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將心送明月(將心託明月寄情入君懷)
2023-04-20 17:25:19 2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君直到夜郎西。
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一首七絕,是李白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雖只有短短四句,卻情景交融,意境朦朧,把詩人心中的思念與關切,惋惜與同情,全部化作一個「愁」字,交付給了天上明月,凝聚在了四句詩中……下面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
詩題「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聞」即聽說;「王昌齡」,字少伯,京兆長安人,與李白是同時代詩人,也是李白的好友;「左遷」,就是降職、貶官,古人尚右,故稱貶官為左遷。
王昌齡一生仕途坎坷,屢經挫折,開元二十七年貶放嶺南,天寶四年謫遷江寧丞,天寶七載,再貶為龍標尉。
「龍標」,是唐代一縣名,在今湖南洪江西。「遙」指遙遠;「此寄」就是指這首寄給王昌齡的詩,「寄」原指託人遞送,這裡動詞用作名詞,指「託人遞送的東西」,語境義就是「託人遞送的詩」。
據《新唐書·文藝傳》記載,王昌齡左遷龍標尉,是因為「不護細行」,也就是說,他被貶官,並不是由於什麼重大問題,而只是由於生活小節不夠檢點。
在《芙蓉樓送辛漸》中,王昌齡也對他的好友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即沿用鮑照《代白頭吟》中「清如玉壺冰」的比喻,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廉正高潔的操守。
李白在東南地區漫遊期間,得悉王昌齡這次的不幸遭遇以後,深表同情和關切,當即寫了此詩,從遠道寄給王昌齡,以帶去一點慰藉,分擔他的愁苦。
詩篇的前兩句:「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意思是:「柳絮已落盡,布穀鳥在不停地啼鳴,聽說你被貶到龍標去了,一路上要經過五溪。」
「楊花」,指柳絮;「子規」,即布穀鳥,又稱「杜鵑」「杜宇」;「啼」,意為叫;「龍標」,古代常用官職或任官之地的州縣名來稱呼一個人,故這裡指王昌齡;「五溪」,指在今湖南西部、貴州東部五條溪流的合稱。「楊花落盡子規啼」一句寫景兼點時令。
楊花,如同浮萍,是漂泊無依的形象,「無情有思」的楊花,在愁人眼中,往往「點點是離人淚」;「子規」,啼聲哀切,所謂「杜宇聲聲不忍聞」。
這裡詩人所以在繁花雜樹中獨取楊花,在諸多禽鳥中特選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有著三方面的意義。
一是取其季節的意義,表明事情發生的時令是在暮春;
二是取其形象意義,用這兩個有形之物給讀者以畫面感;
三是取其象徵意義,楊花飄忽不定,行遊無蹤,暗喻徵人前途命運未卜,子規常鳴「不如歸去」,借用來關懷跋山涉水、遠走他鄉的友人王昌齡,希望他早日歸來。
總之,這一句融情入景,景中見情,渲染了悽涼哀愁的氣氛。
「聞道龍標過五溪」一句,詩人緊扣詩題,直敘其事,點明愁的由來。「聞道」,指聽說,從中我們可想見詩人得知摯友被貶時的驚愕痛惜之情。「過五溪」,可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
在唐朝時,常以貶地距離京城長安的遠近來衡量貶官罪責的輕重,王昌齡只因「不護細行」,竟然被貶到比五溪更遠的地方,也可見當時世道的不公。
這一句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流露出詩人對被貶友人的同情和掛念之情。詩篇的後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託付給天上的明月,讓它伴隨著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邊。」
「寄」,這裡指託付;「與」指「給」;「夜郎」,地名,在我國唐代,夜郎有三處,兩個在貴州桐梓,本詩所說的「夜郎」在今湖北懷化境內。
這兩句詩抒情,點出詩歌主旨,也再扣詩題中的「遙有此寄」四字,從而全面坐實了題意。
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裡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讓它伴隨著你,一直走到夜郎的西邊。這裡將明月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它了解詩人此刻的心情,願意承擔這項使命。
在文學作品中,借明月來抒發懷人感情是一種常見的手法。
如比李白早些的張若虛的詩《春江花月夜》:「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意思是:「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這裡寫的是思婦對遊子的思念之情。思婦與遊子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思婦只好依託明月遙寄相思之情。當然了,能把明月看成能知人意、達人情的使者,在李白之前似乎還不曾有過。
總之,這兩句詩通過豐富的想像,抒寫了詩人和王昌齡志同道合的友情,給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屬性,它竟會隨風逐月到夜郎西。
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竟變成了一個了解自己,富於同情的知心人,它能將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遼遠的夜郎之西,交給那不幸的被貶人。
這裡詩人將明月寄愁,飽含了詩人對王昌齡懷才不遇的惋惜與同情。
語不繁,情深厚,是李白的這首詩;未相見,其情遠,是李白的這首詩;情景交融,明月寄情,更是李白的這首詩。
這首七言絕句,選擇了楊花、子規等景物,運用想像,借明月寄情,表達了對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對友人的關切、安慰之情,正可謂:「將心託明月,寄情入君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