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網絡方面的保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與女生自我保護)
2023-05-15 23:16:08 1
↑↑↑ 為您講述精彩普法內容的「上海高院」頭條號
「憑本事考了個滿分,
但有人在網絡上散布謠言,
說你是考試作弊得來的,
算誹謗嗎?」
「日常在貼吧、微信群裡吵架罵人,
算不算人格侮辱?」
「如果實施了這些行為,會有什麼後果?
需要承擔什麼樣的責任?」
「如果被實施了這些行為,
應該如何勇敢發聲,
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近日,2022年「百校百講普法行——上海法院青少年法治講師團進校園活動」走進了百年老校——市三女中。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上海一中院)未成年人與家事案件綜合審判庭的潘靜波法官從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角度出發,結合女子學校的特點,為該校高一高二的500多名學生帶來了一場主題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與女生自我保護」的法治講座。
首先,潘靜波向同學們簡單介紹了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概況。
一方面,網際網路是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事關未成年人的成長。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相對而言在判斷能力、風險意識等方面會欠缺一些,所以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非常必要。在使用網絡過程中,容易產生不良信息侵害、個人信息洩露、網絡沉迷和網絡欺凌的風險。
接著,潘靜波談到了現在很普遍的一個現象——網絡社交。
各類網絡社交應用程式,不斷出現在我們的手機中,網絡社交早已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較於現實中的社會交往,網絡社交既具有便捷性,又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從而使得未成年人在使用時會存在相應風險。
潘靜波解讀了利用網際網路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典型案例,如猥褻、敲詐勒索、詐騙等等,並且也強調,事後的懲治和救濟,不如事前的預防。未成年人平時就要有意識提高警惕、注重保護個人隱私、尋求信任的人幫助來規避網絡社交中的風險。
最後,潘靜波總結,利用網際網路侮辱、誹謗、威脅、惡意損害形象等,其實都是網絡欺凌的行為。
有些網絡欺凌的行為情節惡劣、一目了然,而有些則容易被人忽視,看起來只是「小事」,但其實也損害了當事人的人格和名譽,對他人造成了不良的影響。這些,都是值得大家引起重視的。無論是觸犯了《刑法》的犯罪行為,還是尚未構成刑事犯罪但觸犯了《民法典》的侵權行為,都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聞聽此言,同學們都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那麼面對網絡欺凌,我們能做什麼?
潘靜波結合具體實例告訴同學們,要「勇於說『不』,必要的時候要拿起法律武器勇敢保護自己」。
而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做到理性表達、合理髮聲,不成為網絡欺凌的參與者,要心懷善意,「向善賦予生活以意義」。
關於「女生自我保護」,潘靜波談到了一起兩名未成年女生作為被害人的刑事案件,也分享了一起由他審理的離婚案件。通過案例,他向在場的女生作出了三點提示:
講座在師生們一片熱烈的掌聲中結束了。同學們紛紛表示意猶未盡,還想聽潘靜波講更多的精彩案例。
來源丨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責任編輯 | 張巧雨
聲明丨轉載請註明來自「上海高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