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盤水發展最新消息(40歲江南煤都六盤水的)
2023-05-06 19:54:54 1
六盤水發展最新消息?新華社貴陽12月18日電題:40歲「江南煤都」六盤水的「綠」變之路 新華社記者劉茁卉、潘德鑫 地處貴州西部烏蒙山區的六盤水市,是國家「三線」建設時期發展起來的一座能源原材料工業城市,1978年12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建市煤炭探明儲量221億餘噸的六盤水是長江以南最大的主焦煤基地,素有「江南煤都」之稱 建市之初,六盤水森林覆蓋率只有7%左右,鳥類僅剩60餘種預計到今年底,森林覆蓋率將達到59%,鳥類恢復到300餘種從植綠造綠到兌現綠色紅利,與改革開放同歲的「江南煤都」用40年探索出了一條百姓富、生態美的發展新路 (小標題)「黑」變「綠」:40年森林覆蓋率提高50個百分點 雖至冬季,位於六盤水市六枝特區月亮河鄉的花德河國有林場仍鬱鬱蔥蔥林場深處有一片100多畝的松林,林間的木架上整齊擺放著10多萬支菌棒,貴州鴻霖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採摘菌菇 「松林就像一個溫溼適宜的天然大棚,裡面種出的菌子品質特別好,市場供不應求」公司董事長陳太鴻很珍惜這片給自己帶來發展機遇的林子,「林子保護好了就是財富」 「以前是伐木越多貢獻越大,如今是種樹越多貢獻越大」林場場長王熙介紹,林場始建於1958年,主要是為煤礦巷道建設提供坑木,用山上的木材換地下的煤炭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的50多年時間裡,六盤水共生產原煤超過10億噸,發電4000多億度 在向西南、華南地區源源不斷提供能源和原材料的同時,六盤水也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建市之初,該市的森林覆蓋率只有7%左右,鳥類也僅剩60餘種,「風吹沙塵跑、千裡鳥飛絕」是當時六盤水的真實寫照 面對巨大的生態環保壓力,六盤水從20世紀末開始植綠造綠,期間,出臺系列政策為林業發展保駕護航近年來,六盤水又將保護生態環境的履職情況作為幹部考察的重要內容,對履職不力的領導幹部嚴厲問責 這些年,六盤水加快推進煤炭去產能及煤礦機械化、智能化改造,降低了對坑木的消耗,造林護林成了林場的主要職能,林場面積也從當初的1.4萬畝擴到了5萬餘畝 變「伐」為「種」、變索取為保護,花德河國有林場是六盤水林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六盤水市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黨組成員楊茂說:「要讓綠色發展的『信號燈』亮起來,讓綠色成為幹部實績的主色調,讓綠色發展指揮棒成為『殺威棒』『硬約束』」 2018年底,六盤水市森林面積預計將達870萬畝,森林覆蓋率有望達到59%,鳥類超過300種 (小標題)「綠」生「金」:將生態要素變生產要素、生態優勢變發展優勢 「要用底線思維開拓發展境界」六盤水市市委書記王忠認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在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的同時,把生態要素變成生產要素、把生態優勢變成發展優勢 地處格所河峽谷的盤州市保基鄉森林覆蓋率達75%,有60多株千年古榕樹、18平方公裡的楓葉林和7.8平方公裡的野生紅豆杉但長期以來,保基卻是守著綠水青山過窮日子,貧困發生率在2014年高達52.9%,是貴州20個極貧鄉鎮之一 「古樹『活』了能當飯吃」保基鄉黨委書記李金平告訴記者,該鄉依託當地優質的自然資源,發展以「生態養生、休閒觀光、運動體驗」為主題的旅遊產業通過旅遊景區景點開發建設,預計到明年可以創造600餘個就業崗位,人均月增收2400元 六盤水市不少像保基這樣的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脆弱區,也是貧困人口聚集區,通過發展得到了保護近年來,六盤水市盤活林業發展思路,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探索「以樹代糧」讓生態增值,發展經濟林和林下經濟 (小標題)「金」助「力」:奮力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新未來 生態增值了,農民也增收了近年來,六盤水堅持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為紐帶,採取「公司 農戶 村集體」等形式,將林地、林木資源以及新一輪退耕土地參與森林旅遊、林下種養、精品水果種植等產業發展截至目前,全市參與「三變」改革的林地面積達140萬畝以上,參與農戶70餘萬人,助推戶均增收近1500元 此外,六盤水積極探索林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在放活林地經營權上做文章,賦予林地實際經營者在權屬證明、林權抵押、林木採伐審核審批等方面充分的權益,引導林農以林地流轉、租賃、合作、入股等方式參與產業建設 「把林業既作為一項生態工程來推進,也作為一項富民工程來打造」楊茂告訴記者,到2020年,六盤水森林覆蓋率預計將達到62%,林業產值突破450億元,生態扶貧助推18.67萬貧困人口脫貧 「經歷半個世紀拓荒創業、40年改革奮進的六盤水,今天開始,又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六盤水市市長李剛說,在新時代,六盤水市將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建立健全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奮力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新未來 40歲的六盤水,風華正茂,未來可期(完),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於六盤水發展最新消息?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六盤水發展最新消息
新華社貴陽12月18日電題:40歲「江南煤都」六盤水的「綠」變之路 新華社記者劉茁卉、潘德鑫 地處貴州西部烏蒙山區的六盤水市,是國家「三線」建設時期發展起來的一座能源原材料工業城市,1978年12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建市。煤炭探明儲量221億餘噸的六盤水是長江以南最大的主焦煤基地,素有「江南煤都」之稱。 建市之初,六盤水森林覆蓋率只有7%左右,鳥類僅剩60餘種。預計到今年底,森林覆蓋率將達到59%,鳥類恢復到300餘種。從植綠造綠到兌現綠色紅利,與改革開放同歲的「江南煤都」用40年探索出了一條百姓富、生態美的發展新路。 (小標題)「黑」變「綠」:40年森林覆蓋率提高50個百分點 雖至冬季,位於六盤水市六枝特區月亮河鄉的花德河國有林場仍鬱鬱蔥蔥。林場深處有一片100多畝的松林,林間的木架上整齊擺放著10多萬支菌棒,貴州鴻霖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採摘菌菇。 「松林就像一個溫溼適宜的天然大棚,裡面種出的菌子品質特別好,市場供不應求。」公司董事長陳太鴻很珍惜這片給自己帶來發展機遇的林子,「林子保護好了就是財富。」 「以前是伐木越多貢獻越大,如今是種樹越多貢獻越大。」林場場長王熙介紹,林場始建於1958年,主要是為煤礦巷道建設提供坑木,用山上的木材換地下的煤炭。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的50多年時間裡,六盤水共生產原煤超過10億噸,發電4000多億度。 在向西南、華南地區源源不斷提供能源和原材料的同時,六盤水也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建市之初,該市的森林覆蓋率只有7%左右,鳥類也僅剩60餘種,「風吹沙塵跑、千裡鳥飛絕」是當時六盤水的真實寫照。 面對巨大的生態環保壓力,六盤水從20世紀末開始植綠造綠,期間,出臺系列政策為林業發展保駕護航。近年來,六盤水又將保護生態環境的履職情況作為幹部考察的重要內容,對履職不力的領導幹部嚴厲問責。 這些年,六盤水加快推進煤炭去產能及煤礦機械化、智能化改造,降低了對坑木的消耗,造林護林成了林場的主要職能,林場面積也從當初的1.4萬畝擴到了5萬餘畝。 變「伐」為「種」、變索取為保護,花德河國有林場是六盤水林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六盤水市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黨組成員楊茂說:「要讓綠色發展的『信號燈』亮起來,讓綠色成為幹部實績的主色調,讓綠色發展指揮棒成為『殺威棒』『硬約束』。」 2018年底,六盤水市森林面積預計將達870萬畝,森林覆蓋率有望達到59%,鳥類超過300種。 (小標題)「綠」生「金」:將生態要素變生產要素、生態優勢變發展優勢 「要用底線思維開拓發展境界。」六盤水市市委書記王忠認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在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的同時,把生態要素變成生產要素、把生態優勢變成發展優勢。 地處格所河峽谷的盤州市保基鄉森林覆蓋率達75%,有60多株千年古榕樹、18平方公裡的楓葉林和7.8平方公裡的野生紅豆杉。但長期以來,保基卻是守著綠水青山過窮日子,貧困發生率在2014年高達52.9%,是貴州20個極貧鄉鎮之一。 「古樹『活』了能當飯吃。」保基鄉黨委書記李金平告訴記者,該鄉依託當地優質的自然資源,發展以「生態養生、休閒觀光、運動體驗」為主題的旅遊產業。通過旅遊景區景點開發建設,預計到明年可以創造600餘個就業崗位,人均月增收2400元。 六盤水市不少像保基這樣的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脆弱區,也是貧困人口聚集區,通過發展得到了保護。近年來,六盤水市盤活林業發展思路,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探索「以樹代糧」讓生態增值,發展經濟林和林下經濟。 (小標題)「金」助「力」:奮力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新未來 生態增值了,農民也增收了。近年來,六盤水堅持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為紐帶,採取「公司 農戶 村集體」等形式,將林地、林木資源以及新一輪退耕土地參與森林旅遊、林下種養、精品水果種植等產業發展。截至目前,全市參與「三變」改革的林地面積達140萬畝以上,參與農戶70餘萬人,助推戶均增收近1500元。 此外,六盤水積極探索林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在放活林地經營權上做文章,賦予林地實際經營者在權屬證明、林權抵押、林木採伐審核審批等方面充分的權益,引導林農以林地流轉、租賃、合作、入股等方式參與產業建設。 「把林業既作為一項生態工程來推進,也作為一項富民工程來打造。」楊茂告訴記者,到2020年,六盤水森林覆蓋率預計將達到62%,林業產值突破450億元,生態扶貧助推18.67萬貧困人口脫貧。 「經歷半個世紀拓荒創業、40年改革奮進的六盤水,今天開始,又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六盤水市市長李剛說,在新時代,六盤水市將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建立健全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奮力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新未來。 40歲的六盤水,風華正茂,未來可期!(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