的設想,評審委員能及時宣布競賽結果的話,在運動會期間就可以展出、演奏或表演各類獲獎作品——繪畫、雕像、交響詩或劇作。藝術競賽的獲獎者都將與獲勝運動員一起參加頒獎儀式。
由於相關史料的欠缺,因而無法像競技比賽成績榜那樣將藝術比賽成績一一列出。因此,筆者就以1912年斯德哥爾摩第五屆奧運會為例說明。當屆比賽上,瑞典建築師安裡.莫諾和阿爾方斯.利亞韋利葉爾的作品《現代體育場建築平面圖》和義大利作曲家裡加爾多.巴爾捷列米的《奧林匹克凱旋進行曲》,義大利畫家喬萬尼.佩列格裡尼的油畫《冬日的運動》、美國奧運射擊冠軍沃爾特.懷南斯的雕塑《從美國來的徒步旅行者》均榮獲金質獎章。《體育頌》獲得文學部分的金質獎章,它是由兩個作者寄來的:法國人喬日.霍洛德和德國人馬丁.埃什巴赫。
值得一提的是,這首流傳甚廣的《體育頌》的作者並未出席莊嚴的頒獎典禮,因為這兩個人根本就是杜撰的筆名。筆名背後的真正作者就是奧林匹克之父皮埃爾.德 .顧拜旦。匈牙利資深奧林匹克歷史學家費連茨.梅澤博士認為:「顧拜旦用德國人、法國人的筆名藉以表達一種奧林匹克思想,甚至想使彼此關係不友好的國家能變得親密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雕塑金獎的獲得者美國人懷南斯,他在四年之前的倫敦奧運會上獲得射擊項目的冠軍,是第一位「文武雙全」的既奪取競賽項目冠軍、又獲得藝術類金獎的雙冠王者。
在斯德哥爾摩之後的六屆奧運會上,藝術競賽依然舉行,但是效果和成果都很一般。究其原因可謂方方面面,既有參賽藝術家的「業餘性」和「職業性」的矛盾,也有各種藝術類作品評比標準很難統一的問題,還有人認為作品局限於體育主題限制了部分藝術家的發揮,等等。因此,國際奧委會在1949年的第43次全會上決定,從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開始停止舉辦藝術類競賽,改辦文化展覽和文化慶典。
(作者李祥,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