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機器人例子(讓機器人為你做康復可好)
2023-05-02 06:42:18
患者使用國產康復機器人進行治療。王道雨/攝
掃一掃看視頻
手術後,專業的康復治療機器人會在床邊為患者進行康復治療;在康復治療大廳,多臺康復機器人與康復治療師一起,正在同時為數名患者進行康復治療。
這樣的應用場景,如今已在上海部分擁有康復科的三甲醫院和專業康復醫院實現。國產康復機器人的出現,緩解了康復醫護人員不足的現狀。中國康復醫學會2019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從事康復服務的只有5600多人,平均每10萬人口僅「分攤」0.4名康復治療師。與此同時,美國每10萬人口有60名康復治療師,日本70名,北歐個別國家可以達到110名。
儘管受疫情影響,但90後創業者、上海卓道醫療科技公司的創始人王道雨還是在2月10日就到崗復工了。這兩天,卓道生產的國產康復機器人產品已經開始陸續對外供貨。「醫護人才緊缺的情況下,機器人能幫上大忙。」王道雨說。
國產機器人比進口貨更「吃香」
在上海的一家專業康復醫院,同時擁有售價數百萬元的一臺進口康復機器人和一臺由卓道醫療提供的售價不到上款十分之一的國產康復機器人,每一次康復治療的門診價格相同,但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在患者可以自由選擇的情況下,「國產貨」的使用頻次是進口產品的3倍。
一個上午,就有9位患者選擇這臺國產康復機器人做康復治療,選擇進口機器人的只有3位。原來,進口機器人的設置操作相對繁瑣,國產機器人只需治療師選擇好治療方案,患者就可以快速上機訓練,設備還能通過算法自動適配患者情況,不斷修正治療方案。一名職業康復治療師為患者進行一對一治療,一天最多接待10-12名患者,如果由機器人協助,接受治療的患者數量可以翻番。
一組來自國家衛健委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超過1.8億人,失能、部分失能老人約4000萬人,其中有1200萬人是完全失能的老年人。及時、有效的康復治療至關重要,尤其是中風後偏癱人群,越早進行康復治療越好。
「在發達國家,患者的手術治療方案是在康復醫生的參與下完成的,很多患者在ICU病房都能接受到專業的康復治療服務。」王道雨說,「超過半數二級以上醫院至今都還沒有開設康復科,部分開科的醫院也缺少康復醫生和康復治療師。」
根據上海市康復醫學會2018年的調查,即便在上海這樣的城市,當時可提供康復的醫療機構為434家,康復治療師僅2116人,他們對應的是擁有2500萬人口的特大型老齡化城市。
高端醫療器械「國產夢」
醫療器械是國際上醫療消費領域競爭的高點。華經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9-2025年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市場深度調查及發展前景研究預測報告》顯示,2017年,世界前20大醫療器械企業市場份額佔比約為54.5%。全球醫療器械主要生產廠家在美國,Top20公司中美國企業11家,其他公司集中於日本、歐洲。
近年來,雖然進口醫療器械在我國的市場佔有率已下滑至75%,但我國自主研發的國產產品仍以低值耗材、中低端產品為主。
「要做就做高端的!」2015年,還在上海理工大學醫療器械學院工作的王道雨和他的大學同學簡卓決定要做一款國產的高端醫療器械。已有近10年醫療器械工程專業學習經驗的兩個年輕人決定做高端康復機器人,打破國外壟斷。這成為卓道成立後研發的第一款產品——上肢外骨骼康復訓練機器人。
只不過,這款產品直到5年後的今天,才剛剛完成全部研發,開始申請醫療器械註冊證。
上肢外骨骼是康復領域內的頂尖產品,對機器人的結構、運動控制有著極高的要求。它的標杆產品由瑞士聯邦理工大學早期開發,2012年實現商業化。「我們發現這款進口產品在使用中,肩部機械外骨骼和人體外骨骼並不匹配。」王道雨及其團隊想做一個與人體肩部完全匹配的外骨骼,這要求在進口產品的基礎上在機械肩關節位置增加兩個自由度,實現肩部複合體5個自由度運動。
然而越研發,成本越高,這款產品如果問世,它的售價可能是卓道現有主打上肢康復機器人的10倍。「這東西這麼貴,醫院到底為什麼要採購它?」在對這款產品重點攻關了一年多以後,2016年,這些工程師決定「先把夢想放一放」。
王道雨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暫停研發的決定是作對了。
工程師要多聽聽「醫學語言」
那段時間,所有工程師都要去醫院蹲點,看看醫生和治療師到底需要什麼。王道雨自己也給醫生當了一個多月小助理,「醫生查房、出門診,我都跟著,就想看看他們到底缺的是什麼」。
王道雨發現,最常見的康復治療室的場景是——治療師給一位病人做治療時,其他的病人不得不用自己健康的手臂勉強給另一條手臂做活動,這種自我康復治療效果不佳。
條件稍好一些的三甲醫院康復科,會引進進口的康復機器人幫忙。但這類機器人的「智能」程度顯然不夠,相對簡單的治療模式、繁瑣的操作流程和枯燥的訓練方案影響了治療效果。
卓道自主研發的ArmGuider上肢康復訓練機器人由此應運而生。這種由工程師蹲點而來的、根據醫生具體需求設計的機器人備受歡迎。該產品目前已在國內超過100家知名醫院落地,「其中超過50家是互動醫院,我們定期聽取醫生和治療師的反饋意見,不斷對產品進行改進與優化升級」。
這種「用戶需求反饋、廠商及時改進」的模式,也是國產貨獨有的優勢,「進口產品已經成型,老外有時差、有語言溝通問題、有很多節假日等,我國醫生的反饋意見常常不能及時送達,對方反應、維修也會比較慢」。
目前,引進卓道產品的絕大多數是頂尖三甲醫院。但王道雨更加看好這些康復機器人未來在社區和家庭的應用。一方面,我國分級診療改革正在持續有力推進中,未來與康復相關的慢性病治療重點會下沉到社區醫院;另一方面,以北京、上海為代表的城市正在進入老齡化社會,對康復的需求正逐步放大,那些生活可以基本自理的老人,也需要居家康復的產品。王道雨說:「下一步,我們要開發面向不同人群、不同價位、不同規格的產品,來滿足日常康復需求。要有幾十萬、上百萬的面向專業醫療機構的產品,也要有幾萬元的面向廣泛社區的產品,還要有幾千元的、面向大眾家庭的產品。」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 來源:中國青年報
本文源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閱讀更多精彩資訊,請下載中國青年報客戶端(http://app.cyol.com)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