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的故事全集(夜半誰人陪鐘聲傳千年)
2023-04-21 07:35:55 1
唐朝是中國詩詞創造最燦爛的時期。若評選意境最美的十佳作品,張繼的《楓橋夜泊》應該能位列其中: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約715~約779)字懿孫,漢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曆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
安史之亂,也稱天寶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公元755年12月,安祿山帶領範陽、平盧、河東屬下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從現在的北京一路攻殺搶掠到唐朝的首都長安。這場歷時八年的內戰使得唐朝經濟凋敝,遍地餓殍,國力驟衰。
安史之亂之時,唐朝北方狼煙彌散,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便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位於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
寒山和尚
此詩精確而細膩地描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此外,這首詩也將作者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充分地表現出來,是寫愁的代表作。全詩句句形象鮮明,可感可畫,句與句之間邏輯關係又非常清晰合理,內容曉暢易解。
以往世人評價這首七絕句,皆以「愁」字統起。「月落烏啼霜滿天」多少透示著悽清悲涼,「對愁眠」卻更現在人們面前。旅途的孤獨、寂寞,牽起詩人的滿懷愁緒,更遇上殘月銜山、烏鴉悲啼,滿目寒霜灑遍江天,一個迷茫、悽清、寂寥的背景已經形成,奠定了全詩以「愁」為中心的基調。
詩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後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夜鍾。「夜半鐘聲」就不但襯託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鍾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夜半鐘聲」既成了寒山寺的揭櫫,又成了遊子離家別業,憂國憂民的綿綿思緒。此後,多有文人墨客以「鐘聲」寄託情感。
明朝的張元凱《宿寒山寺即事》:
江連雲樹路回斜,鍾起寒山亂暮鴉。
傍水花枝渾解語,東風吹入梵王家。
同時期的明代詩人文嘉的《寒山寺》
春尋古寺幽,相與話前脩。名豈寒山得,詩曾張繼留。
樓鍾虛夕照,橋影急河流。尚怪石龍柱,拿雲勢未休。
清代的陸鼎《寒山寺 》:
寺樓直與眾山鄰,魚米東南此要津。
獨惜牙郎趨利市,不聞漁火感詩人。
絕無逆旅知歸客,安問寒巖舊應真。
一自鐘聲響清夜,幾人同夢不同塵。
寒山寺
寒山寺的夜半鐘聲傳播千古,有人開始懷疑「夜班鐘聲」是否真實發生,還是張繼的意念臆想。宋朝大文豪歐陽修曾提出疑問表示:「詩人為了貪求好句,以至於道理說不通,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張繼詩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句子雖好,但哪有三更半夜打鐘的道理?
其實,這是歐陽修和後世儒家文人對佛教儀軌的不了解,半夜鐘聲不僅真實發生,而且是中國佛教重要的儀軌。
唐朝時,佛教傳入中國已經七百多年,佛教的天台、華嚴等八宗( 天台宗、華嚴、三論宗、法相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都已經創立。尤其是禪宗和淨土宗,已經本土化,形成中國佛教。最具有中國特色的禪宗和淨土兩教自創立後不久,就開始融合。
寒山和尚,又被稱為寒山子,不知何許人。居天台唐興縣寒巖,時往還國清寺。以樺皮為冠,布裘弊履。或長廊唱詠,或村墅歌嘯,人莫識之。 寒山以詩作聞名遐邇,尤其是到了近現代。其日常形狀如其詩所寫:
「有人笑我詩,我詩合典雅。
不煩鄭氏箋,豈用毛公解。
不恨會人稀,只為知音寡。
若遣趁宮商,餘病莫能罷。
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
根據寒山和尚的修行,他應該和與拾得和尚同修的禪宗。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乎?」
拾得曰:「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兩人的對話有些狂禪的味道。
禪淨融合,最早在東晉慧遠倡導的念佛禪中就已初露端倪。慧遠在《念佛三昧詩集序》中曾提出,諸種禪定中「功高易進,念佛為先」。雖然慧遠的念佛主要是觀想念佛,與淨土宗注重的持名念佛不盡一致,卻說明了念佛與修禪可以在具體的宗教實踐中結合起來。
唐代宗密是主張禪淨合一的一位非常關鍵的人物。他在《禪源諸詮集都序》中著意調和禪與教的分歧,其中也談到了禪淨的統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禪淨合流的實質是禪宗在適應歷史潮流,調節自身的過程中,選擇了淨土宗。
安史之亂之時,寒山寺當時淨土宗的道場。因為淨土宗的儀軌中的鐘是重要的法器。淨土宗以悲天憫人為根本,以度化眾生轉投西天為意趣。淨土宗三祖善導大師,發揮了地獄道的思想。
釋迦摩尼初轉法輪時,根據業報身所受福報大小劃分確定了六道之說:「舍此蘊已復趣他蘊」,世間眾生因造作善不善諸業而有業報,此業報有六個去處,被稱為六道:天人道(化生)、人道、畜牲道、阿修羅道(魔)、餓鬼道、地獄道(化生)。
善導大師將六道簡化為三道:人道、西土和地獄。色身輪轉,或十念往生,永生阿彌陀佛淨土;或者墮入阿鼻地獄,永世承受苦厄。
主修淨土宗的寺院的儀軌就是按照三道之說進行修行和祈禱懺悔。鍾是中國佛教各宗的重要的法器。晨鐘暮鼓是寺院中僧眾作息的號令,行者聞鐘鼓聲,要發如是願: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保持傳統寺院叩鐘時的儀規,晨鐘響起,願一切眾生出離火坑,暮鐘響起,願幽明眾生聞鍾脫苦。
鍾,大叩聲徹雲霄,不叩銷聲匿跡。在行腳人生的旅途中,人人都是紅塵的行者,都需要有一座鐘。敲醒我們心頭的迷思,不再困守圍城。佛教中晨鐘暮鼓,並不是晨擊鐘、暮擊鼓。而是早晨先鳴鐘,次擊鼓。晚上則先擊鼓,後鳴鐘。
早晚二時所擊的鼓,稱作"曉鼓"和"晚鼓"在寺院裡,大殿前的左右兩方為鐘鼓樓,分別安置鐘鼓,稱為"左鍾右鼓"。 於晨幕擊鐘敲鼓,以警僧眾當勤精進,慎勿放逸,經云:洪鐘震響覺群生,聲遍十方無量土。晨起敲鐘,應誦念偈語:
聞鐘聲 煩惱輕 智慧長 菩提增 離地獄 出火坑 成佛道 度眾生(口白)
暮叩鐘偈:
願此鐘聲超法界 鐵圍幽暗悉皆聞 聞塵清淨證圓通 一切眾生成正覺(口白)
西來佛主意,升華到淨土宗時,鍾已經是超級法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是不可隨意敲擊。寒山寺的宗教儀軌中除了和其他寺院的鐘鼓例行外,還有特殊的儀軌:就是夜半鳴鐘。寒山寺定夜鐘的歷史悠久,大概南北朝時期就有此習慣,共計108響,最後一響就是半夜12點,有兩解:
1、「無常鍾」
意指「是日已過,今朝來臨」,這是為了激發僧眾於修行一途的緊迫感,有提示精進的意思。「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2、「 幽冥鍾」
意指「振醒長夜、停息諸苦。夜半敲鐘,是為了超度地獄受苦的眾生。《增一阿含經》裡:若打鐘時,一切惡道諸苦,並得停止。在《佛統六記》裡:」人命將終,聞鐘磬聲,增其正見。「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是敲給地獄惡道眾生的。鐘聲不疾不徐,前聲剛斷,後聲即起。生生相許,108下鐘聲不斷。這樣地獄裡的眾生,聞鐘聲就會有一段時間不受苦,而且也暗示著給活著的人休息的時間。因為活著的人因為在地獄裡的親人暫且不受苦,而能安心片刻。所以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也叫「陰陽兩立」。
因此,諸僧撞擊夜半鐘聲者,責任重大、不是普通僧人可以進行的。需要有很高慈悲心的高僧才能敲響夜半之鐘。據說,敲鐘人念起眾生地獄受苦,也會不覺落下淚來。
我認為後者可能更符合寒山寺夜半鐘聲的寓意。佛教《雜阿含經》云:「人身難得,猶如盲龜遇浮木孔。」雖得人身,卻在呼吸之間,一氣不來,就結束生命。一失人身,萬劫難復。佛在靈山指著一隻螞蟻說:已經過七尊佛出世,此螞蟻尚未脫離蟻身。
飄過地獄門,巍峨鐵鑄的山巖峭壁,冒著終古不熄的赤焰,一望無際。報到後的幽魂,不分貧富貴賤或者男女老少,每個人都伴著一位猙獰可怖的厲鬼,如影隨形,以鐵索套頸,恐怖異常。
即使如佛主大弟子大目犍連神通廣大,也難解地獄中母親之厄難。佛教講究眾生平等,迷者佛即眾生,悟者眾生即佛。地獄眾生也有佛性,只是一時執迷不悟。關懷地獄眾生,乃是大慈悲、大解脫。
寒山寺夜半幽冥鍾,給地獄眾生一希望,也給眾生解脫一時之苦的契機,是千古最溫暖的人情。鐘聲悠揚,劃破歷史上濃濃的陰影,給眾生以解脫,給眾生以方向,給眾生以動願。福德大如須彌山!
張繼雖然以科舉入仕,但是深受佛教的影響。他的不少詩作都與佛教息息相關。比如他的《宿白馬寺》:
白馬馱經事已空,斷碑殘剎見遺蹤。蕭蕭茅屋秋風起,一夜雨聲羈思濃。
白馬駝經是佛教歷史上著名的故事:根據多種典籍(如《四十二章經序》、《牟子理惑論》等)的記載,東漢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漢明帝曾於夜晚夢見一位神人,全身金色,項有日光,在殿前飛繞而行。第二天會集群臣,問:「這是什麼神?」當時學識淵博的大臣傅毅回答道:「聽說西方有號稱『佛』的得道者,能飛行於虛空,神通廣大,陛下所夢見的想必就是佛。」
於是,漢明帝委派蔡愔等人,遠徵西域,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在大月氏遇見僧人攝摩騰、竺法蘭,邀請他們來漢地傳播佛教。兩人接受邀請,用白馬馱著佛像和經卷,隨蔡愔一行來到洛陽。漢明帝對他們的到來表示歡迎,並專門為之建立佛寺,命名「白馬寺」。白馬寺便是我國漢地最早的佛寺。這是佛教傳入中國內地的又一種說法。這一說法在古代佛教徒中流傳最為廣泛。
張繼的《安公房問法》:
流年一日復一日,世事何時是了時。 試向東林問禪伯,遣將心地學琉璃。
安公」應該是對於一位出家人的尊稱。「安公房問法」,就是到安公的居所請教佛法。前兩句很好理解:歲月像流水一樣,日日流轉,人世間的事情,六道輪迴何時了結。為了解脫,嘗試向東林寺的禪宗大德學習,讓我把心地學得像琉璃一樣,晶瑩透徹,再不輪迴。
因為張繼諳習佛學、修習佛道,所以,他在姑蘇城外聽到寒山寺的夜半連綿不斷的鐘聲,心領神知,不覺為怪,只是拿來記述到詩歌裡。後人不解,多有誤會。後經人考證,寒山寺夜半鐘聲持續很多年。
寒山寺的古鐘(仿製品)
餘記:
寒山寺曾經數次重建,現在的寺宇,為太平天國以後新建。寺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人侵入江蘇,將鍾盜走,後下落不明。
原創扶持常見問題問題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