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胖樹袋熊最新(看這拉正方體粑粑)
2023-05-01 21:31:55
↑袋熊 圖據IC
今天(10月22日)是國際袋熊日(International Wombat Day),這種澳洲特有動物尤為大家所熟悉的,是它們獨特的立方體糞便。
↑袋熊獨特的立方體排洩物
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的BBC紀錄片《七個世界一個星球》中,我們能看見這種澳大利亞著名「萌獸」的身影:有著大型犬的體重,和與小型犬差不多的腿長,在一米深的積雪中走路,頗有些挑戰。
↑袋熊的飲食結構,大多以豐富的纖維素為主,非常健康,主要吃草、樹皮和樹根等等,大門牙除了挖洞,也用來刮樹皮、樹根。
袋熊腳短且肌肉發達,主要生活在澳洲東南部及塔斯馬尼亞州的森林、山地及石楠地。袋熊的新陳代謝相當慢,差不多要兩周完成食物消化,平時做什麼都慢悠悠的,但當遇上危險時也能以高達40千米每小時的速度逃跑(跑得比人還快呢),並且高速奔跑時間可持續90秒。
↑別被袋熊呆萌的外表迷惑,它們擁有超快速度(圖據IG)
更有意思的是,袋熊的臀部宛如盾牌般堅韌,當遇到袋獾、丁狗等看上去比自己更兇的捕食者時,它們會迅速鑽進洞裡,將臀部暴露在外,堵住洞口作為防禦。這樣即使對手有心想要捕食,也無從下口。
袋熊平時喜歡棲息在洞穴中,它們擁有極強的挖掘能力,能夠挖掘結構複雜、功能齊備的洞穴系統。住所的動線設計也是「大師級」的水平,其中可能包括長達20~30米的相互連通的隧道,並帶有多個出入口,儼然是優秀的工程師。
↑袋熊在洞穴門口(圖據Australian Geographic)
有新聞報導,在澳洲山火發生時,有袋熊慷慨地與其它野生動物分享它們挖的洞穴,提供避難所。
「袋熊」是哺乳動物綱中雙門齒目(Diprotodontia)下的動物。我們說的袋熊,指的是其中袋熊科(Vombatidae)的動物,且常常是袋熊屬的塔斯馬尼亞袋熊。袋熊科下的三個不同物種:塔斯馬尼亞袋熊、昆士蘭毛鼻袋熊和南澳毛鼻袋熊。說到萌的話,相信大多數人會投票給塔斯瑪尼亞袋熊(也是本文圖片出現最多的一種)。
↑袋熊也是有袋類動物,不過它的育兒袋很不一樣,是朝後開的。這樣,當袋熊媽媽挖洞時,就可以防止泥土飛濺進育兒袋裡影響小袋熊。(圖據IG)
雙門齒目,現在也叫「袋鼠目」,顧名思義,它們都會用育兒袋來哺育還沒有活動能力的幼崽。它們的祖先於5500~2600萬年前開始演化,一度也是澳洲大陸的霸主,經歷過多次冰河期和乾旱期後,已經十分適應此地的環境了。
↑雙門齒獸的復原圖(圖片作者:Peter Trusler)
傳說中的雙門齒獸(Diprotodon),是雙門齒目雙門齒科的動物——看看袋熊的兩顆大門牙,不也是「雙門齒」麼。雙門齒獸和袋熊的親緣關係比較近,都是袋熊亞目的動物,不過前者體型要拉風得多,最大可以像犀牛、河馬那麼大。
↑傳說中「世界上最大的袋熊」(圖據dailymail.co.uk)
2011年,科學家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發現了一副完整的雙門齒獸骨架。科學家憑此做出了復原——看起來就像是呆萌袋熊的放大版一樣:
↑在墨爾本的維多利亞博物館(Museum of Victoria)也存放著這麼一個雙門齒獸的骨架標本(展出的為複製品)。圖據suggest-keywords.com
四萬年前,這種巨獸從澳洲消失了。這個時間,和第一批人類抵達澳洲的時間點吻合。或許是人類的獵殺導致了這種大型呆萌食草動物的滅絕,也或許是棲息地的喪失導致了它們食物不足、最終從地球上消失。
不過,在一萬多年前的澳洲原住民壁畫裡,還可以看到以下景象:
↑雖然沒有參照系……但這種呆萌的輪廓還是很有可能是雙門齒獸的(圖據CFZ: Daily News-blogger)
雙門齒獸從澳洲人的歷史中消失了,但是袋熊還在。它的名字wombat也來源於已經消亡的原住民語言Darug。
至於文章開頭提到的「方塊屎」,雖然這個有趣的事實科學界早已認知,但袋熊能拉出正方體粑粑的原因,人們是直到近幾年才弄明白的。
↑乾燥的袋熊糞便
由於袋熊有著利用尿液和糞便標記領地的習性,早先有科學家推測方形糞便存在的意義,可能是為了防止用以標記領地的糞便四處滾動。這一想法後來被推翻了——袋熊根本就不需要使糞便固定在洞口宣示主權。
↑圖據Visit Victoria
另一個思考的角度依據更加充分:野生袋熊的糞便是稜角分明的正方體,而動物園中飼養的袋熊拉的糞便卻不是特別標準的方形。
對比動物園的袋熊和野外的袋熊,人們發現它們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食物和飲水中水分的攝入。野生袋熊棲息於澳大利亞東部和南部乾燥少雨的草原、林地,在惡劣環境的作用下,它們很難從日常飲食種攝取大量水分,其生理學特性亦在自然條件的驅動下產生了相應的反應,糞便塑形便是其中之一。
而人工條件下生活的袋熊,不愁吃喝,每天都有乾淨的水源供應、新鮮的青草享用,所以糞便不再是標準的正方體。
↑人工飼養的袋熊的新鮮糞便(但總歸還是有點方)
2018年,在第71屆美國物理學年會的流體力學分會場上,喬治亞理工大學胡立德實驗室的華裔科學家帕特裡西亞·楊(Patricia J. Yang)發表了報告,還原了這一史詩般的過程。楊的團隊研究了兩隻因車禍而喪生的塔斯馬尼亞袋熊,發現腸道才是塑造方形糞便的核心。
袋熊和其他所有哺乳動物一樣,消化物殘餘以流體形態流經了92%的腸道之後才開始脫水固化。而不同之處在於,在橫截面上,袋熊的大腸結構不是均一的。它們的腸道呈四稜狀,其中四個角彈性較小,在充盈的時候只能發生20%的形變,而它們中間的部分可以發生75%的形變。
就是在這樣的一個脫水工序中,立方體形狀的糞便逐漸成形了。
當然,楊也表示這項研究未來還有需要探究的地方,比如袋熊腸道為何只有兩道、而非四道溝槽參與糞便的塑形。
編輯 段雪瑩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