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先王之道是什麼意思(先王之道的先王是指誰)
2023-05-07 22:36:12 4
1.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01】這一章承接上一章繼續談傳承的問題。
【02】有子
有子在這一篇裡是第二次出場了。有子,名若,字子有,或雲字子若,魯國人。是孔子的重要弟子,小孔子43歲。據《孟子》、《史記》等記載,孔子去世後,弟子們思慕孔子,因有若似孔子,而群起推舉其為師,並以師禮事之。但是不久,弟子們先後提出兩個問題,有若皆不能回答,遂被趕下位來。有子強識好古,明習禮樂,倡和睦,重禮教。孔門弟子中,只有有若和曾參二人在《論語》中被稱子,所以有人推測《論語》是曾子、有子二人的弟子所編篡。所以有子應該是以從事教育為主,而非從事政事。
【04】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所不行,不行者謂難於調和。難於調和,當以禮節之。不能為和而和,失於公義。分配不均,社會之大弊也;平均主義,亦大弊也。此二者皆失於和,是故,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以禮節之,階級之間雖有差距而不大過,不失公平之大則,亦不違於和,不失於仁也。貧富不均,兩極分化,歷代有之。貧而不失其家,貧而不失其命,其心尚可安也。失命失家,則鋌而走險,幾則無大害,多則為禍矣。是以為政者,不應奪民生路。欲政通者,必欲人和也。
依法治國,法無周備,有法律覆蓋不到地方,是有所不行。無法可依時,應以和為目的調和出現的新問題新矛盾,所以是知和而和。新問題新矛盾出現多了,法律就得補充調整,讓以後出現的類似情況有遵循的依據。所以說,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05】先王之道,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到了父親這一輩,就成了父之道,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也就奠定了傳承的基礎。所以,禮的傳承是隨著社會發展變化而變化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禮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誠敬認為,不管禮怎麼變化,其核心目的是不變的,這個核心目的就是和,和就是仁的體現。仁的傳承與發揚,是依靠禮來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