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王振有多厲害(淺析大明第一代權閹王振的崛起)
2023-04-16 14:16:49 2
大明宣德十年正月初十,經歷了「宮中訛言將召立襄王矣」①的風波後,皇太子朱祁鎮終於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並以第二年改元「正統」,大明很快迎來了一個新的時代。
不得不說的是,朱瞻基雖然壯年早逝,但他給自己的兒子留下了一個最好的時代。
明宣宗朱瞻基
此時的大明正處於「仁宣之治」的盛世榮光之中,輔政大臣也是歷經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五朝的老臣,其中,文官以內閣「三楊」,即:楊士奇、楊榮、楊溥為代表,武將則以英國公張輔為領袖。
無論是洪武之治,還是永樂盛世,亦或者是仁宣之治,他們都是親歷者,更是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的重要參與者。
他們文武相輔,謹慎老道,機敏果敢,是故,正統初期,大明朝「祥和清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真正的繁花錦簇,海河晏清。
然而誰又能想得到,此時,在這盛世之下,紫禁城的某個角落,卻有一個人用陰鷙的眼神注視著這一切。
他像一片陰雲,散發、擴大,逐漸籠罩在紫禁城的上空。十五年後,由他引發的一場差點讓大明亡國的浩劫,即土木堡之變,打破了這欣欣向榮的盛世,以至於在史書上留下了臭名昭彰的一頁。
他就是大明朝第一代權閹,王振,但他並不是明朝歷史上第一個出名的太監。
仁宣之治下的大明盛世
三楊開泰
在此之前,明太宗朱棣時期就湧現了一批名宦,其中以六下西洋的鄭和,五使絕域的侯顯最為有名。
故而,汪郎以為,太監也並不一定就是反派,他們好與壞,關鍵還在於自己的品性。
王振的品性是好是壞呢?從後來的軌跡來看,此人確實壞。
然而在永樂朝,他只是內書堂的一個普通內侍,在鄭和、侯顯這樣的名宦鼻息之下,難不保其內心沒有起過波瀾,立志要為大明的盛世偉業做一番貢獻。
但一名內侍要想出人頭地,除了皇權在背後支持外,還需要很多機遇、巧合。
今天,汪郎就和大家說一說開啟大明權閹專權先河的王振,在除去皇權支持的這一因素外,他究竟是如何崛起的。
王振石雕像
1、王振的崛起,首先離不開他自身的努力。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想笑,一個太監還談什麼努力不努力的。
不,汪郎告訴你,除了那些天生命好的,一出生就含著金鑰匙的人,普通人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都離不開「努力」二字。
王振要不要努力?要的!
幼年入宮廷,入選內書堂,接受名儒教導,這是王振初時的境況。
在二、三百人(被選進內書堂學習的小太監人數)的慘烈競爭下,你想出人頭地憑的什麼?皇帝老子憑什麼選你?
顯然,從後面的軌跡來看,此時的王振一定認真想過這個問題。他一定深知一個道理,要想脫穎而出,就必須時刻做好準備。
所以,有了鄭和、侯顯等前輩為榜樣,王振特別珍惜皇權特賜的文化課學習的機會。
在努力學習的過程中,他得到了永樂帝的青睞,成為太子朱高熾的心腹太監。
「臣(振)竊唯一介微躬,生逢盛世,爰自早歲,獲入禁庭,列官內秩,受太宗文皇帝眷愛,得遂問學,日承誨諭。既而俾侍仁宗皇帝於青宮,復蒙念臣小心敬慎,委以心腹之任。---《敕賜智化禪寺報恩之碑》
王振報恩的智化寺牌匾
王振能夠成為太子朱高熾的心腹太監,這正是他努力得來的結果,也是他未來飛黃騰達的第一步。
很多人不以為然,認為這期間沒有必然性!
那麼,汪郎這麼說吧。
試想下,如果王振沒有被朱棣賜給朱高熾,而是被賜給了某個妃子,那麼他最多就像現在宮鬥劇中的那些太監一樣,只能參與自己的主子無休止的後宮爭寵之中。
太子就不一樣了,他是國之儲君,大明帝國未來的繼承人,能夠成為未來皇帝的心腹太監,這份殊榮可比在後宮那些妃子身邊混吃等死強多了。
而且,此時的漢王朱高煦對皇位繼承權虎視眈眈,時刻發難東宮。在這種情況下,尤其需要朱高熾的東宮能夠上下一心,同心同德。
這就在無形之中,更把王振和朱高熾這一脈,大明未來兩代皇帝(此時的朱瞻基已經是皇太孫)的命運緊緊捆綁在了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明仁宗朱高熾
正因為如此,王振憑著自己的努力和才智,在朱高熾一脈的皇權核心中站穩了腳跟,故而宣德時期,他已經成為紫禁城中有頭有臉的人物了。
「(宣德九年八月庚辰)朕今率師巡邊……命太監楊瑛、李德、王振、僧保、李和等提督皇城內外一應事務。」---《明宣宗實錄.卷一百十二》
宣德駕崩,王振又成為朱祁鎮的司禮監掌印太監,正是他自己這一路努力的結果。
「振性資忠厚,度量宏深,昔在皇曾祖時,特以內臣選拔事我皇祖,深見眷愛,教以詩書,玉成令器。委用既隆,勤誠益至,肆我皇考。念爾為先帝所器重,特簡置朕左右。」---《明英宗實錄.卷一百三十七》
一個太監,皇家家奴,服侍了人家祖孫三代帝王,這也就能理解朱祁鎮對王振的那份感情了。
明朝禁軍
2、王振的崛起,更少不了朱祁鎮對以「三楊」為首的文官們產生了逆反心理!
有句話說得好,投其所好!
王振能夠在正統朝成為權閹,除了他利用自己的身份離間皇帝和內閣文官們的關係,加深二者之間的矛盾外,更多的還在於文官勢力在教導朱祁鎮的時候方法用錯了,以致君臣之間沒有達到精神上的共鳴,反而讓朱祁鎮對文官們產生了逆反心理。
自秦一統以來,文官勢力是歷朝都無法忽視的一股政治力量的存在,但明朝初期,並沒有所謂的「文官勢力」。
洪武朝,太祖朱元璋立國、治國,雖然重用了一大批文官,但在他的反腐和權力制衡的重壓下,文官們並不能成型,即使出了個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派」,也因胡惟庸一案爆發被打回了原型。
建文時期,朱允炆開始重用文官,在身邊聚集了以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為首的一批文官為其出謀劃策。然而不等這支文官勢力成型,就在靖難之役中灰飛煙滅。
明太宗朱棣登基後,依然保持著藩王時期的驍勇善戰。故而永樂朝,雖有太子監國(朱高熾用文官),也設立了「內閣大學士」,但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朱棣朝綱獨斷,文臣武將只能依附在朱棣的強勢之下。
明朝官員
這種情況直到「仁宣之治」時期,天下承平,戰事消弭,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父子兩人性格相對溫和,對文官不再有洪武、永樂時的高壓,文官集團的地位才漸漸得以抬高,開始形成了一股政治力量。
文官,或者說大儒,都有一個毛病,就是希望君主能夠按照他們規劃、設計的樣子來,從而成長為他們心目中所認為的明君形象,可使得自己以帝師之名閃耀青史。
朱允炆為什麼削藩?一是藩王勢力確實威脅到了皇權,二是方孝孺等文官在背後對年輕皇帝的塑造。換句話說,朱允炆著急削藩,更多的還是受到了文官們的哄騙,削藩哪有那麼急的。
但文官們這種對帝王形象的塑造,並以「仁」、「明」等字眼來控制帝王一言一行的心理,只有在性格溫和(如宋仁宗),或年幼的帝王身上才能有效。
明朝勳貴
朱祁鎮八歲(虛歲)登基,無論是社會經驗,還是人生閱歷,基本為零。這在文官們看來(主要以內閣三楊為主),此時正是塑造朱祁鎮作為帝王,應該具備正確三觀的最佳時機。
但王振不一樣,作為一名有文化、有學識的皇家家奴,他學會了歷史上的歷代權閹哄著自己主子的手段,即順著皇帝的心理,鼓勵他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從而對他這個家奴產生依賴。
正是這種認識上的差別,以三楊為首的文官勢力和以王振為首的宦官勢力,分別走上了兩條不同的道路。
「時輔臣方議開經筵,而振首以武事導帝。是年冬,詔振偕文武大臣閱武於將臺,以私人指揮紀廣為第一,擢都督僉事。」---《明史稿》
明朝軍隊
你們要小皇帝一天到晚讀書、寫字,束縛他的性子,我偏偏就要帶小皇帝玩一些男孩子都喜歡的「騎馬打仗」的遊戲。
王振的所為,讓三楊嗅到了一股不詳的味道,他們意識到不除王振,難以塑造朱祁鎮的三觀,但要想小皇帝自己下旨去除王振,是行不通的,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朱祁鎮的奶奶張太皇太后,母親孫太后的身上。
故而,正統元年二月,楊士奇上了一道奏疏,只可惜,他使用的是文人慣用的春秋筆法,並沒有光明正大的點名道姓。
「伏望太皇太后陛下、皇太后殿下皆留聖心,為皇上慎選左右隨侍及使用之人。如或其人舉動輕佻,語言褻慢,立心行已不正者,皆宜早去之。若不早去,隨侍既久,情意相洽,不覺其非,言聽計從,後來欲去其勢,難矣。」---楊士奇《請開經筵疏》
楊士奇
當然,汪郎不清楚張奶奶和孫媽媽接到楊士奇的這份奏疏是什麼心思,也許她們對王振不以為然,認為楊士奇是危言聳聽,或者是乾脆裝作看不懂。
所以這道奏疏交上去的結果是,經筵開了,但王振依舊伺候在朱祁鎮身邊。
而且小皇帝對那些名儒學者並不感興趣,和這些文官也沒有什麼感情交流。他學習經筵,至多只是當成了完成奶奶和媽媽交待下來的必須完成的任務,僅此而已!
一代賢相李賢就曾記錄過正統初年,時人對經筵的評論。
「可憂者,謂君臣之情不通,經筵進講文具而已,不過粉飾太平氣象,未必無意外之禍。」---《天順日錄》
明朝經筵
如果說正統元年,文官們在爭奪對皇帝的控制權上敗給王振是失誤。
那麼在此後的鬥爭中,尤其是中央王朝是否要對周邊不安分子發起軍事進攻的討論中,文官們無法體會小皇帝的心思,採取老生常談的「兵者兇器,戰者危事,有傷天地之和氣」等論調,更是進一步被朱祁鎮疏遠,也助長了王振進一步崛起。
正統六年,大明徵伐麓川的戰役已經打了三年多還是不見成效,朱祁鎮要求加大兵力、財力投入時,文官們如正統四年那樣,再次集體反對。
文官們的思路其實特別簡單,一味遵循的是「先禮後兵」,從而給被徵伐的對象以改過自新的機會,這一點,和宋朝的文官思維是一個模式。
「臣又有愚忠,冒瀆天聽,昔太宗皇帝徵討有罪,必先遣人再三撫諭,及其不從,然後加兵。今麓川拒命,臣亦深切惡之,非欲釋其罪,但思古人有言:[兵者兇器,戰者危事],自古聖帝明王皆不輕用者,恐害及無辜,有傷天地之和氣也。」---楊士奇《論遣將徵麓川》
三伐麓川
這種論調,在英氣勃勃的少年天子眼中,是多麼的迂腐可笑!
然而,這卻是自宋以來文官們一貫繼承的天地綱常。
他們向朱祁鎮輸出的思想核心,用現代話說就是,我們真的是為你好,只要聽我們的,按照我們的要求去做,你一定可以做一個好皇帝。
以楊士奇為首的文官們其實並沒有深入了解朱祁鎮的內心。
作為少年天子,站在祖父輩的盛世餘蔭之下,內心沒有絲毫波瀾是不可能的。
洪武之治也好,永樂盛世也罷,亦或者是仁宣之治,這些都是祖父輩們開創的盛世典範,但也都是過去式了。
如今大明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是他朱祁鎮,那麼自己就有責任承擔起大明盛世的延續。
大明盛世
盛世之舉
少年天子急需一個新的盛世向天下證明自己,證明宣德十年正月初三至正月初九,自己登基前的「召立襄王」的流言是多麼可笑。
所以,「正統之治」是朱祁鎮心中的執念!
正是這份執念,使朱祁鎮最害怕的就是大明的文官們欺他年幼,故而在國事上對他陽奉陰違。
他希望大明依然如太祖、太宗、仁宗、宣宗那樣,保持著銳意進取的精神,他希望大明臣僚能夠和他同心同德,而不是因循守舊,暮氣沉沉,還時時和他唱反調。
只是文官們的表現卻讓他大失所望,而這份失望在正統元年就埋下了根。
明朝士大夫
正統元年十二月,西北軍情緊急,八歲(虛歲九歲)的朱祁鎮要求兵部拿出對敵方案,哪裡想得到,兵部過了五天也沒有向他反饋。
試想下,作為大老闆,面對底下的人如此敷衍了事,誰還沒有個火氣的時候。何況這個老闆還是大明皇帝,儘管他還是個孩子。
「(丁丑)上以西北邊情緊急,諸將未即奏功,命驥等會官計議以聞,越五日猶未回奏。是日早朝奏事畢,上召驥等至前面責之,曰:[邊情緊急如此,爾等何故遲延不議?欺朕年幼邪?]」---《明英宗實錄.卷二十五》
朱祁鎮在一怒之下,把兵部尚書王驥、兵部右侍郎鄺埜全部下了大獄。在此期間,能夠積極響應小皇帝的只有以英國公張輔為首的權貴、武將一系。
有這樣對比,讓年輕的朱祁鎮如何能對文官產生好感,對支持他「騎馬打仗」的王振又如何能夠不建立深厚的情感。
所以,和老闆產生精神上的共鳴是非常重要的。
正統年間的文官們就是沒有理解這一點,以至於逐漸失去了朱祁鎮對他們的信賴,讓宦官王振一步步走向權力的頂峰。
朱祁鎮
3、汪郎說。
縱觀正統十四年間,王振的崛起有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而其中的偶然性卻佔據著極大的成分。
朱祁鎮畢竟幼年登基,還是個孩子,而好動正是孩子的天性。而他身體裡流淌的還是老朱家堅毅、果敢、不屈的血液,在父祖輩創下的盛世成就面前,身為帝王,他又如何不想創下屬於自己的「正統之治」!
所以他需要認同,需要自己的臣屬們能夠支持他的決定。
而以三楊為首的文官們見證了洪武朝的官場壓抑(反腐和對官場壓制),經歷了永樂朝的風霜雪雨(解縉之死,紀綱被誅),雖然開創了仁宣之治,但對皇權的風雲變幻還是養成了瞻前顧後的處事風格。
雙方站在不同的立場上,使得在「少主老臣」的正統年間,自然也就存在著無法溝通的隔閡。
畢竟眼前的小孩子不是自己的兒孫輩可打可罵,而是真正的君主。
所以在講究天地綱常的古代,這些大儒老臣們根本不懂得少年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該如何順導,還是使用老生常談的那一套,說一些逆耳的肺腑之言,以為自己是正直、正義的一方,卻不知這只能是增加了小皇帝對他們的厭惡。
而王振恰恰相反,作為家奴,他知道如何討自己的主子歡心,知道如何因勢而導,從而成為朱祁鎮不可或缺的存在。
換句話說,王振比三楊等文官們更懂得人性,更懂得老闆的需求!
這其實就是王振能夠崛起的根本原因,懂得人性,善於利用人性,真的是太重要了!
註:①《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后妃》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皇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