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怎麼看待人不堪的過去(李叔同是個人生欲)
2023-05-08 18:26:21 1
悲欣交集,是弘一法師的臨終遺書。寥寥四字,無窮玄機。
弘一法師,原名李叔同(1880 - 1942)。出身豪門的他,風度翩翩才華橫溢,在詩賦文章、金石書畫、戲劇音樂等眾多領域裡,均有建樹。然而在他 39 歲那年,卻拋棄世俗功名,出家為僧。
關於李叔同遁入空門的原因,眾說紛紜,其中當推豐子愷的「人生三層樓」之說,與其人格本性最為吻合:「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
李叔同是個「人生欲」非常強烈的人,在滿足了「物質欲」和「精神欲」之後,還「必須探求人生的究竟」,「於是爬上三層樓去,做和尚,修淨土,研戒律,這是當然的事,毫不足怪的。」
有生就有愛,有愛就有悲歡。人生在世,悲欣交集,而且悲苦總是多於歡樂。「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生命裡消逝得最快的,永遠是快樂的時光。
自幼與母親相依為命的李叔同,慈母病逝之後就如遊絲飛絮飄蕩無根。他把無限哀思寫進歌詞《夢》裡,並在母親的葬禮上彈奏鋼琴長歌當哭:
惟長夜漫漫而獨寐兮,時恍惚以魂馳。
夢揮淚出門辭父母兮,嘆生別離。
父語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語我以早歸。
月落烏啼,夢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汩半生哀樂之長逝兮,感親之恩其永垂。
在流淌著綿綿感傷的樂曲聲中,回首那些如夢似幻的幸福時光,誰能忍得住滾滾熱淚?
作為生活在清末亂世的風流才子,年輕的李叔同,曾經浪跡於聲色情場,出入於藝妓閨閣之中。對於李叔同寄身聲色的這段生活,許多敬仰者,經常採取迴避或否認態度。
其實,這正是凡胎肉身之人的真情常態。而對於悟性極高的李叔同來說,恰恰是因為經歷過這些浮華喧囂,才會有「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感悟,才能看透這個殘缺的世界,從而埋下超脫世俗的心靈種子。
在歌曲《送別》裡,已經流露出他將要遠離人世的心聲: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迴腸盪氣的嫋嫋歌聲,穿過霧靄繚繞的層巒疊翠,悠悠漾出那隱約可聞的梵鍾之音。
李叔同是一個心靈非常豐富的人。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的理論,也是一個高度「心理自由」的人。就是這種心理超常健康之人,往往具有極大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在「該我行我素」的時候,就會「我行我素」。
開悟了的李叔同,視世俗生活為虛幻的鏡花水月,他寧願選擇一種簡樸寧靜的生活,以聚集全部的心智升華靈魂。他知道需求越少,得到的自由就會越多。
豐子愷說,當對人生感到疑惑與虛空的時候,你就要請教哲學,和他的老兄宗教。這時候你才相信,真正的佛教高於一切。
所以李先生的放棄教育與藝術,而修佛法,好比出於幽谷,遷於喬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慶的。」李叔同出家為僧,並非一時興起,這正是他追求的人生終極目標。
加繆說過,生活的最高哲學,就是如何面對死亡。換句話說,人類必須學會一種「由死觀生」的死亡智慧。因為只有在意識上「先行到死」,才能發現生命中真正最寶貴的東西。假如在離死神一步之遙時,才去思考生命,已是為時過晚。
李叔同領悟這種在意識上「先行到死」的智慧,為此深感時光的緊迫。他在回答夏丏尊,為何拋下妻兒的提問時說:「人世無常,如抱病而死,想不拋,也做不到。」人生是獲得,也是放棄。為了求證生命,他拋棄名利離別妻兒,淡出世俗歸隱佛門。
李叔同摯愛妻子,但對生命的反省,使他割捨小愛,以成就大愛。在西子湖上的最後離別時刻,他對雪子說:愛就是慈悲。「無忍則無濟,有愛即有憂」,大的悲憫,往往交織著大愛和隱忍。
他不惜從榮華富貴中抽身而去,決然掙脫名利情感的桎梏,甘願埋首青燈黃卷之中。在那電光火石般的轉念之間,塵世的一切嘈雜慾念,漸漸灰飛煙滅,剩下的是那無色無欲的永恆時空。
從此,古剎的晨鐘暮鼓經聲佛號,成了他心中最美妙的音色旋律。從繁華的聲色情場,到清苦的古寺青燈,在許多人眼裡,這不啻是有天壤之別的兩道風景。人們驚愕李叔同這種,超越世俗價值觀的悲壯之舉,他對此卻是安之若素。
從情慾藝術家到空靈宗教家,從文人李叔同到高僧弘一法師。他是混沌蒙昧塵世之中的智者,是孤獨的清醒者和痛苦的思考者。
無獨有偶,奧地利的維特根斯,也放棄了維也納鋼鐵巨頭父親,留給他的巨額遺產,和劍橋名教授的顯赫名望,寧願到奧地利的窮鄉僻壤,當一名小學教師,後來又在一家修道院當園丁。他把整個生命投入心愛的哲學研究,寫出了著名的《邏輯哲學論》。
對生命的感悟,因人而異。卓爾不群的李叔同和維特根斯,都是真正的哲人,他們矢志不移地追求著自己的信仰,在簡樸中領略豐富,在清苦裡感受快樂。
世上惟有這些不注重物質缺憾的人,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靈魂。這個世界不缺乏生命,但精彩的生命卻是寥若晨星。生是死的開始,死是生的源頭。
李叔同悲欣交集的一生,與其所處時代息息相關。他閱盡繁華盛宴聚散如夢,飽覽悲歡往事轉眼成空。短暫的歡樂,常常讓人來不及享受就匆匆消失,恍惚猶如過眼煙雲。
於是,他將目光轉向宗教,轉向佛祖拈花時伽葉的微笑。他明白了,原來這一笑,便是整個世界。
十九世紀的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天才的本質,在於智慧的異常剩餘。……他們能看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一面,這是因為天才的頭腦比常人客觀、純粹和明晰的緣故。所以天才不但能洞察眼前的世界,進而能發現另一面世界。」
李叔同看到了「另一面世界」,他從生看到死,從繁華看到凋謝。他痛苦於稍縱即逝的美麗,痛苦於世人在泥淖裡的掙扎。對於這些靈魂深層的痛苦,普通人是難以理解的。
人生的意義並不在於佔有什麼,而是從生命中體驗到什麼。對人生的不同態度,就會選擇不同的人生道路,選擇了不同人生道路,人生收穫也就大相逕庭。
處於渾渾噩噩之中的芸芸眾生,大多沒有真正體驗世界,做著各自以為該做的事。然而弘一法師獨具慧根,在短暫的生命裡,領悟了人生的真諦。他圓寂後留下 1,800 粒色澤斑斕的舍利子,閃爍著永恆的生命之光。
我揣測弘一法師的 「悲欣交集」,除了慶幸自身的解脫,和悲憫蒼生的苦難之外,應該有其更深層的涵義。只是人海茫茫之中,又有誰能對大師的遺偈,發出「伽葉式」的微笑呢?
本文插圖為牧溪《水墨寫生圖》
來源:美在高處
註:圖文來自網絡,僅為交流分享,侵刪。
美術史知識大全藝術內容推廣計劃 :
如果你是藝術家?
歡迎通過圖文讓美術史君的粉絲們認識你!
如果你是藝術愛好者?
歡迎分享你的藝術趣聞與觀點、見解!
如果你是藝術機構?
歡迎分享你們的展訊和推薦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