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用什麼方法讓節度使交出兵權(趙匡胤節度使出身)
2023-05-23 23:58:45
趙匡胤本是一名節度使,作為周世宗的親信,他卻在周世宗屍骨未寒之際,就黃袍加身,自己做起了皇帝,這自然會引起原後周的一些地方節度使的不滿。但真正在那裡積極策劃反抗趙宋的人並不多,除了昭義節度使李筠、淮南節度使李重進。
李筠是歷經後唐、後晉、後漢、後周諸朝的武將,任後周昭義節度使,駐紮在潞州。李筠在潞州經營八年,自行徵發賦稅,招納反叛人士,頗有實力,早已顯露出不服後周朝廷管束的跡象,因而曾受到周世宗的斥責。
宋太祖亡周建宋後,派使者前往潞州加封李筠中書令頭銜,李筠雖然勉強接受了加封,但在設宴招待宋朝使者時,借酒命令部下掛出周太祖的畫像,並對著畫像唏噓涕泣,向人們顯露他「效忠」周室,抗拒宋朝的意向。宋朝使者回到開封,自然要把這些情況報告宋太祖,宋太祖因為新王朝剛剛建立,腳跟尚未站穩,一時也不好發作。但李筠卻認為有機可乘,決心以效忠周室為旗號,與宋太祖爭奪天下。
北漢皇帝劉鈞得到李筠有意抗拒宋朝的情報後,就派人攜帶密信與李筠聯絡,約請李筠一同出兵討伐宋朝。
李筠一面積極準備與北漢聯合反宋,一面卻派其子李守節把北漢密信呈送汴京,向宋朝表示忠心,麻痺宋太祖。宋太祖則趁機留滯李守節,封他為皇城使,實以李守節做牽制李筠的人質,又派使者前往潞州表彰李筠。
李筠見兒子被留滯汴京,也軟禁了宋朝的使者,不讓他回作京復命。宋太祖得到報告後,就召見李守節大大地斥責一番,並決定放他回潞州,讓他給李筠傳話:「朕還沒有做天子的時候,我們都是節度使,是同僚,你可以與朕平起平坐,現在朕已經是天子了,你為什麼不遵守做臣子的禮數呢?」
李守節回到潞州,李筠就公開反宋了。李筠一面發布檄文,歷數宋太祖不忠不孝的罪狀,並把宋朝派往潞州的監軍周光遜等人押送北漢,請求北漢立即出兵,一面派驍將儋珪襲擊澤州。李筠一開始進軍順利,儋珪很快佔領了澤州,北漢劉鈞也率領軍隊南下與李筠會合。
李筠勾結北漢起兵反宋的消息傳到汴京,宋太祖立刻任命石守信、高懷德為正副統帥,率領大軍從正面北上,又派慕容延釗、王全斌率師由東路挺進。
這時,李筠已接受北漢封爵,讓李守節留守潞州,自己率領人馬南下攻宋。宋軍開到長平時,與李筠交戰,在石守信、慕容延釗的夾攻下,李筠一路敗退到澤州。宋太祖為速戰速決,這時又趕赴前線御駕親徵。在向澤州推進途中,山路亂石橫積,影響行軍速度,他親自動手清除亂石,鼓舞了士氣,大大提高了追擊速度,很快包圍了澤州。
李筠與宋軍幾次交鋒屢戰屢敗,鬥志盡喪,只得閉城固守。宋軍則四面圍攻,殺聲震天,並組織敢死隊強攻攀上城堞,澤州城防全線崩潰。李筠走投無路而自焚。宋軍攻下澤州後,一鼓作氣進攻潞州。留守潞州的李守節手下兵力薄弱,北漢劉鈞又早已逃遁,宋太祖兵臨城下,李守節只得獻城投降,保住了一條性命。
正當宋太祖在北方平定李筠之際,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加快了反宋步伐。李重進是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先後在後晉、後漢、後周諸朝擔任過官職,周世宗時曾與趙匡胤分掌內外兵權,後來被任命為淮南節度使,駐紮在揚州。
宋朝建立後,宋太祖對李重進有所防範,一方面給他加封了一個中書令的虛銜,另一方面卻把他的「馬步軍都指揮使」實職拿掉,並命令他移防青州。李重進本來就對策立趙匡胤之事不以為然,見宋太祖拿出種種限制措施,更是心懷不滿,以致不服命令,拒絕調防。李筠起兵反宋後,李重進派隨身吏員翟守北上聯絡,企圖與李筠結成反宋聯盟,南北夾攻趙匡胤。
但翟守接受使命後,卻跑到汴京向宋太祖告密。宋太祖考慮到需要首先集中兵力平定李筠,便假意對翟守說:「重進是害怕朕追究他拒絕調訪的罪責才這樣做的,其實他多慮了,朕與重進是多年的同僚,不但不會加罪於他,還要賜給他丹書鐵券,享受豁免特權。」又厚賞翟守,讓他傳話給李重進,翟守回揚州後勸李重進繼續積蓄實力,不要輕易與宋朝對抗。
宋太祖也遵守諾言,在親徵李筠前,派特使陳思誨給李重進送去了丹書鐵券。宋太祖穩住了李重進,避免了兩面同時受敵的局面。
在得到宋太祖平定李筠班師還朝的消息後,李重進起初還想隨宋朝特使陳思誨到汴京朝見宋太祖。但李的一些部下認為,李重進此去無異於自投羅網,不如趁宋軍遠徵歸來士兵疲憊之機先發制人,起兵攻打汴京。李重進遂決定向南唐國主李煜求援,聯合反宋,並把宋朝特使陳思誨拘押看管起來。不料李煜卻派人把李重進的求援密信轉交給了宋太祖。
宋太祖平定李筠後,正愁沒有藉口討伐李重進,現在得到了李重進陰謀反宋的鐵證,馬上調兵遣將進攻揚州,隨即又親徵督戰。李重進反宋準備尚未就緒,突然聞聽宋軍南下,倉促派出大部兵力迎戰。李重進的兵力本不如李筠,又沒有外援,宋軍挾戰勝李筠的威勢,摧枯拉朽般擊潰了迎戰的揚州兵,迅速兵臨城下。
李重進見大勢已去,在宋軍發起攻擊之前,就積薪舉火,和全家人一起投火自殺了。李重進一死,揚州全城大亂,幾如不設防城市,宋軍從容登城,魚貫而入,緝捕誅殺李重進餘黨。受宋太祖派遣給李重進送來丹書鐵券的陳思誨,最後被亂兵殺害於獄中;向宋太祖報告李重進反宋圖謀的翟守,後來隨宋太祖到開封做了京官。
宋朝建立之前,除了走馬燈似的更迭的中原政權(所謂「五代」),其他地區還先後或同時存在過許多割據王朝(所謂「十國」以及遼王朝)。
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周世宗即位不久,下決心要統一中國,經過一番探討,決定採取先南後北、避強擊弱的戰略戰術,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收取了南唐在長江以北的全部土地,這是一大片有著豐富農產品和漁鹽之利的土地,後周國力得到大大增強。
趙匡胤黃袍加身代周而起後,除了採取措施加強中央集權以阻絕內部兵變的可能外,還有一個時刻縈繞腦際的大問題,那就是如何消除割據局面統一中國。北漢離汴京較近,對宋朝的威脅較大,但它有強大的遼朝的支持,一時較難攻取。南邊的其他割據政權國力相對較弱,較易攻取。有鑑於此,文武大臣大多不贊成先攻北漢,宋太祖也傾向於繼續採取周世宗先南後北、避強擊弱的方針,但一時拿不定主意。他需要更周全更慎重地決定統一方略。
宋太祖很信任趙普,重大決策常與他相商,並喜歡微服夜訪,到趙普府第密商大事。所以趙普退朝回家後,一般不敢馬上換上便裝,以免宋太祖突然來訪時失禮。一天退朝後,天上紛紛揚揚飄起了大雪。趙普回到家中吃過晚飯,走到大門口一看,漫天風雪車馬無,朔氣撲面行人稀,便自言自語地說:「皇上今天大概是不會來了。」書吏也在一旁附和說:「今天晚上這麼冷,一般百姓都躲在家中避寒,尊貴的天子哪裡還會輕易外出。」
於是趙普回房脫去官服換上便裝,讀了一會兒書後,準備寬衣就寢。忽然聽到外面好像有敲門聲,側耳辨別之際,門衛已經急奔來報:「皇上駕到。」趙普一聽,來不及再換上官服,匆匆跑到門口,只見宋太祖站立於風雪之中,慌忙下跪連聲請罪,宋太祖卻笑著說:「今晚雪下得如此大,你沒有想到我會來,不能怪你。」邊說邊扶起趙普,一起走進室內。宋太祖對趙普說:「我還叫了光義,他還沒有到嗎?」說話間,宋太祖趙匡胤的胞弟趙光義已經大步邁入客廳。
君臣坐定後,宋太祖問趙普:「有沒有羊肉美酒啊?這東西可以驅寒呢。」趙普馬上令人在客廳中架設炭爐烤上羊肉,又叫出妻子林氏,讓她掌勺提壺。宋太祖稱呼林氏為「大嫂」,極力製造一種兄弟相聚的親熱氣氛。宋太祖、趙光義兩人盡情地吃喝,趙普則小心翼翼地陪飲,絲毫不敢鬆懈,他知道太祖兄弟雪夜駕臨絕不只是來享受羊肉美酒的。
酒至率酣,趙普問:「大雪紛飛,深夜酷寒,陛下駕臨是為了什麼事情呢?」宋太祖回答說:「我睡不著啊!在我的臥榻之外,都是他人的家園,你看如何是好?」
趙普說:「陛下是在比喻天下形勢吧!我們雖然外患未寧,但現在正是南徵北戰的好時候,請陛下談談第一步準備怎麼做。」宋太祖說:「其他地方好像還不十分緊迫,但太原(指北漢)方面太猖狂,常常過來騷擾,所以我想第一步先收取太原。」
趙普聽了,沉默了好長時間才說:「這不是我想像中的最佳方案。」宋太祖連忙請趙普細說,於是趙普慷慨陳詞,說:「就我們的實力而言,現在攻取太原不成問題,但太原地處我朝與契丹之間,如果拿下太原,我們就與契丹接壤,馬上就會面臨與契丹的直接衝突。我看不如讓太原小朝廷苟延一段時間,等我們削平其他各國之後,太原彈丸之地,還能逃出我們的手掌嗎?」
宋太祖聽罷非常滿意,笑著說:「其實我也是這個意思,剛才是測試你一下而已。不過要削平其他各國,應當先從何處人手呢?」趙普說:「最好是先削平蜀地(指後蜀)。」宋太祖連連點頭,表示贊同。
史稱「後蜀」的小朝廷,正式國號是「蜀」,國都在成都。後蜀的創立者孟知祥,原是後唐王朝的西川節度使,唐明宗末年封他為蜀王。封王第二年孟知祥稱帝。四年後孟知祥病死,其子孟仁贊即位,改名為孟昶。他是後蜀的第二個皇帝,也是後蜀的末代皇帝。
孟昶是個荒淫無能的皇帝,所用臣僚多是紈絝子弟,內政十分糟糕。宋朝的建立及其咄咄逼人的統一之勢,使後蜀非常恐慌。有人建議孟昶向宋朝稱臣納貢,也有人認為蜀地有天險屏障,勸孟昶通好北漢,夾攻宋地,使宋「表裡受敵」。孟昶採納了後一種意見,派人攜帶密信前往太原與北漢王朝聯絡。不料送信人跑到開封向宋朝告密。宋太祖得到密信,有了攻打後蜀的口實,高興地說:「我正要發兵西徵,他卻先來尋釁,這下我們師出有名了。」
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宋太祖派兵6萬,分兩路討伐後蜀。南路由王全斌等率領,從鳳州南下,攻打四川北邊的門戶劍門;另一路由劉光義等率領,從歸州沿長江西進,直入四川東邊的大門夔州。
孟昶得到情報大吃一驚,匆忙任命知樞密院王昭遠為都統,率兵迎戰王全斌。王昭遠雖然是後蜀的知樞密院,但出身給事小臣,並不熟知兵法,在他指揮下的蜀軍,與宋軍甫一交戰,損兵折將,屢戰屢敗,退守劍門天險。
王全斌在當地人的指點下,率領部分人馬經偏道繞過劍門,奔襲成都,另派大將史延德率兵潛伏,相機偷襲劍門。王昭遠得知王全斌繞過劍門,就留下少量兵力駐守劍門,自己帶領主力離開劍門去堵截王全斌。
不料王全斌還沒有遇到,劍門已經被史延德攻下。王昭遠得到劍門失守的報告,頓時驚慌失措,蜀軍軍心大亂,待與王全斌等所率宋軍交戰,立刻潰不成軍。王昭遠本人單騎逃出重圍,躲藏在民居倉房之中,被宋軍追兵查獲,做了俘虜。
王全斌大軍直逼成都,此時後蜀已經毫 -無抵抗能力,孟昶只得修表乞降。由劉光義等率領的東路宋軍,一路上未遇勁敵,所向披靡,最後與王全斌會師於成都。從出兵到滅蜀,宋軍只用了66天,反映了後蜀王朝的腐敗與脆弱。
在派兵出徵後蜀時,宋太祖與王全斌等將領約定:如果蜀主孟昶歸順投降,應保全他全家男女老少的性命,並把他們送到汴京安置;攻城克寨後所得戰利品不必解送朝廷,可作為獎賞盡數發給將士。所以,宋軍佔領成都後,就把孟昶全家老小以及王昭遠等戰俘押送汴京。
孟昶被宋太祖封為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授爵秦國公,賜予宅院安居,不久即得暴病死去,據說在發病前夜曾出席宋太祖的酒宴,兩者是否有關係就不得而知了。孟昶死後,宋太祖下令收回孟昶住所,並沒收其家產。
前往執行任務的禁軍兵卒在那裡發現一隻鑲滿金銀珠寶的盆子,形狀又很特別,以為是個有特殊含義的寶物,就把它帶回皇宮上繳。宋太祖乍見到這個盆子,也以為是什麼稀罕物品,待仔細察看,不禁失聲嘆息,說:「這是一隻尿盆呀!尿盆用金銀珠寶裝飾,那麼餐具用什麼裝飾呢?奢靡到這種程度,怎麼會不亡國呢?」隨即下令立刻把它敲碎。奢靡亡國的道理,有些封建王朝的皇帝也是常掛在口頭上的。
出徵時,宋太祖允許徵蜀將領可自行分享戰利品。這固然可以刺激將士的作戰積極性,但另一方面也助長了將領們的掠奪欲望。王全斌佔領四川後,放縱部下擄掠百姓,四川百姓怨聲載道。宋太祖下令調動原後蜀士兵到河南駐防,王全斌又趁機大肆剋扣蜀兵的軍餉,引起強烈不滿,以致調防蜀兵未出川境就裹挾文州刺史全師雄為統帥,打出了反旗。
王全斌聞報,派部將斬殺了全師雄全家。全師雄作為造反蜀兵的統帥,本是半推半就,不料王全斌殺了他的全家,全師雄憤恨不已,自稱「興蜀大王」,得到四川百姓的響應。當時在成都還有近3萬後蜀降兵,王全斌害怕難以駕馭,竟將其全部誘殺,更激化了矛盾。
除了全師雄以外,當時還爆發了上官進等領導的反抗鬥爭。這場鬥爭波及十多個州,四川境內一時大亂,歷經三年才被鎮壓下去。對部隊的放縱,推遲了宋朝在四川地區實現穩固統治的時間。
消滅後蜀之後,宋王朝把統一戰爭的矛頭指向了南漢。南漢王朝的地盤在今兩廣地區,其割據基礎肇始於唐末的清海軍節度使劉隱。後梁建立後,封劉隱為南海王。貞明三年(917年)劉隱病死,其弟劉陟襲位稱帝,自改名為劉龑(龑,音yán,是他自己創造的字,猶如武則天創造的「曌」,音zhào字)。劉龑建都廣州,國號「大漢」,史稱南漢。宋初,劉龑的孫子劉鋹在位,他是南漢的第四個、也是最後一個皇帝。
劉龑治國無方,重用宦官女巫,把宮內搞得烏煙瘴氣,還經常讓宮中婦人穿上男式官服,管領宮外事務。劉鋹即位後,朝政更加混亂,官吏稍有小過就被判處宮刑,然後充作宦官,宮中宦官達七千餘人。武將也多遭無端猜疑,免職的免職,處死的處死,以致軍隊也由宦官掌管。發現有「才略」的和尚、道士,也把他們閹割後收進皇宮做顧問。
為鎮壓反抗,創設火燒、水煮、剝皮、剔骨等殘酷刑罰,甚至讓「罪人」與老虎、大象角鬥。還在皇宮外建造了幾十處離宮,供劉鋹享用。統治集團的奢靡生活,必然導致賦稅繁苛,當時連百姓進城也要徵收每人一錢的進城稅。劉鋹還聽信讒言,為防備諸王篡位,大肆屠戮宗室,成了一個地道的孤家寡人。
南漢的政治情況通過各種途徑傳到宋朝,宋太祖說:「我要拯救那裡的人民脫離水火。」表明了他要消滅南漢的意圖。而南漢統治者又不自量力,常常騷擾宋地,佔據宋朝的郴州、賀州、桂州等地,為宋太祖發兵討伐提供了藉口。開寶元年(968年),劉鋹又發兵侵擾宋朝的道州,道州刺史王繼勳上書建議出兵消滅南漢。
宋太祖採用先禮後兵的策略,請南唐國主李煜派人勸劉鋹向宋朝稱臣,並歸還所佔宋地。李煜兩次派遣使者送信勸諭劉,劉鋹不但斷然拒絕,還把南唐的第二個使者投入監獄,給李煜的回信又語出不遜,多處冒犯宋太祖。李煜勸降不成,只得把劉鋹的回信送交宋太祖,算是了結了一份差使。
至此,宋朝對南漢用兵已有了充分的口實。開寶三年(970年),宋太祖任命潭州防禦使潘美、朗州團練使尹崇珂為正副統帥,率兵攻打南漢。當年八月,宋軍收復郴州,又向賀州進發。掌管南漢兵權的宦官龔澄樞,根本不會打仗,大敵當前,也只得硬著頭皮前往賀州。九月,宋軍逼近賀州,龔澄樞嚇得逃回了廣州。劉鋹改派大將伍彥柔率兵乘船趕赴賀州,在賀州城外遭到宋軍伏擊,幾乎全軍覆沒,伍彥柔被宋軍俘虜處死。賀州城內一片混亂,第二天就被宋軍攻破。
攻下賀州後,宋軍統帥潘美下令整頓戰艦,揚言將從賀江順流而下直取廣州,劉鋹聞報大驚,匆忙起用被排斥閒居的武將潘崇徹,命他率領五萬主力屯守賀江保衛廣州。實際上宋軍卻從陸路前進,一路未遇勁敵,十月攻下昭州、桂州,十一月攻下連州,十二月直逼韶州。
韶州是廣州的屏障,韶州一旦失守,廣州也就危在旦夕了。南漢利用當地優勢,訓練了一支大象隊,遇有戰事,就將大象隊布置在陣前,每頭大象上坐十來個全副武裝的士兵,頗為壯觀,但實際上並無多少戰鬥力。
韶州告急,劉鋹派南漢都統李承渥為元帥,配備大象隊,駐紮韶州城北蓮華山下。宋軍抵達韶州城外,李承渥率兵迎戰,照例布置了大象陣。不料,中看不中用的大象陣,經不起宋軍強弩手的一陣猛射,象上士兵紛紛落地,大象轉身逃竄,反而把南漢軍衝撞得潰不成軍,宋軍乘勢攻擊,南漢軍大敗,李承渥隻身逃命。
韶州城落入宋軍手中,南漢的末日即將來臨。開寶四年(971年)正月,宋軍又攻破英州、雄州,屯守賀江的南漢將領潘崇徹率部投降。劉鋹聞報,一面調兵遣將加強廣州城防,一面派遣大臣王珪為使者向宋軍求和通好,請求暫緩進軍。
在宋軍出徵南漢時,宋太祖指示潘美:南漢有實力應戰就與其交戰,無力應戰就勸諭他投降,不願投降就把他消滅,不得接受他的求和。所以劉鋹求和通好只是他的一廂情願,潘美不可能答應。但宋軍當時的駐地瀧頭,前方山水險惡,潘美懷疑周圍有南漢的伏兵,不敢輕易進軍,王珪的到來,正好為宋軍提供了一個人質兼嚮導。宋軍迫使王珪同行,迅速通過了危險地段,二月到達離廣州城十裡遠的雙女山。
劉鋹見勢不妙,準備船隻企圖逃往海島,不料船隻被宦官、衛兵搶先駕走。劉鋹山窮水盡,放棄求和,派左僕射蕭漼、中書舍人卓惟修帶著降表前往雙女山乞降。
宋軍統帥潘美按照宋太祖事先布置,接受了劉鋹的乞降,並派人把蕭漼、卓惟修押送汴梁。宋軍送走蕭漼、卓惟修後繼續前進,兵臨廣州城下。
劉鋹原準備派他的弟弟劉保興率領百官開城奉迎宋軍,但被南漢守城主將郭崇嶽勸阻,他對劉鋹說:「我們還有數萬兵力,不妨背城一戰,也許還可以置之死地而後生,如果戰而不勝,再投降也不遲。」郭崇嶽的一番話,激起了劉鋹的僥倖心理,不顧已向宋朝送出降表,決定做一次困獸之鬥。
郭崇嶽本是個小道士,是劉鋹宮中女道士梁鸞真的養子,懂些祈鬼禱神的把戲,根本不會打仗。韶州失守後,南漢武將紛紛避戰,女道士趁機推薦郭崇嶽,劉鋹封了他一個「招討使」的頭銜,讓他與大將植廷曉統兵六萬駐紮在雙女山前的馬逕。他在馬逕除了裝神弄鬼、乞求「天兵天將」助戰外,只是用竹木構築了幾道柵欄,企圖以此阻擋宋軍。宋軍打到瀧頭後,郭崇嶽向劉鋹請求退守廣州,劉鋹也只好允準,使宋軍順利地越過馬逕,到達雙女山。
郭崇嶽退守廣州後,又是裝神弄鬼,又是構築柵欄,還在城外挖掘壕塹工事,做得頗有幾分聲勢。宋軍兵臨城下後,郭崇嶽、植廷曉出柵迎戰,不料一敗塗地,十死六七,連植廷曉也死於潰兵之中。郭崇嶽因為不會打仗,滑腳溜得快,反而暫時逃得一命。
劉鋹又派其弟劉保興出柵交戰,仍被宋軍打得落花流水。劉保興逃進柵內,連忙緊閉柵門,任憑宋軍叫罵挑釁,再也不敢出柵門,擺出一副閉門死守的架勢。宋軍統帥潘美與部將商議破敵之計,針對南漢柵欄的特點,決定採用火攻。於是徵發大量民夫,每人發給兩個火把,趁夜在各處點燃柵欄。這夜正好颳起大風,風助火勢,漢軍營帳一片火海,小道士郭崇嶽也死於其中,只有劉保興得以脫身逃入城內。
眼見廣州城馬上就要陷落,為了不讓宋軍得到南漢王朝數十年聚斂的珍寶財產,劉鋹下令縱火焚燒府庫。頓時城外柵欄大火一片,城內府庫一片大火,燒了一個通宵。第二天,在沒有遇到什麼抵抗的情況下,宋軍開進廣州,擒獲南漢皇帝劉鋹,以及包括龔澄樞在內的宦官和文武官員近百人,善於逃遁的劉鋹之弟劉保興,躲避在百姓屋舍中,最終也被宋軍查獲,從917年(後梁貞明三年)到971年(宋開寶四年)存續了55年的南漢,最後被宋軍連根剷除。
劉鋹等百餘名南漢戰俘被宋軍押送汴京,當天宋太祖就派參知政事(副宰相)呂餘慶審訊劉鋹,查問他為什麼乞降翻覆和焚燒府庫,劉鋹把一切責任都推到龔澄樞等人身上,說:「我十六歲僭坐帝位,龔澄樞等人都是我父親的舊屬,一切事情都是由他們做主,實際上龔澄樞才是國主,我只是臣下而已。」
呂餘慶把審訊情況報告宋太祖,宋太祖認為劉鋹的辯解有一定道理,決定不殺劉鋹。第二天,「大漢皇帝」劉鋹以及他的近百名臣屬,被用布帛捆綁後牽到太廟、太社,充當宋朝獻俘儀式中的可憐蟲角色。
宋太祖親自出席儀式,先由刑部尚書(最高司法行政機關負責人)盧多遜宣讀詔書,歷數劉鋹的種種罪狀,然後由劉鋹跪答,劉鋹還是把一切責任都推到龔澄樞等人身上。宋太祖命令攝大理卿(最高審判機關代理負責人)高繼申監督執行,公開處死龔澄樞等三名南漢內廷大臣。同時宣布寬大處理劉鋹,封他為「赦恩侯」,劉保興等其餘俘虜,也分別得到了不同的官職。
有一天,劉鋹接到通知,讓他到講武池參加宋太祖舉辦的酒會。誠惶誠恐的劉鋹趕往講武池時,其他官員都還沒有到。不一會兒,宋太祖駕到,見劉鋹早到,就賜給他一杯酒。劉鋹以為是鴆酒,嚇得屁滾尿流,撲地求饒說:「我繼承祖父、父親的基業,違抗朝廷,致使朝廷派遣大軍討伐,確實罪該萬死。陛下不但不殺我,還封我官爵,我自己也感到受之有愧。現在天下太平,為了報答陛下給我第二次生命的大恩大德,我甘願做個汴梁平民多活幾天,所以實在不敢喝這杯酒。」
宋太祖笑著說:「我推心置腹地待人,根本不會做你所擔心的那種事情。」說罷,從侍從手中接過那杯酒一飲而盡,另外再倒一杯給劉鋹。劉鋹連忙叩頭謝恩。在統一大業尚未實現之時,宋太祖不殺後蜀「皇帝」孟昶和後漢「皇帝」劉鋹,當然不只是出於「仁慈」,而是有他獨特的戰略考慮。
繼後蜀、南漢被消滅之後,接下來就輪到南唐小朝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