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新作的實圖(都拍爛3次了放過這個IP吧)
2023-04-16 23:04:07
來自小城市、沒背景的人想在一線城市站穩腳跟有多難?
一個不熟練的妝容就能暴露你的出身。
你吭哧吭哧努力工作,結果一回頭發現功勞全是同事的。
不僅如此,領導還堅定地護著同事,如果你不服氣,那就收拾東西走人。
好傢夥,合著公司還沒有說理的地方了?
沒錯,在公司,這位同事的話就是真理,因為她爹是公司副總。
以上的片段出自最近的新劇《臺北女子圖鑑》。
自從2016年的《東京女子圖鑑》大火以後,已經冒出來兩部本土化的圖鑑——《上海女子圖鑑》和《北京女子圖鑑》。
沒想到4年後,臺北分部也悄然成立。
這次換成桂綸鎂扛下分部的大旗。
她,林怡姍(桂綸鎂 飾),是一個從小嚮往臺北繁華生活的臺南女孩。
一畢業就馬不停蹄地奔向了夢想的地方——臺北。
比起那些單槍匹馬的「臺北漂」,林怡姍的境遇還算好一點,因為在臺北還有小姨可以依靠。
即使不用付房租,臺北的生活依舊讓林怡姍感到挫敗。
沒有經驗的她找工作處處碰壁,好不容易找到了跟時尚沾邊的工作,又因為副總的女兒遭到不公正的對待怒而辭職。
後來為了餬口,林怡姍只能暫時當電話客服。
之後,一個偶然的契機讓林怡姍的客服事業突飛猛進,就在職場迎來轉折點的時候,她的情場也面臨著重要選擇。
是跟開麵館的男友修成正果成為麵館老闆娘,還是果斷分手挑戰新生活。
猶豫再三後,林怡姍選擇了後者。
因為在此之前,林怡姍與男友阿南已經出現了分歧。
本來他們相處的還算不錯,可是阿南麵館的房租漲了,利潤率直線暴跌。
為了繼續經營下去,阿南決定消費降級,不出去吃飯,不參與林怡姍朋友的聚會。
不過如果林怡姍想去,他也不會攔著。
按理說,這解決方案聽起來還算不錯,可林怡姍卻不滿意。
她不想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質,甚至不能理解阿南。
既然這個地段租不起,為什麼不換個便宜點的地方租,何苦為難自己。
就在兩個人感情出現裂痕的時候,一個改變她事業的男人出現了。
喬治三言兩語就讓林怡姍掌握了客服工作的訣竅,從此一路銷冠。
和踏實的阿南比起來,喬治更像是林怡姍事業上的導師,輕輕鬆鬆就能引導她的工作大步向前。
和阿南分手後,林怡姍投入了喬治的懷抱,只可惜很快就以喬治喜歡上了別的女人而告終,但是林怡姍的感情生活並沒有因此劃上句號。
就像《東京女子圖鑑》一樣,林怡姍在事業不斷向上攀登的時候,也會接觸到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男友,從此換男友如換衣服。
不過《臺北女子圖鑑》也沒能逃脫影視劇裡翻拍趕不上原作的定律。
從某瓣的評分來看,《臺北女子圖鑑》和《東京女子圖鑑》的確有些差距。
當然了,還有一部分原因是《東京女子圖鑑》過於經典,雖然三觀不太正,但故事的確拍的很精彩。
首先它塑造出了充足的內在動機,正是這些動機推動著女主角綾一步步走入燈紅酒綠的生活。
從第一集第一句臺詞開始,高中時的角綾就說出了自己的野心,她想成為一個備受羨慕的人。
她來到東京,就是想往上爬,想做光彩奪目的時尚工作。
為此,她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
遇到做品牌策劃的同事,她抓緊時機在廁所裡向對方做自我介紹。
可是到了「臺北版」裡,我們看不到林怡姍的這種內驅力。
她想從事時尚彩妝領域的工作,但從相關公司離職後,在面膜公司當起了客服,渾渾噩噩地幹了很長時間。
直到表姐說她在舒適圈待了太久,她才幡然醒悟,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
看得出林怡姍的改變,並不是源於內心的渴望,而是旁人推她一把她才會往前走一步。
另外,感情線也是「女子圖鑑」系列的看點。
對於第一段和老鄉的速食愛情,「東京版」的導演勻出了一些筆墨來刻畫兩個人的心動。
比如他們都能喝酒,一直喝到居酒屋關門;
比如他們對美食有共同的喜好,有許多共同語言。
可以聊相互認識的朋友,可以吐槽苦逼的工作。
但是到了「臺北版」裡,林怡姍和阿南說起話來三句不離臺北。
就連吃個小吃,都要硬cue臺北,強上價值。
「臺北的QQ蛋吃起來怎麼那麼奇怪?」
「臺北的東西就是比較虛華。」
在職場這條線上,「東京版」前兩集沒有過多展現女主的職場遭遇,而是講述了兩個女同事暗戳戳的勾心鬥角。
她們的明爭暗鬥也讓觀眾看得津津有味。
原版《東京女子圖鑑》之所以評分較高,是因為它不僅展現出了女主綾一個人的生存狀態,更照見了在大城市打拼的不同女生的面貌。
最終,其中一個同事在這場勾心鬥角中失利。
離開時,幾乎所有人都在偷偷摸摸看她的笑話,但她絲毫不在意,直接大聲吸引同事們的注意力,「承蒙各位照顧了!」而後在眾人矚目下昂首挺胸地離開。
一個人的倔強和驕傲瞬間體現出來。
而「臺北版」也刻畫了不同女生選擇的生活方式。
阿南發現林怡姍的姨夫會帶一個小朋友去店裡吃麵,那個小孩叫他「阿公」。
可是小姨家並沒有小朋友啊。
林怡姍把這件事告訴了小姨,沒想到小姨突然很生氣,不許她再提這件事。
難道說小姨已經默認了姨夫出軌?
可林怡姍萬萬沒想到的是,原來小姨才是姨夫的小三,她靠著姨夫的錢生活,因為姨夫的金錢援助,才得以在臺北安家。
同樣都是小三的設定,「臺北版」把這個身份安排到了女主小姨的身上,狗血中又透露出一絲強行。
我懷疑編劇是想給小姨的飾演者天心加戲,為了讓她的人物更複雜一點,可是這麼處理,多少是有些刻意了。
按理說,這本是小姨的家務事,林怡姍只要尊重祝福就好了。
可是她怎樣都無法接受。
或許是看不慣小姨是小三的事情,或許早就下定了決心搬出來住。
她居然在失去收入來源的情況下,花錢搬了家。
有過北上廣打工經驗的同學,應該都會覺得這一幕有些懸浮,對於沒有錢的小白來說,繼續住在小姨家,才是更現實的選擇。
面對生存壓力,有時不得已的妥協或許更能體現打工人的不易,可是林怡姍還是一意孤行地搬到了阿南介紹的房東那裡。
搬家後的林怡姍再次遭遇了挫折,因為她忽然忘記了新家的方向。
然後林怡姍越想越委屈,覺得自己在臺北打拼太不容易了,然後倏地一下,哭了出來。
而原版中恰好有相似的情節,只不過,原版的女主角把情緒處理得更克制,也更真實。
「東京版」的綾剛搬了家找不到回家的路,她的第一反應是拿手機,結果發現手機忘在家裡了,這才不好意思地開口求助。
此時她的反應是覺得有點糗。
這才是成年人該有的反應啊,遇到事情先想辦法自己解決,實在不行再求助他人。
且不說林怡姍的兜裡很可能揣著手機,迷路後阿南也主動提供了幫助,怎麼突然就委屈地哭上了?
雖然成年人總是有些奇奇怪怪的崩潰瞬間,但是林怡姍這麼脆弱的嗎?
客觀來講,比起其他一個人孤零零在大城市漂泊的人,林怡姍的處境已經好了很多,至少找房子還有阿南的一條龍服務,失意的時候也有阿南陪在身邊。
非要強行展現林怡姍在臺北打拼的很辛苦很孤單,抱歉,我實在是很難共情。
這也是《臺北女子圖鑑》整體給我的感覺。
明明想引起在外漂泊的人的共鳴,但很多細節在我看來還是有些隔靴搔癢,不夠接地氣。
而且如今大環境變了,已經不是幾年前大家削尖了腦袋也要留在大城市打拼的時代了。
那時候「北漂」「滬漂」「廣漂」還經常出現在各大新聞版面,咪蒙販賣焦慮還很有市場,大家每天補充點毒雞湯就對辛苦甘之如飴。
現在的打工人已經識破了「資本」的陷阱,掰嘴灌雞湯的老方法已經行不通了。
看到被提點前的林怡姍在臺北待了好幾年卻又沒有為自己的夢想做過什麼努力時,本打工人只想說一句:
臺北不適合你。
還不如早點轉換賽道,換一種生活方式。
或許既能攢到錢,還能讓自己過得更舒服。
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裡。
如果你覺得我說的還有點道理的話,麻煩點亮贊和關注。
你們的每一份支持,都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我們明天再見!
拜了個拜。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歪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