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維西革命老區(以革命老區精神凝聚攻堅克難磅礴力量)
2023-05-01 21:20:22 1
駐足維西革命老區紀念碑前,緬懷革命先烈,回顧維西革命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光輝歷程,重溫革命老區精神,進一步加深對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的認識。
七十一年過去了,維西革命老區精神依然閃耀著時代光芒,維西各族幹部群眾用維西革命老區精神築牢思想之『魂』,補足精神之『鈣』,注入前進之『力』,找準建設幸福美好新維西的精神支點,形成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強大合力。
維西革命老區人民群眾在血與火的革命鬥爭實踐中淬鍊了光耀千秋的「維西革命精神」。維西依託革命老區等資源,創建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自強誠信」主題教育實訓基地,旨在弘揚老其精神,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凝聚起決戰脫貧攻堅和決勝全面小康的磅礴力量。
貧困,民生之痛。維西是一個集革命老區、邊疆地區、直過民族、深度貧困、限制開發等為一體的國家級貧困縣,被列為國家「三區三州」重點扶貧開發區,脫貧攻堅面臨「三艱三最」的嚴峻形勢和現實狀況。
面臨「條件艱苦、發展艱難、任務艱巨」的嚴峻形勢。維西發展起步晚、基礎差、底子薄,屬於欠發達縣份,基礎設施、產業培育、社會事業、人才支撐等阻礙脫貧和發展的短板較多。全縣國土面積的90%為山地、53.1%為限制開發區域,貧困人口中83%為主體民族傈僳族,絕大多數受教育程度低,思想和精神貧困現象突出,如期實現脫貧摘帽困難重重。
存在「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扶貧基礎條件最差」的現實狀況。全縣共有貧困村70個,深度貧困村44個,共計納入建檔立卡12087戶43418人,佔全州貧困人口總數的58%,貧困發生率高達31.8%,分別高於全州6.8個百分點、全省7.6個百分點。貧困人口中83%分散居住在山高谷深、環境惡劣的高寒山區,各項扶貧工程實施難度大,是雲南藏區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不忘初心,解民生之痛。
面對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維西脫貧攻堅猶如滾石上山,時間緊、任務重,挑戰多、困難大。幹好關鍵之事必須當好關鍵之人打好關鍵之戰。響應黨中央號召,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維西縣各族幹部弘揚革命老區精神,以捨我其誰、只爭朝夕的精神,不怕脫皮脫家脫休,甚至不怕流血犧牲衝刺脫貧攻堅,書寫歷史答卷。
越是艱難越向前,一批擔當歷史使命的扶貧幹部向著脫貧摘帽目標,攻克「三艱三最」,向黨和人民遞交答卷!
幹部爭當「駿馬」,當好關鍵之人,打好關鍵之戰!
時間將和先念年僅45歲的生命永遠定格在2017年10月24日21時40分,「好幹部、好黨員、好同志、好丈夫、好兒子、好兄弟」字樣雋永的銘刻在維西縣各族幹部心裡……「他沒有走,他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向著決勝全面小康目標奮勇前進!」
維西縣幹部群眾化悲痛為力量,用和先念同志的先進事跡感染自己、激勵自己、鞭策自己,把學習和先念同志激發出的工作熱情和精神力量,體現在推進工作的行動上,落實到脫貧攻堅的行動中,轉化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建設幸福美好迪慶的強大力量。
衝鋒號已經吹響,精銳盡出,幫扶力量向精準扶貧一線聚集。維西縣11名縣委班子成員掛聯全縣7鄉3鎮,48名縣處級領導(含非領導職務)掛包44個深度貧困村和21個原貧困村(出列貧困村除外),優化配置省級5家單位、州級58家單位、縣級85家單位,共148家單位部門掛包全縣79個行政村3個社區;「幹部幫戶」,整合省、州、縣、鄉、村共7181名幹部結對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
打贏脫貧攻堅戰,增強扶貧對象的內生動力是根本。
針對貧困對象內生動力不足的「短板」,維西縣有的放矢,精準發力,在提升群眾內生動力上下足繡花功夫:創建「自強誠信感恩」教育實訓基地,用群眾身邊的典型教育群眾引導群眾;開辦「農民夜校」,紮實宣傳精準扶貧政策;黨員引領、群眾自發組織脫貧攻堅「感黨恩連」,帶動群眾打心底「擁護核心,心向北京」;落細「八字」要求,引領群眾行動起來創「四美」提升人機環境,逐步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
永春鄉慶福村大海子村民小組聾啞老人何小六三姐弟不等不靠自強不息摘窮帽的精神感動著廣大幹部群眾。2018年10月16日,老鴉樹村民小組57戶群眾向拉河柱村委會遞交了《不再當貧困戶申請書》,表達了大家走出貧困、奔向小康的決心和信心。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維西縣用身邊的典型教育身邊的群眾,創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實訓基地和「自強誠信感恩」主題教育實訓基地,推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常態化,使黨員幹部經常受教育,以優良的黨風帶動政風和民風好轉,形成「千帆競渡,百舸爭流」的幹事創業環境。
脫貧,民生之福。
當時鐘叩開2020年大門的時候,維西遞交了一份沉甸甸的脫貧攻堅「成績單」:2015年至2019年12月,累計脫貧人口11735戶42289人,貧困發生率由31.8%降至0.83%,貧困人口穩定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以直過民族傈僳族為主體的維西各族人民將脫貧攻堅的成效光榮地刻在維西歷史上。
維西革命老區,也是限制開發地區,自然保護區面積大,嚴禁重化工業。打響精準扶貧攻堅戰以來,維西縣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論,堅持走生態優先、加大「生態補償脫貧一批」力度,統籌處理好資源與資產、生態與生產、增綠與增收的關係,走綠色發展之路,打好「三張牌」,實現「歷史紅、生態綠」。
打好「綠色食品牌」。依託生態、生物資源優勢,緊盯「抓有機、創名牌、育龍頭、佔市場、建平臺、解難題」等關鍵環節,打好「綠色食品牌」,重點發展中藥材、冰葡萄、核桃、糯山藥、生豬養殖等綠色產業,做優「一縣一業」「一村一品」,加強核桃油、青刺果油、漆油深加工,支持中藥材加工和中藥飲片發展,大力發展生物醫藥與康養產業,加快農特產品綜合貿易市場建設,積極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經濟優勢。大力實施化肥農藥減量行動,支持發展綠色有機生產基地,守護好「原生態」名片,強化農產品地理標誌和商標保護,把綠色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和後發優勢。
打好「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把「歷史紅、生態綠」打造成精品旅遊發展帶。維西縣把美麗老區的紅色文化、山水文化綠色化、品牌化、精品化、系列化,培育出紅色、生態旅遊、養生、健身產業等與大自然有關的生態產品。按照綠色標準體系要求,制定《維西革命老區綠色旅遊指南》,對吃住行遊購娛六要素進行分類規範、認證、標識。吃有綠色有機食品;住有綠色民俗、農家樂標準;行有綠色交通工具、線路標準;購有綠色有機農畜產品標準等,形成紅色旅遊帶動扶貧開發和綠色振興發展的新格局。
打好「綠色能源牌」,把瀾滄江幹流電站建設作為全縣可持續發展的重點民生工程,在裡底、烏龍弄電站建成發電的基礎上,用情用力做好協調服務,全力推進託巴等瀾滄江幹流和支流電站建設進度,做好託巴電站圍堰截流前期各項工作,加快水電產業發展步伐,把維西建設成為重要的綠色能源基地。
雲南網通訊員 楊洪程 攝影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