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今年怎麼不熱(重慶涼涼)
2023-04-16 12:00:17 4
全文2148字,閱讀約需2分鐘
民小生看到,
今天,
重慶「涼」了,
上了「熱」搜。
「坐標西安,上街都是熟人,真好。」
「我在成都,今年夏天,這條命都是空調給的!」
「出走半天,歸來全熟。」
……
「四大火爐」榜首重慶今年缺席了?
重慶網友表示不服,
「我們依舊很熱,只是你們更熱!」
究竟涼沒涼?
大範圍兇猛高溫天氣來襲,沒有重慶的身影?
民小生翻看天氣預報注意到,7月6日開始,高溫天氣將會迅速發展,四川盆地、西北地區東部、江漢、華北、黃淮、江淮、江南等地最高氣溫將達35~37℃,局地40℃左右。
武漢和南京這兩座「火爐」今年發揮平穩,多是高溫超過35℃的蒸籠天。
西安舉手,申請出戰!
西安下周高溫將7天「全勤」,且多是40℃左右的酷熱天氣,其中7~9日連續3天最高氣溫將達到40℃。
西安本周天氣預報
↓↓↓
再看看重慶,雖然也有高溫天,但相較西安,明顯高溫來得沒有那麼猛烈,甚至沒有一天破40℃。
重慶本周天氣預報
↓↓↓
「四大火爐」第一的寶座,重慶還坐得穩嗎?
重慶今年怎麼「涼」啦?
其實,夏天的持續高溫離不開強勢的高壓系統。
往年6月下旬到7月,影響重慶地區的一個主要天氣系統,是副熱帶高壓。被副熱帶高壓控制的地方,夏季多為高溫、晴熱天氣;而在副熱帶高壓邊緣的地區,則多有降雨情況。今年的高壓系統似乎正和重慶壓邊擦肩。
據重慶市氣候中心總工程師唐紅玉介紹,很可能是由於今年重慶雨水充沛的原因,日照時間少,降雨天數多,由於一直下雨,白天最高氣溫上不去,所以大家體感比較涼快。「這個夏天至今,重慶的氣溫並不比往年低,不存在『翻車』的說法。」
歷史上的「四大火爐」
「四大火爐」是對夏季天氣最為酷熱的四個中國大城市的稱呼,「火爐」這個說法最早反映的是公眾的直觀感受,長期以來沒有明確的定義和標準。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有了「四大火爐」之說。「四大火爐」有幾個版本的城市組合:第一種組合是重慶、武漢、南京、南昌;第二種組合是重慶、武漢、南京、長沙。無論哪種版本,都少不了重慶。
但「四大火爐」只是民間流傳的說法,長期以來沒有明確的標準定義,缺乏氣象統計依據,主要靠人們的直觀感受和口頭傳播,約定俗成。
2017年7月,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首次向公眾權威公布了我國夏季炎熱城市情況。通過綜合分析我國省會城市和直轄市的氣象資料,夏季炎熱程度靠前的10個省會城市或直轄市是:重慶、福州、杭州、南昌、長沙、武漢、西安、南京、合肥、南寧。重慶、福州、杭州、南昌成為「四大火爐」。
重慶高溫為啥能傲視全國?
無論是傳統的四大火爐,還是新的四大火爐,重慶均是「榜一大哥」。
那麼問題來了,重慶是一座建在山上的城市,山上夏季本應涼爽,重慶究竟做了什麼?為什麼高溫天總是出現在這裡呢?
這就不得不從重慶的地理條件開始說起。
從地理位置上看,重慶位於長江流域,而長江流域每年夏季會受副熱帶高壓的統治,盛行下沉氣流,天氣主要以晴天、少云為主。
重慶位於四川盆地之中, 周圍全都是高山,這就導致當地會像「平底鍋」一樣,熱量積蓄在盆地之中難以散發到周圍地區,因此溫度越來越高。
從氣候上看,受北半球夏季副熱帶高氣壓帶移動的影響,重慶7、8月為伏旱天氣,下沉氣流降水少,乾燥高溫。並且重慶本身就處在中低緯度,且受溫暖溼熱的太平洋季風影響,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
此外,重慶城市規模和工業規模龐大,人們聚集所產生的城市熱島效應十分明顯,大氣逆輻射效應顯著,地面增溫快。重慶空氣流通不暢,基本沒有風的對流,容易積聚熱氣無法驅散。
重慶城區高樓密布,大量的鋼筋水泥阻擋了城市空氣的流通,更加重了城市熱島效應。每棟樓再掛上無數的空調,那產生的熱量,使得重慶的氣溫更加高了。
重慶涼不涼,
都值得一去!
重慶的「烘烘」「烈烈」不只體現在高溫上,憑著得天獨厚的歷史地位和地理優勢,重慶的網紅命運早已註定。
即使你沒去過重慶,也一定在網上看到過洪崖洞、解放碑,從居民樓中穿行而過的輕軌列車,以及需要「翻山越嶺」才能進入的重慶地鐵站……
白天的重慶,街上到處是老鋪子,煙火氣十足。一定要坐一次索道,緩緩橫跨長江,在半空中,兩岸景色盡收眼底。磁器口古鎮一直是重慶旅遊必去打卡地,街道兩旁擺滿各種各樣的特色小吃,火鍋底料最火,在遊客心中地位無可撼動。
夜幕降臨之際,一定要到解放碑走一趟,去見證歷史的遺存,時代的縮影。夜晚不能錯過的,還有洪崖洞。它的原型是傳統民居吊腳樓,但與雲貴不同,重慶的吊腳樓多沿江而建,山勢陡峭平地難覓,只得使用支柱撐起地板,以保證地面的平整,屋內「半空燈一籠」,屋下「清泉石上流」。
在重慶,這些璀璨熱鬧的阡陌縱橫,愈來愈濃的人間煙火,經久不衰。這大概就是重慶永遠熱烈又迷人的原因吧!
我國有特色的城市很多,但比重慶個性更烈的,中國偌大的版圖上,再也找不出第二個。
重慶涼不涼,都值得一去!
「火爐」重慶
會不會越來越涼?
我們一起猜猜看!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部
編輯:宋盈瑩、劉燁燁
責任編輯:劉燁燁
主編: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