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的事例(卿本佳人奈何做賊)
2023-04-16 22:54:31 3
很多古裝劇中都有這樣一句熟悉的臺詞,卿本佳人,奈何做賊。這句話出自《隋書韋鼎傳》意思是您本來是一個好好的人,為什麼要非得做賊呢?在我國歷史上有很多本身是非常非常優秀,有著大好前途的人,卻因為一時的選擇走上了一條永遠不能回頭的道路。今天文章的主人公是這樣一個人,他就是臭名昭著的大漢奸汪精衛。
汪精衛(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又名汪兆銘,祖籍浙江山陰(原紹興縣),出生於廣東三水,字季新。
投身革命汪精衛年輕的時候也是一個熱血青年,他曾經參加孫中山先生創辦的愛國組織興中會。當年也是一個意氣風發,鬥志昂揚的革命者。汪精衛在年輕的時候受到革命的熱血感召,積極地參與和策劃同盟會的各種活動,他甚至要行刺當時晚清的攝政王載灃。然而由於準備的不充分,他用來炸攝政王的炸彈並沒有炸響,而他也因此被捕,礙於中外的輿論,攝政王並沒有殺他,但是他臨行前做了一首絕命詩:「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成為他後來叛變革命的笑柄。
後來到了1911年武昌起義之後,汪精衛出獄和袁世凱結交起來。並且主張袁世凱能夠當上大總統,讓孫中山讓權,孫中山也同意了汪精衛的建議。此時汪精衛還提出了六不主義,就是一不當官,二不當議員,三不嫖娼,四不賭博,五不納妾,六不吸毒。此時的汪精衛可謂是道德上的完人,也是別人眼中先進的革命者,是一個純粹的為熱血和理想能夠獻出生命的人。
到了1925年孫中山病危,汪精衛在孫中山身邊一直負責飲食起居,然而孫中山最終還是病逝了,汪精衛負責寫孫中山的遺囑。孫中山去世之後,汪精衛以擁護三民主義和左派的信徒形象出現在大家面前。然而汪精衛有著嚴重的性格缺陷,那就是容易妥協,如果對方表現得非常強勢,他就容易屈從於。對方的意見,他後來和蔣介石開始明爭暗鬥,然而蔣介石是非常強勢的人,王井衛逐漸就在鬥爭中趨於劣勢。最終他以出國看病為由躲開了國內複雜的政治鬥爭,也躲開了蔣介石。後來只要發生其他不利的事情,汪精衛就藉口出國養病,躲開這些事件,蔣介石趁此機會收穫了大部分國民黨人的信任和看重。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汪精衛對日本人持一種非常恐懼的態度,他害怕打仗準備和日本人和談。甚至到了後期,他將華北的主權拱手讓給了日本侵略者,使社會的輿論開始大規模的轉變。到了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了,汪精衛成為了國防最高會議的副主席。國民黨的副總裁,當時他已經全面被蔣介石壓過了威風,以至於他準備對日本人全面的妥協。到了1938年,他公開投降了日本,去了日本之後,汪精衛與日本的當權者。直接進行賣國的協定的籤訂。終於到了1944年,這個臭名昭著的大漢奸由於早年受的槍傷,最終不治身亡,臨死之前非常痛苦,這個漢奸終於得到自己應有的報應。
感謝各位看客閱讀,希望您的關注和寶貴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