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天道酬勤厚德載物簡單理解(別錯誤理解厚德載物)

2023-04-20 15:14:32 1

記得今年(2020年)3月份,筆者在一篇有關中醫的文章中提到過現代人讀不懂祖先的古書,因而「閒置」了祖先的智慧——針對很多我們當代人深感困惑的問題,不論是形而上的理論指導還是形而下的方法論,先賢們都闡述清晰的留存在古籍裡——這著實是讓人憂心的一件事情。

因不懂或者以訛傳訛「誤解」祖先本意的事情更是俯拾皆是。筆者從來不認為我們現代人比祖先聰明,並且有一點是確知的,那就是「物質文明雖突飛猛進,但精神文明卻每況愈下」。

本文列舉了六個充滿中華民族先賢哲學智慧、但又恰恰被我們後世之人錯誤理解得離譜的常見詞語短句,惟願祖宗的智慧能得以彰顯,讀者的智慧能得以深層啟迪。

傳老子西出函谷關留下智慧五千言

01 厚德載物

「厚德載物」這四個字時常見於一些老闆的辦公室,但是真正懂得其意涵者鮮矣,那不免就有附庸風雅的「嫌疑」。

厚德載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著名的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是來自此處,筆者有幸曾受教於清華,對此或許較常人更有感觸。

理解「厚德載物」的關鍵就在這個「德」字。很多人,包括一些專家、學者都把它理解為「道德」「美德」,實在是差之毫厘謬以千裡!更有甚者還煞有介事的解釋這個「德」有哪幾種「德」,每每看到此類文章,筆者心裡都是五味雜陳、嗚呼哀哉!

這個「德」字的意思同老子所作名著《道德經》的「德」是一個意思,即「規律」。「德」字作為「道德」來講出現在魏晉之後(唐朝開始頻繁使用),在此之前,「德」字一般有兩個意思,一是「規律」,二是通假「得」字(即「得到」「獲得」——德者得也)。

因此,古人「厚德載物」的意思就是說「深切掌握了事物運行的規律之後才能駕馭萬物」。本來「以經解經」(就是用古文原文當中的表述去解釋)是最好的辦法,具體到此處就是用散見於《周易》裡面的文字來解釋「厚德載物」,筆者在此不做展開。

總之,但凡遇到此處的「德」字做「道德」解釋的,大可一笑置之,不論他有多「權威」,更不要扯什麼「百度」上的說法——百度對於傳統文化方面的「認知」真的是錯誤百出,其水平頂多算得上一個「初中生」吧。

《易經》是一門偉大的科學

02 德不配位

「德不配位」出自孔子所作《易經·繫辭》,全文是這樣的——「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同樣令筆者深感遺憾的是,極少有人懂得這個「德」通假「得」,幾乎千篇一律做「道德」解釋,解釋為「道德水平配不上所居職位」。請問,中華民族有文字記載以來的五千年哪朝哪代、哪個時候是用「道德水準」來取士的?

「德不配位」中的這個「位」是「度、度量」的意思(也可以引申為佛家「福報」的意思)。「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意思就是說「當你的獲得背離了你該有的獲得的『度』時,那就會遭受災難」。「配位」講的就是「匹配度」的問題。其實,整句話都是在說這樣一個意思。「鮮不及矣」則是點明「與其那樣(有災殃),還不如少『得』一點」。

筆者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求學時,導師就講到一個觀點,叫做「階段性的匹配度」,就是說「在經濟學上,所有的措施都沒有對與錯,關鍵在於所採取措施與當時各種環境的匹配問題,匹配度高就是『對』的、匹配度不高就是『錯』的。當然,用在今天不匹配,並不意味著明天也會不匹配。」這其實也是「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一種現實闡釋。比如當年葉爾欽採用西方(主要是美國)給後蘇聯時期開出的「經濟藥方」「休克療法」最終把蘇聯(或前俄羅斯,過渡時期)近似搞死,也不能說「休克療法」就不好,而是在那個時期用在蘇聯(俄羅斯)身上肯定是不匹配的,因此帶來災殃。其實,這不僅適用於經濟上,而且適用於各個方面,實在是大智慧。

話外:這裡,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易經》。《易經》是我們祖先極其偉大的一部著作(已故當代最偉大的儒釋道大家南懷瑾先生甚至懷疑《易經》並非是我們這個「冰河世紀」的人類所作)。我們現在流傳的其實是《周易》。《周易》的成書過程「人更三聖(或四聖),歷世三古」,即上古伏羲畫八卦,中古文王重為六十四卦並作卦辭、周公作爻辭,下古孔子作《十翼》解經。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72歲)作《易傳》從人文的角度,吸收了先秦各學派思想,建立了一個包括天道、地道、人道在內的廣大哲學體系。

孔子為《易經》的人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03 順其自然

這四個字就更為常見了,是我們每個人都時常使用的詞彙。但是使用這個詞語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是表達一種「無可奈何」的消極行事態度。

「順其自然」四個字連在一起沒有明確出處,但是,是老子《道德經》的思想則毋庸置疑。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認為「順其自然」是老子的「名言」。

不過老子要表達的意思可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順其自然」。「順」是「遵從」、「其」是「它」、「自」是「本身」、「然」是「如此」,直白的意思就是說「遵從事物本身應該如此」,引申一下就是「遵從事物發展的規律」。

老子《道德經》之下篇《德經》原本就是在論述「按規律辦事」,不得違背宇宙、天地、自然之運作規律。這個思想其實也是來自《周易》之「天人合一」思想:與天地合其德(這個「德」就是「規律」的意思),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不過按照「事情要怎樣就怎樣發展」來消極理解「順其自然」已經佔據了現代社會主流認知的「統治地位」,已經無法改變。但是,至少我們在讀古籍時要明白古人所謂的「順其自然」的真正意思,那是一種大智慧。

04 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是老子《道德經》的核心思想之一。

這裡的關鍵就是「無為」,這個「無為」完全不是我們現代多數人理解的「無所作為」,什麼都不去做。老子表達的意思其實是「無背道之行,順自然而為」,意思還是說要遵從事物發展的本身規律行事,如此就能「得治」——按照老子的原話來解釋就是「無為,無不為」。

筆者也有過一句「名言」:道不可違,勢不可逆,凡事不急不緩、順勢而為。其實就是受了老子《道德經》「無為而治」思想和《孫子兵法·勢篇》的啟發。

筆者非常喜歡看一部連續劇,並且每年至少會看一遍,就是陳寶國他們演的《漢武大帝》,因為筆者算得上熟知歷史,那部片子可以說是嚴格按照《史記》和《漢書》兩部正史記載來編劇的,並且細節上的衣著服飾、物品用具盡皆遵從了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文物原貌及研究成果。但是,很遺憾的是劇中還是將「無為」理解為了「不作為」。這或許是《漢武大帝》的一大瑕疵。

05 知足常樂

這也是現代社會的一個高頻詞彙。同「順其自然」一樣,《道德經》找不到「作為一個詞語」的出處,但是應該是來源於《道德經》「少則得,多則惑」這句話。至少,知足常樂系道家思想是毫無問題的。

很多人把它理解為一種進退哲學,就是說「差不多就行了」,這樣理解也沒有問題,也算得上是一種處世哲學。

不過,對於道家而言,「知足常樂」還有更深層的意思。強調的是因為「知足」而獲得的一種「滿足感」「富足感」,而這種「滿足感」「富足感」會為我們招引來更多的「富足」。有點我們現在講的「心靈能量」的意思。

從哲學的層面來講,儒釋道均認為一個人慾望太多是有害無益的,不僅會影響到個人「心性」的成長,而且往往會給自己帶來災難——正所謂「要其滅亡,先使其瘋狂」。

故而,筆者非常反感各類「成功學」和「雞血培訓」,它們把人的欲望拔高了,這樣就失去了「滿足感」和「富足感」,這種欲望僅僅是一種「小我」欲望,而並非心靈層面的「大我欲望」,讓人短暫發狂而已,對一個人「心性」的成長也是障礙,著實害人不淺。

王陽明心學影響了中日幾百年

06 知行合一

這是一個大問題,故而放到最後,濃墨描述。

「知行合一」的出處在於王陽明「心學」,它是王陽明的心血成果,是一項偉大的哲學成就。王陽明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其思想影響了日本精英社會兩三百年,而且還是毛澤東和蔣介石兩位人傑都非常喜歡的人物。

我們現代人普遍(可能99.99%的人)對「知行合一」的理解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原本,「理論與實踐統一」是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大成,很有現實意義,但是很不幸也很有幸,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四個字成了這一理論的天然描述者。

那我們乾脆就「面對現實」「與時俱進」,從兩個角度來理解「知行合一」:

其一就是指「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僅僅知道沒有用,還要用於實踐。明朝後期思想界的一位重要人物劉宗周的一位老師曾對他講過影響他一生的一句話——「學問不貴在知,而在於行」。恰恰劉宗周於王陽明「心學」又有進一步的研究和發揮。

故而,這姑且算是對「知行合一」的第一層積極解釋吧。但是,我們還是太有必要清楚「知行合一」的「本來面目」。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知」是「良知」的意思,這個「良知」可不是我們現代人理解的「良心」。

這個「良知」的意思就是孟子所言的「人之所不學而知之者,其良知也」。通俗說就是人的「初心」「本心」在沒有受到任何外因影響時的認知。老子很喜歡用嬰兒來打比方,其實就是想說這麼一個事,他認為嬰兒之心最接近「初心」「本心」。

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告子的「性中性論」其實都是圍繞「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這個「知」)在做探討。

那麼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簡單說就是通過他研究的一套「格物」的方法,修為到一定程度後就能夠「致良知」(擴充、恢復人心、人性的最初狀態——就是老子說的「嬰兒心」狀態),然後用「良知」去指導我們的「行為」。

可能大家都知道著名的王陽明「龍場悟道」,王陽明在政治上遭受迫害,被貶謫到「瘴氣之地」貴州龍場擔任一名小吏,在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的情形下堅持修行,終於悟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什麼意思呢?說白了就很簡單:聖人能取得的成就,我們普通人都可以做到。但是要做到,我們首先得恢復到嬰兒時的「良知」,那麼怎麼能恢復到嬰兒時的良知呢?那就是王陽明心學的方法論:致良知。如果產生了「良知」,那就一定要用「良知」來指導我們的行為,我們的的行為一定要符合「良知」指引——這才是「知行合一」的真實意思。

「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也很偉大,但是實在是與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不在一個段位,也不在一個頻道。

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1724-1804)有一著名論述:「服從良知的第一『命令』,事到臨頭,良知自能判斷」。

筆者深知,很多人讀到康德的這句表述,都覺得康德厲害、牛,甚至認為是康德的「原創理論」,其實,我們的祖宗在兩千多年以前就對此進行了激烈的辯論和深度研究。很多我們覺得不得了的西方近現代哲學思想,其實我們祖先早已說得清清楚楚,他們只是拾我們古人牙慧而已,頂多算個「英雄所見略同」吧。

《四庫全書》是紀曉嵐和乾隆對中華文化的最大貢獻

07 文章之末

筆者經常講到一則歷史故事:

有人曾問主編《四庫全書》的偉大人物、大學者、乾隆寵臣紀曉嵐:(註:紀曉嵐在主編《四庫全書》時,乾隆皇帝為他配了360多位高官和學者,3800多人抄寫;全書3600多冊,約8億字,是明初朱棣時期編寫的《永樂大典》的3.5倍;其中註解《易經》的書籍多達476部。)

「你那麼大的學問,怎麼就只寫了一部描述鬼神和靈異離奇事件的《閱微草堂筆記》?為何不多寫幾部以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紀曉嵐回答:「古人什麼都寫盡、說盡,我還寫個什麼?」

每次想起這則故事,筆者在忍俊不禁的同時更為現代人讀不懂古書深感憂慮。

所以,我們完全有資格「文化自信」,但需要建立在「知道得足夠多的」基礎之上——對我們的文化知道得越多就會變得越謙遜,但是骨子裡也會更自信,尤其在做了東西方比較之後。

想起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王岐山出訪美國時當面對美國人講過的一句話:在中國人面前,你們美國人就不要談歷史了(美國1776年,中國乾隆中葉時才建國)!這也是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核心在於對文化價值的自信,中華文化的價值完全可以用璨若星河、光耀寰宇來形容——尤其在你了解得更多之後會更有此感。(完)

,
同类文章
葬禮的夢想

葬禮的夢想

夢見葬禮,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個要素的五個要素,水火只好,主要名字在外面,職業生涯良好,一切都應該對待他人治療誠意,由於小,吉利的冬天夢想,秋天的夢是不吉利的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五次選舉的五個要素是兩名士兵的跡象。與他溝通很好。這是非常財富,它擅長運作,職業是仙人的標誌。單身男人有這個夢想,主要生活可以有人幫忙
我不怎麼想?

我不怎麼想?

我做了什麼意味著看到米飯烹飪?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線的主要土壤,但是Tu Ke水是錢的跡象,職業生涯更加真誠。他真誠地誠實。這是豐富的,這是夏瑞的巨星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你是什​​麼意思夢想的夢想?夢想,主要木材的五個要素,水的跡象,主營業務,主營業務,案子應該抓住魅力,不能疏忽,春天夢想的吉利夢想夏天的夢想不幸。詢問學者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什麼意思?你夢想著拯救人嗎?拯救人們的夢想有一個現實,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宮官方網站拯救人民夢想的詳細解釋。夢想著敵人被拯救出來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救生員]有人說,在出生88天之前,胎兒已經知道哪天的出生,如何有優質的個性,將走在什麼樣的愛情之旅,將與生活生活有什么生活。今天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什麼意思?你夢想切你的手是好的嗎?夢想切割手工切割手有一個真正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官方網站夢想的細節,以削減手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什麼意思?你夢想夢想你的親人死嗎?夢想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夢想世界夢想死亡的親屬的詳細解釋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什麼意思?你夢想搶劫嗎?夢想著搶劫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恭吉夢官方網站的詳細解釋。夢想搶劫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什麼意思?你夢想缺乏異常藥物嗎?夢想缺乏現實世界的影響和現實,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請看官方網站的夢想組織缺乏異常藥物。我覺得有些東西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