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江蘇面臨的機遇(長三角江蘇方案出爐)
2023-04-21 02:03:28 1
既要幹好「自己的事」,也要做好「我們的事」。
4月1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江蘇實施方案正式發布。自此,「蘇大強」的目標不再僅僅是建好「江蘇」,而是建好「長三角的江蘇」。
長三角的江蘇該怎麼建設?如何讓1 3>4?
方案給江蘇畫出了清晰的線路圖:主動服務、積極支持上海發揮龍頭作用,充分集成江蘇優勢,加強與浙皖戰略協同,深化「1 3」重點功能區建設,在長三角一體化框架下加速全省域一體化發展。
一體化發展,說到底就是區域的協同與聯動。
「以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鹽城、揚州、鎮江、泰州等9個長三角中心區城市為主體,著眼於一盤棋整體謀劃。」從《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到江蘇方案,傳統意義上的蘇南、蘇中加上鹽城共9市入圍長三角城市群,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的中心區。
如此一來,融入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徐、宿、淮、連四市當如何落子?
「加快蘇北全面融入一體化發展,增強中心區對徐州、連雲港、淮安、宿遷的輻射帶動作用。」對於徐宿淮連的「下一步」,方案提出。
事實上,徐宿淮連並非僅僅處於「被輻射」的被動境地。四市發展各有亮點,特色各異,如若主動出擊,則「發牌權」仍將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徐州
從規劃上看,不難發現,此次印發的《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綱要》江蘇實施方案,除將重點瞄向揚子江城市群這個江蘇經濟的「發動機」,還非常重視一體化對全省的輻射。
徐州,便是蘇北最耀眼的「明星城市」之一。
雖然是坐鎮江蘇最北端,這座蘇北重鎮卻多次被實施方案「點名」——
加快蘇北全面融入一體化發展,增強中心區對徐州、連雲港、淮安、宿遷的輻射帶動作用;
加快徐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建設,推進淮海國際陸港建設,提升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功能,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促進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
支持徐州與宿州、淮北合作共建產業園區……
不僅是這些,在去年年底出臺的《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綱要》中,徐州便早早被委以重任——
「加強長三角中心區與蘇北、浙西南、皖北等地區的深層合作,加強徐州 、衢州、安慶、阜陽等區域重點城市建設,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協同發展」。可見,徐州之於蘇北的重要性,在「三省一市」間,已是心照不宣的共識。
偌大的蘇北,徐州究竟擁有怎樣的相對優勢?為何蘇北發展離不開它,「長三角一體化」也異常重視它?
1、徐州被譽為「中國工程機械之都」,擁有規模以上工程機械製造企業近400家;
2、以內河貨櫃水平看,徐州在江蘇大運河港口城市中佔比具有絕對優勢;
3、在徐州,徐工無人不知。不僅如此,徐工「漢雲」已被列入國家級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未來,萬家徐州企業,要上「雲」;
4、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徐州醫療服務輻射蘇魯豫皖四省20個市、近1.2億人口;
5、作為高鐵樞紐和紅色旅遊城市,徐州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6、徐州綜保區,正在全力打造徐州版的「上海自貿區」;
7、就在剛剛過去的3月24日,中國(徐州)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建設全面啟動,預計年內將建成並驗收。一個世界級裝備製造中心崛起的步伐,再次「提速」。
而就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綱要》江蘇實施方案出臺的這一周,徐州也開始加快經濟布局、強化自身「體格」——
3月31日,徐州市委書記周鐵根深入調研全市鋼鐵、焦化、水泥、熱電四大行業布局優化和轉型升級工作,表示「要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抓好四大行業布局優化和轉型升級」。一座傳統工業城市轉型發展的「加速鍵」已然開啟,可以預見,這具蘇北「引擎」轉得愈快,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同頻共振」的效率也將愈高。
宿遷
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的宿遷,如今有著非同小可的戰略意義。
它是沿海地區向中西部輻射的重要門戶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核心城市、一帶一路節點城市、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中國重要的電子商務中心,是沿東隴海線經濟帶、沿海經濟帶和沿長江經濟帶的重要戰略支點。
同時,坐擁駱馬湖、洪澤湖兩大淡水湖的宿遷,還享有「華東淨土」、「江蘇氧吧」的美譽。
「第一江山春好處。」乾隆帝六下江南五次駐蹕於此,這樣讚嘆道。
景致獨特,的確是宿遷的一張「王牌」。
在靜謐的駱馬湖畔,三臺山國家森林公園花海蕩漾。春看衲田花海,夏有曲水風荷,秋賞紅楓之戀,冬來梅村煮雪,四季皆有「想不到的美景,忘不了的原鄉」。
在此次出臺的《江蘇方案》中,宿遷被寄予厚望:「推動宿遷與長三角中心區深層合作,加強產業鏈深度對接,提升與徐州區域重點城市的緊密度、融合度,努力走出一條後發地區特色發展的新路子。」
近日,宿遷的一系列成績確有「彎道超車」之勢:
日前,省生態辦公布了《2019年江蘇公眾生態環境滿意度調查報告》,宿遷百姓生態環境滿意率達93.6%,全省最高;
3月29日,10大淘寶直播之城名單出爐,宿遷成為最大黑馬。在宿遷,單單沭陽一個縣就擁有12個「淘寶鎮」、86個「淘寶村」,全縣4萬多淘寶商家都在快速開起淘寶直播間;
3月30日,宿遷召開大運河文化帶中心城市重點項目建設工作推進會,排定大運河皂河古鎮保護建設、運河水利科技體驗園等16個重點項目,並列入2020年度中心城市建設重點工程計劃;
此外,近日宿遷還定下了農房改善目標,致力於提升鄉村整體風貌。年內新開工項目62個、新竣工住房3萬套,年內搬遷改善5.1萬戶,群眾滿意度將進一步提高。
去年12月16日,徐宿淮鹽鐵路從宿遷站首次開出,宿遷結束了11年的「等待」,正式邁進高鐵時代。乘著高鐵之速,佔盡天時與地利的宿遷,正在「人和」的道路上持續發力。
淮安
面對融合發展的大趨勢,淮河生態經濟帶首推城市——淮安自然同樣不甘落後。
在招商引資方面,淮安積極接洽,網羅資源。3月24日至25日,淮安市委書記蔡麗新一行奔赴上海拜訪十家企業,面對面宣傳淮安發展,點對點了解企業動態,緊鑼密鼓開展招商引資,爭分奪秒推動項目落戶;
3月27日下午,淮安清江浦區城投集團與蘇州書香酒店集團合作籤約儀式舉行,為兩市今後的文旅合作進一步打開局面;
為了讓企業甘心紮根淮安,3月26日,淮安市政府邀請19名各領域企業家,參與了一場春天裡的「約會」——黨政親商會,讓企業家們感受到如沐春風般的溫暖。
親企業,更要親農民。春光如許,淮安描繪「春耕圖」,播種「新希望」。3月31日,全省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建設現場推進會在淮安設立主會場。據了解,淮安此次開工的農業項目全省最多。會上為淮安「三農」工作提出三個「全」:全速與時間賽跑、全面朝目標邁進、全力向高處攀登。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一直走在前列的淮安,在文化建設方面也有了新動作。3月30日,淮安舉行全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進會暨市大運河辦、市文旅集團揭牌儀式,江蘇首家市級大運河文化帶實體管理協調機構在淮安成立。運河之都、「千秋淮揚」文化高地淮安,再次做到了「江蘇首選」。
為了打通江蘇「大動脈」,將淮安進一步納入「交通圈」,《江蘇方案》重點提出:支持蘇南碩放機場建設區域性樞紐機場,加快淮安航空貨運樞紐建設。
事實上,淮安的交通戰略價值已充分顯現。目前江蘇省內在建鐵路中,連鎮、滬通、鹽通、連徐4條高鐵線路均與淮安密切相關。寧淮城際鐵路於2019年9開工建設,建成後南京和淮安兩地間可實現約1小時直線到達。
坐落於古淮河與京杭大運河交點上的淮安,如今成為了現代化鐵路網中的重要樞紐和節點。在主動出擊之下,淮安必將借勢騰飛。
連雲港
1號君早在2018年參加 「沿海調研」的時候就曾發現,從沿海經濟發展角度看,遍布江蘇近海的淤泥質海岸,唯獨向北到了連雲港,徒然一變,成為礁巖質岸線。這一變化帶來的最大優越性是——
全省天然深水良港最集中的地方,便在連雲港。
連雲港的「對外」優勢不止於此。從日韓到東歐,直線最短距離經過中國海岸線的地方便是連雲港,港城那「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的稱號也正來源於此。
區位,是連雲港最為顯著的天然優勢。也因此,不論去年出臺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還是此番印發的江蘇實施方案,都沒有「放過」這點。
實施方案明確指出,「支持連雲港充分發揮獨特的區位優勢」,加快建設「一帶一路」交匯點戰略支點,積極推進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範區建設,在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謀求新突破。
對此,連雲港第一門戶網站連網,4月2日也刊發了題為《<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江蘇實施方案發布連雲港多個發展元素入圍》的報導,其中提到:作為長江三角洲經濟帶北翼,連雲港將積極對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機遇,做好相關政策落地落實。
如是來看,江蘇實施方案的印發對連雲港來說,不僅是一次提高自身發展實力的機遇,而且也事關長三角三省一市戰略布局的「北支點」能否「立穩」。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號君注意到,近半周來連雲港市「動作頻頻」——
4月1日上午,市政協主席王加培率隊調研港口和上合組織物流園復工復產工作,表示要放大向東開放的引領作用,深化與日韓、東南亞等地區的交流合作,同時,深入推進標杆示範項目建設,加強與哈國、中遠海運等戰略合作,提升「兩基地」發展水平,把向西開放的文章做得更深更實;
3月31日,《加快推動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連雲港片區建設的議案》經市人大常委會會議通過。會議認為,高標準高質量建設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連雲港片區是國家和江蘇賦予連雲港改革、探索、創新的重要任務,要「高質發展、後發先至」。
也同樣在3月31日,市長方偉主持召開開發區招商引資項目匯報會,要求努力推動全市開發區加快提升對外合作水平和經濟發展質量,著力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
疫情期間,江蘇「十三太保」、「散裝江蘇」被網友反覆調侃,說江蘇「散裝」,言下之意就是無論哪一市,都有著響噹噹的「硬核實力」。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徐宿淮連以衝刺拼搏之勢,並能加速崛起,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閃耀之星。
記者 沈佳暄 李睿哲
江蘇1號
(id:gh_3b06d4825686)
新華日報全媒體經濟新聞部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