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為什麼廢不掉武則天(李治臨死前還留下遺詔)
2023-05-17 22:55:51
大家都知道武則天是中國第一位女皇帝,可武則天在當皇帝的路上也不是一帆風順,其中好幾次就差點和皇位失之交臂。
公元660年,33歲的唐高宗李治風疾發作,頭暈目眩不能管理朝政。
身為皇后的武則天藉機上位,得到了處理朝政的機會,在處理朝政的過程中,武則天逐漸確立了,要成為天下第一位女皇帝的目標。
在享受權力的過程中,武則天的身心開始放縱,處理事情逐變得殘忍,還喜歡一意孤行,對於元老們的意見也有意見。
在當時,皇權並沒有完全集中,元老大臣們也掌控著很多的權力,皇帝想要做什麼事情都得和元老大臣們商量,而武則天完全不管這一套,時間積累下恩怨,自然也就引起了元老大臣們的反對。
公元664年,宰相上官儀請求廢后,當時李治對於武則天的所作所為也不滿,於是就將廢后的事情提上了日程,這時候武則天已經有了羽翼,消息很快傳到她耳中。
武則天后發先至,跑到李治那裡哭訴。
李治耳根子軟,看著武則天梨花帶雨的一陣哭泣,很是心疼,幾句話就原諒了武則天,還開玩笑地說,這一切都是宰相上官儀的主意,其實跟我沒什麼關係。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武則天確定了就是上官儀想害自己,在同年就將上官儀給弄死了,而且武則天還因此權力大增,開始垂簾聽政,接觸到了更多的家國大事。
知道得越多,心中的野心也就越膨脹。
武則天對於治理國家有著自己的看法,但是李治在前面擋著,她沒辦法完全實現心中的凌雲壯志,只能繼續等待機會。
公元675年的時候,李治病情加重,想將皇位禪讓給53歲的武則天,遭到了宰相們的反對,這件事情因此耽擱下來,武則天也意識到了朝堂對於李氏的擁護,這種情況不改變,自己是絕不可能登基的。
公元683年,李治病逝在洛陽,享年55歲。
在李治死的時候,留下了一道詔令,說太子李顯可以在靈柩前直接繼位,如果遇到軍事大權不能決斷的,可以請武則天幫忙決斷。
李顯是武則天的第三子,大兒子和二兒子都因為武則天死了,現在如果李顯直接繼位,那武則天執政的機會將變得虛無縹緲,於是她必須有所行動。
按照唐朝的習俗,父親死了必須去靈柩前守孝27個月,可李治留下遺詔裡面明說了,讓李顯以日代月,也就是守孝27天就行了,守孝完儘快去掌控國家。
27天,武則天留在長安城展開了行動。
她先加封李家皇室,給自己爭取時間,然後結交宰相提升其地位,將不聽話的宰相放逐架空,接著替換長安城禁軍首領,掌控軍權,最後派出大將鎮守四方,以免將來燃起戰火。
由內而外,武則天實現了完全的掌控,而這一切只用了27天。
李顯也沒閒著,他繼位了,是天下名正言順的皇帝,在守孝完成後就回了長安,很快就封了自己的太子妃為皇后,接著準備扶持自己的人馬,用來對抗武則天的力量。
第一步,李顯就將路給走窄了。
他想任命皇后的父親做侍中,當場就遭到了宰相的反對,李顯心裡就不爽,我才是天下共主,憑什麼你一個臣子出來指手畫腳,於是李顯說出了這樣一番話:
「我才是天下的主人,只要我願意,就算把天下交給他都可以,更別說是一個小小的侍中了。」
這是什麼虎狼之詞?
武則天第一個不答應,很快就發動政變,將李顯趕下了臺,這距離李顯登基不過一個月左右,然後武則天擁立第四子李旦繼位。
李旦是個懦弱又聰明的人,很快就讓位給了武則天,武則天也名正言順地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後來改國號為『武周』,甚至有點另建立一國的意思。
歷史上有一種猜測,李治的風疾之所以一直不能治癒,是因為武則天阻攔的治療的過程,為的就是有充足的時間把持朝政,滿足心中對於權力的欲望。
好在武則天不是慈禧,雖然鑄造了不少殺孽,卻也沒有將唐朝帶偏,而是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史稱『貞觀遺風』!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請點讚、收藏、分享三連,也期待你的關注,派哥帶你看更多的歷史名人故事。
(本文聲明:以上圖片均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以上文字均為作者原創,抄襲將追究責任,望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