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的奧地利狀況如何(奧地利維也納體系的崩潰)
2023-05-08 06:22:06 1
說起19世紀的歐洲格局,咱們總會想起這麼幾個關鍵詞: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七次反法同盟、維也納會議和維也納體系(梅特涅體系)
關於維也納體系,咱們在上期內容已經簡單講過它的歷史背景。總而言之近現代歐洲大致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歐洲三十年戰爭之後,17世紀的歐洲「秩序」)1814-1815年維也納體系(歐洲拿破崙戰爭之後,19世紀的歐洲「秩序」)1919-1922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20世紀初的歐洲「秩序」)1945年雅爾達體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20世紀後半期世界「秩序」)......而這些個體系,都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構成了歐洲的統治「秩序」,儘管它們影響有大小,時間分長短,但都對近現代歐洲政治格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咱們今天的內容主要是歐洲的維也納體系,再準確一些,就是19世紀前半期統治歐洲維也納體系的崩潰!
本期咱們聚焦19世紀中葉維也納體系的崩潰,聊一聊1848年的歐洲革命,講一講這些事件對於奧地利國家所產生的影響
維也納體系咱們上期講了維也納體系的背景、建立、矛盾和評價,而這種建立在大國政治平衡之上的體系,最終亡於歐洲小國的革命,更準確概括叫1848年歐洲革命!
維也納體系
所謂的維也納體系主要是在19世紀初拿破崙帝國崩潰後,以英、俄、奧、普為首的戰勝國通過維也納會議,最終在歐洲大陸上建立的新均勢體系。
這種體系主要有三個特點和原則:1.補償原則;2.勢力均衡原則;3.圍堵法國原則
維也納體系的五大強國
而維持歐洲大國政治平衡的關鍵則是犧牲了小國的利益,以小國利益來補償歐洲大國(主要是英、俄、奧、普、法),最終達到均衡
所以在19世紀法國大革命之後,這種帝國主義列強的體系終究無法抵擋住革命的浪潮,無論是民族國家的解放鬥爭,還是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都宣告著維也納體系的瓦解
當時參與維也納體系的幾個主要大國還組成了所謂的四國同盟,目的就是為了鎮壓歐洲革命乃至世界革命,並通過維也納體系來恢復歐洲的封建統治,還將拿破崙統治下已經解放的民族重新置於戰勝國的民族壓迫之下...
維也納體系下的歐洲
毫無疑問維也納體系是一種歷史的逆流、歷史的反動!而衝垮這股枷鎖和制約的正是歐洲人民的革命,這種革命並非發生在一時、一國,多個國家的多場革命最終構成了1848年歐洲革命的大潮,將封建秩序(維也納體系)衝了個稀巴爛...
1848歐洲革命1848年歐洲範圍內的革命,也通常被稱為是民族之春(Spring of Nations)或人民之春(Springtime of the Peoples)
1848歐洲革命
根據名稱咱就知道這不僅是一場衝擊封建秩序的革命,更是一次次歐洲民族(國家)的大革命,可以說今天歐洲的諸多民族國家都跟1848年歐洲革命有緊密關係
而1848年發生在歐洲各國的一系列武裝革命,從階級鬥爭的角度來看,它又是一場平民與貴族間的抗爭,更為準確一些是歐洲平民與自由主義學者對抗君權獨裁的武裝革命。
所以1848年歐洲革命不僅帶有反封建、民族性、國家性,更是帶有了階級性的意味,這一系列革命波及範圍之廣,影響力之大,可以說是歐洲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革命運動也不為過。
而這些個革命當中,第一個爆發的則是1848年1月在義大利西西里的革命,隨後法國的二月革命更是將革命浪潮波及到全歐洲(僅俄國、西班牙及北歐少數國家未受影響)。
西西里革命
當然,革命也發生在了咱們系列的主角——奧地利國家的身上,在奧地利,這場革命主要體現在1848匈牙利、維也納、波西米亞革命
雖然1848年爆發的一系列革命中的大多都以迅速失敗而告終,但1848年革命還是造成了歐洲各國君主與貴族體制動蕩,比如說奧地利
並且1848歐洲革命還並間接導致了德意志的統一和義大利的統一運動,由此咱就知道這場革命影響之大
革命進程1848歐洲革命是當時歐洲社會經濟和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怎麼理解呢?就是當時的歐洲經過工業革命擴展、資本主義迅速發展,開始進入大工業生產階段,這是它的背景
工業革命
另一方面歐洲各國(也包括了新生的美國)工業階層經濟力量普遍得到了加強,因而對政治的訴求加大,而當時歐洲在政治上多數國家的工業階層仍處於無權的地位或初掌政權
所以在歐洲19世紀中葉,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不斷高漲的歷史條件下,新生的階級需要通過一場強硬的革命來達到他們的政治訴求。
同時歐洲當時大部分國家還處在舊的君主專制統治之下,或受到其他民族的壓迫。而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維也納體系
也就是說1814年維也納會議在歐洲所確立的反動體系(維也納體系)依舊存在,整個歐洲社會各方面的矛盾越來越尖銳,革命最終無法避免得爆發了...
革命最開始源於1848年1月的義大利,但隨後法國的二月革命才成為了1848年歐洲的革命浪潮的重要部分。
法國二月革命
當時法國在拿破崙帝國(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後,面對的是復闢波旁王朝的反動統治,1830年七月革命結束了波旁王朝,進入法國七月王朝(奧爾良王朝)的統治
而七月王朝咱們知道,它其實是一個金融資本家巨頭們的政權,莫說一般老百姓和小資產階級,就是一般的大資產階級也對其金融寡頭政治不滿(詳情參見野火燒不盡的波旁王室,死灰復燃的波旁王朝——法國簡史)
而法國人民面對奧爾良王朝的失政,最終成功推翻了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建立了共和國,即法蘭西第二共和國,這就是著名的1848法國二月革命
路易·菲利普
而法國的二月革命又鼓勵了歐洲其他地區的革命運動,比如奧地利帝國內匈牙利跟波西米亞的革命運動
當然對於法國來說,二月革命既成功又失敗,因為它雖然推翻七月王朝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但1848年12月,拿破崙·波拿巴的侄子-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當選為共和國總統,僅僅四年後,路易·拿破崙·波拿巴又復闢帝制,史稱法蘭西第二帝國
路易·拿破崙·波拿巴
當然對於1848年歐洲革命來說,法國的二月革命才剛是開胃菜。隨後法國的革命浪潮向德意志地區「擴散」
1848年2月29日,德意志地區的慕尼黑髮生起義,大學生、工人和市民聯合起來佔據軍械庫,要求當時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一世及他的寵妾「羅拉內閣」下臺
路德維希一世
而巴伐利亞由此被逼成立一個由中產階級代表組成的新內閣。從此開始,內閣的風潮席捲了整個南德意志地區,史稱「三月內閣」。
1848年3月18日,德意志另一城市柏林也爆發了革命,主要參與者是中產階級與工農階級,目的就是要求實行出版自由、召開聯合會議、組織人民自衛團等民主建議
隨後國王與群眾討價還價最終變成了革命,當然這次群眾勝利了,而柏林的自由派內閣也隨之組成。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召開立憲會議,並宣稱希望成立一個聯邦制的德意志帝國
腓特烈·威廉四世
普魯士的行動瞬間引起一些德意志邦國的仿效。3月底就召開了法蘭克福國民議會。會議上預備了一份聯邦憲法,會上形成了兩套影響德意志歷史走向的方案:
一方面有人支持成立由奧地利帝國統治的大德意志,也就是以奧地利帝國為主統一德意志地區;另一方面有人支持由普魯士統治的小德意志,由普魯士為主導統一德意志地區,不包括任何奧地利領土。
大、小德意志的方案
最終與會代表們採取了「小德意志」的方案統一了德意志,而這就意味著今天的德意志國家初步形成。時至今日,奧地利仍然未能混進德意志的圈子內,就是因為當初的「小德意志」方案
而德意志也在1848歐洲革命背景之下大大加快了統一步伐,最不爽的莫過於奧地利,因為奧地利最大的一大原因就是靠德意志諸邦的不團結。如今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奧地利自然處於劣勢
但是奧地利此時大概也來不及去「投反對票」,因為這時的奧地利帝國內部也因1848歐洲革命的影響發生了「內亂」......
奧地利革命1848年3月13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爆發了推翻梅特涅政府的示威遊行,遊行隊伍當中高呼「自由、憲法」、「打倒梅特涅」等口號,目標直指奧地利的封建主義跟維也納體系
而這次維也納革命也吸引了所有的社會階層,上者如宮廷人士、崇尚自由主義的貴族、中產階級和專業人士等;下者就是廣大人民群眾
這些人聯合起來要求奧地利進行民主改革,而方式就是大批群眾示威。當然在激烈時,人們群眾築起街壘與政府軍展開激戰
示威群眾限令奧皇立即解除首相梅特涅的職務,最終在維也納群眾的壓力之下,奧地利皇帝被迫讓步,而首相梅特涅辭職並逃至英國,如此一來梅特涅體系(維也納體系)遭到了重大打擊
梅特涅
並且群眾對此還不滿足,在更多的壓力下,奧地利皇帝還承諾進行改革,並在3月17日改組內閣,4月25日頒布帝國憲法
但新內閣組建之後仍然推行反對自由主義的政策,本來趨於解決的維也納革命再次爆發:5月15日維也納人民再次起義,又逼得奧皇及其皇室在5月17日由維也納逃至茵斯布魯克......
奧地利皇帝斐迪南一世
當然整個1848年,人民群眾跟封建王室來來回回進行了三次大的鬥爭,也就是三次起義。最終起義還是被鎮壓,但這次革命卻加速了奧地利農奴制的崩潰,也推動了帝國境內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在維也納起義,或者說叫1848歐洲革命的影響下,奧地利帝國境內的波西米亞(今天的捷克)和匈牙利也發動了民族獨立戰爭來反對奧地利統治,共同匯入了1848歐洲革命的大流
1848年3月,「青年捷克黨」在布拉格舉行會議。這些人要求當局實行責任內閣,既要承認捷克語和德語之間的平等地位,還反對奧地利皇帝以詔書形式頒布的憲法
當然在當時,他們還反對奧地利元帥溫迪施格雷茨的軍事挑釁行動。在維也納起義的當口,奧地利皇被迫同意了這些要求。
奧地利元帥溫迪施格雷茨
但布拉格市民還是在6月12日早晨舉行了革命,當時的革命隊伍不僅戰勝了奧地利軍隊,還逮捕了地方議會議長。
但革命隊伍內部並不團結,被逮捕的議長後來被溫和的中產階級所釋放。而地方議長逃出後就聯合奧地利元帥溫迪施格雷茨一起進行反攻,最終6月17日波西米亞革命失敗。
除了維也納跟波西米亞之外,一直處於奧地利帝國統治之下的匈牙利也在歐洲革命、民族獨立、自由主義的影響下開展了他們的革命運動
1848年3月,匈牙利人拉約什·科蘇特、裴多菲·山陀爾等人聯合發起了一場反抗奧地利專制統治的運動
拉約什·科蘇特
這些各民族既認同匈牙利民族主義,又否定了傳統的馬扎爾貴族特權,因此匈牙利的這場革命既是反封建專制,求民族獨立,同時也帶有民主共和的色彩。
當時匈牙利革命者要求廢除封建的法庭和隨意強迫農民作工的做法。而他們的建國方案則是建立一個商人、貿易者、專業人士、中產階級皆有選舉權的民選國會。
當時這種理念吸引了很多匈牙利人,群眾在拉約什·科蘇特的領導下進行革命,要求奧地利帝國確立以英國模式為本的憲法和國會,並要求由選舉產生匈牙利政府,還草擬了匈牙利法典。
3月15日在裴多菲的領導下,佩斯的革命者通過了實行改革的政治綱領,即著名的《十二條》。後來革命群眾更是控制了整個首都,成立了公安委員會。
裴多菲·山陀爾
一時間,奧地利境內的維也納、波西米亞跟匈牙利的革命此起彼伏、交相呼應,當時奧地利皇帝被迫同意了成立匈牙利的責任內閣
1848年3月17日,奧皇授權貴族溫和派的代表包賈尼·拉約什組閣,而匈牙利地方議會通過自由主義法案以回擊,雙方僵持不下。
包賈尼·拉約什
終於在奧地利皇帝搞定了維也納十月起義後,這一年的12月,奧皇調集軍隊向匈牙利發起進攻。1849年1月5日佩斯陷落。
後來匈牙利組建的軍隊在民族主義、愛國主義、自由主義等的加持下,反敗為勝,戰勝了不可一世的奧地利帝國軍隊
匈牙利獨立
4月14日匈牙利議會通過了《獨立宣言》,正式在法理上廢除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莊嚴宣告匈牙利獨立,從此匈牙利國家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但匈牙利的獨立並非最終的結局,為了鎮壓匈牙利革命,俄羅斯帝國也來插手:5月27日俄羅斯方面出動14萬大軍入侵匈牙利。
1849年7月7日-11日雙方進行科馬羅姆會戰,匈牙利軍隊慘敗。而科馬羅姆要塞的陷落標誌著匈牙利革命的最終失敗。而匈牙利革命的失敗則標誌著歐洲1848年革命告終......
評價雖說1848年革命浩浩蕩蕩,但大多數革命要不是失敗,要不革命勝利果實被篡奪。總之1848年的幾場革命結果都不是太好
另一方面,儘管這些革命紛紛落敗,但它卻極大影響了歐洲歷史發展軌跡,像義大利、德意志的統一自不必說,法國的王朝更替咱也不提,單講奧地利:
奧地利在1848年革命之前,一直處於1814年後的維也納體系之下,而奧地利帝國也在此時期盛極一時。
奧地利帝國
而1848年歐洲革命最終粉碎了維也納體系,使得奧地利帝國內部危機重重、外部隱患做大,幾乎陷於被毀滅的邊緣
儘管最終奧地利境內的1848維也納起義、波西米亞起義、匈牙利起義最終被平定(匈牙利起義是俄國撲滅的),但奧地利封建秩序再也不像48年以前一樣穩固
伴隨著維也納體系的崩潰,奧地利在內憂外患之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最終將奧地利帝國變成了奧匈帝國,進入了奧地利歷史新時期......
那麼鎮壓了1848革命後的奧地利又如何發展呢?奧地利怎樣變為奧匈帝國的呢?19世紀後半程的奧地利國家又經歷了怎樣一番興衰?
歡迎持續關注本系列,敬請期待下期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