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元節的月亮特別亮(中元節宇宙那麼大)
2023-04-16 09:36:02 2
2022年8月12日,星期五,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
每逢中元節,
總會想起余光中的那句詩:
中秋是人間的希望,
寄在碧落。
而中元,
中元屬於黃泉,
另一度空間。
中元節,又稱盂蘭盆節,
是民間的祭祖節。
人們設貢品、燒紙錢,
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為先人祈福,送去惦念與飽暖。
中國人的節日,
大都與團圓有關,
除夕、元宵、中秋……
而凡塵的團圓無法慰藉思念的心,
於是,又添了與逝者的團圓日
——清明,寒衣,中元……
01
這是一場期盼已久的團圓
傳說,在七月半這日,
逝去之人的魂魄,
會回到世間,
重走生前的路,
歸往人間的家。
在世的人們,
知道這一日故人將回,
於是在門前擺上酒肉飯菜,
迎接遠行的人,
備齊禦寒的衣物,生活的盤纏,
以一簇火焰,遞送給先人。
尚是孩童時,
不知死亡為何物,
懵懵懂懂地站在祭品桌前,
隨著大人的言行,
有樣學樣,只覺新鮮。
在失去生命中,
至親至重之人時,
方知何為死亡。
他化作了天邊的星,
變作了沉落的雨,
音容笑貌,失了色彩,
成了心底的光影。
在中元這日,
我心誠意誠地備好酒菜,
嘴裡念叨著他的稱呼,
一遍又一遍,一聲又一聲,
恍惚間,他踏月而來,
笑著揉我的頭,一如當年。
那是一場很美的夢,
真實卻也虛幻,
這樣的團圓,這樣的夢,
唯有在中元這一日,
方才做得最為真切。
所有人都在做這個與逝者團圓的夢,
於是,無人戳破這個夢境。
這個編織了上千年的夢境,
成了活著的人的念想,
人總要有個念想,
才能擦乾眼淚,大步前行。
02
這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告別
人總是會有遺憾的,
最大的遺憾,
就是未能好好告別,
而這個世界,
最擅長製造突如其來的永別。
曾在書中讀到一句話:
其實真正的送別,沒有長亭古道,
沒有勸君一杯酒,
就是在一個和平時一樣的清晨,
有的人留在昨天了。
想起電影《人生大事》中,
女孩兒小文的奶奶,
就是在那樣一個平靜的午間,
沉沉地睡過去了。
在理解了這綿長的「午覺」,
是永久的分別後,
小文嚎啕大哭,涕泗橫流,
這,是小孩子對遺憾的表達。
成年人的遺憾,要痛苦更多,
我們無法如孩童般,
不管不顧,哭喊追尋。
面對已經到來的訣別,
甚至未曾預告的失去,
我們只能深吸一口氣,
擦乾滿臉的淚痕,
佯裝鎮定地處理後事。
在中元節這一日,
沒有混亂的場景,
只有安靜的河燈,明亮的星星,
是一個無比適宜宣洩心事的夜。
那些無法彌補的遺憾,
那些未曾說出口的告別,
那些委屈與心事,思念與軟弱,
通通借一盞河燈,一簇火焰,
傳遞給火光那一頭的故人。
沒有哪個大人,生來就是成年人。
誰不是在一個又一個遺憾,
一場又一場的分別中,
長大,堅強,勇敢……
在先人面前,我們大可放下包袱,
做一日小孩子,將心裡的話,慢慢道來。
在我們的眼裡,
遺憾總歸是無法彌補的。
在逝者心裡,
你永遠都是那天真美好的娃娃,
相信,他未曾責怪你。
不信,你抬頭,
看空中最亮的那顆星,
那是故人的眼睛,
他說,宇宙那麼大,我們還會遇見。
03
這是一場註定的相逢
「宇宙那麼大,我們還會遇見。」
這是電影《獨行月球》的臺詞:
其實,這句話的出處並非電影,
而是表演藝術家杜雨露老先生的遺言。
人們說:人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生物學的死亡:心跳停止;
第二次是社會關係的死亡:一場葬禮;
第三次是永遠的消亡:被人遺忘。
生命的終點,不是死亡,
不是遠去,而是遺忘。
在中元節,我們祭祖,
為逝去的祖先故人,
送去惦念,送去「錢財」,
歸根結底是為了告訴他們,
我們還記得。
唯有記得,才能重逢,
在某一日清晨,身畔一縷溫柔的風;
在某一條街道,飄過一陣熟悉的香;
在某一個夢裡,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
那都是重逢。
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
會以另一種方式,
回到你的身邊,
與你道一聲:別來無恙。
中元節為什麼要祭祖?
為寄哀思,為念故人,
故人歸來,衷腸得訴,
無形的擁抱撫慰長久的思念,
我們沒有見面,卻似在眼前。
逝者已矣,生者奮發,
懷念過去,是為了更好地活在當下,
看見眼前人,珍惜眼前事,
盡己所能,不忘不悔,
記故人音容,與當下相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