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裡關注馬斯克發表的言論(馬斯克會是推特實現)
2023-05-07 15:04:18 1
澎湃新聞記者 王露
「言論自由對民主制度的運行至關重要。你認為推特嚴格遵守這一原則嗎?」
今年3月25日,特斯拉公司執行長埃隆·馬斯克在自己的推特帳號上,發起了關於上述議題的投票。200萬參與者中,有七成認為推特沒有遵循「言論自由」的原則。
隨後,馬斯克於兩天後追發了一條推文,詢問網友「需要新的社交平臺嗎?」。他的支持者們在留言中紛紛應和,希望他買下推特或者創辦新的平臺。
馬斯克在推特上發起投票
就在這條推文發布後的短短一個月間,這家成立16年、日活用戶超2億的科技公司大概率將成為馬斯克的「囊中之物」。推特4月25日宣布已與馬斯克達成收購協議,同意馬斯克以每股54.20美元的價格,總計約440億美元的現金全資收購推特。在交易得到股東和監管機構批准後,推特將成為一家私人控股公司。
長期以來,馬斯克一直抨擊推特缺乏言論自由。他向推特董事會說明收購案時表示,推特是「全球言論自由的平臺」,但是其現有形式無法履行這個「社會責任」,因而「需要轉變成一個私人公司。」
「埃隆是我相信的唯一解決方案。我相信他擴展意識之光的使命。」收購一事敲定後,推特創始人傑克·多西對馬斯克寄予厚望,連發6條推文表達對馬斯克的讚美與期待。
在外界看來,這筆交易實際上是「讓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掌管了最有影響力的社交網絡之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延續了美國億萬富翁收購有影響力媒體平臺的傳統。此前,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於2013年收購了《華盛頓郵報》。
而對於標榜「絕對的言論自由主義者」的馬斯克來說,拿出440億美元收購推特並不是難事。真正的挑戰卻是,他是否真的能夠履行承諾——讓推特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好」,使其成為言論自由的「避風港」?
推特「言論自由」之困
談及想要在推特上實現怎樣的「言論自由」,馬斯克近期曾給出過兩種理想化的情景設定。
「你不喜歡的人可以表達你不喜歡的東西嗎?」馬斯克在本月中上旬舉行TED演講活動時說道,「如果可以,那麼我們就擁有言論自由。」
另一種情景則是,推特宣布接受收購交易後,馬斯克4月26日發推文稱,「我希望那些對我最嚴苛的批評也可以留在推特上,因為這才是言論自由的意義。」
眼下,馬斯克推崇的絕對化、不受審核限制的言論自由,讓不少社交平臺管理者深感擔憂——推特是否會重走此前的老路?
10年前,時任推特執行長的迪克·科斯特羅等高管曾宣稱,推特是「言論自由黨的自由言論之翼」(free-speech wing of the free-speech party),這意味著推特將允許用戶發布的任何內容,並讓他們的聲音被全世界聽到。
然而,自那之後,推特卻陷入困境:虛假信息傳播、種族暴力等問題層出不窮。《紐約時報》評論稱,與社交媒體臉書、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等網際網路公司一樣,推特被迫從「言論自由強硬派」轉變為「言論自由管理員」。如今,推特上長篇累牘的規則與條例為「言論自由」這一崇高理想戴上枷鎖。
社交媒體公司的高管們已然意識到,想在複雜世界裡捍衛言論自由,知易行難。個人自由表達的權利可能會讓其他人沉默,甚至製造混亂;個人或者政府對言論「自由」的定義可能會讓他人無法接受。
而在他們看來,缺乏社交媒體內容管理經驗的馬斯克可能遠遠低估了眼前的挑戰。Third Bridge高臨諮詢分析師凱斯勒告訴美聯社,「在馬斯克收購推特之前,沒有出現其他公開競購者,這表明外界或認為推特很難再改進,這一平臺與十年前別無二致。」
事實上,在用戶增長方面,推特已盡顯疲態。近年來,該平臺也一直處於動蕩之中,甚至已成為不同利益集團攻擊的目標。
倫敦大學學院副教授傑弗裡·霍華德向英國廣播公司(BBC)分析稱,推特或被不法分子用於「惡意目的」「煽動仇恨和暴力」,成為攻擊他人的「武器」。
「馬斯克的想法還比較天真,忽視了內容審核所涉及的實際挑戰。他日後會明白,不能簡單地對內容管理採取放任自流的方式。」霍華德說道。
馬斯克「言論自由」之行
自2009年6月開通帳號至今,馬斯克總共發布了17576條推文,少則一天發2至3條推文,多則7至8條,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推特重度用戶。
數據分析工具TweetStats顯示,馬斯克一天24小時基本上都會在推特上「衝浪」。其中,凌晨3至6點、中午11至12點和晚上6至9點是他發推文的高頻時間。值得一提的是,他還熱衷於回復網友評論,如此之高的活躍度也讓他成為推特上的「網紅」。
「愛玩」「好鬥」「幼稚」,美聯社用這三個關鍵詞來形容馬斯克在推特上塑造起的公共形象。而他此前「口無遮攔」的推文,或為推特未來將如何踐行「言論自由」提供線索。
作為特斯拉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CEO,馬斯克經用推特發布商業公告,宣傳他的公司,酷似一個營銷號。受「網紅」效應影響,很多時候他一條簡短的推文,便可掀起股價震蕩。
除了科技與商業內容外,他也發過關於女性胸部的笑話,還曾把加拿大總理比作希特勒。馬斯克還經常參與全球性事件討論,他在2020年3月發推文說,「新冠大流行是愚蠢的。」
更加引人關注的是,馬斯克時常在推特回擊他人的批評。據美聯社報導,他稱在泰國洞穴中營救被困男孩的潛水員是「戀童癖」。這名潛水員此前曾批評過馬斯克用潛水艇營救孩子的提議。
幾年前,軟體工程師斯佳麗批評馬斯克對上述洞穴營救事件處理不當,馬斯克隨後對她進行「反擊」。很快,斯佳麗就遭到數十名馬斯克粉絲的「騷擾」,並收到了諸多充滿仇恨言論的信息,這使她不得不關閉帳戶。
「馬斯克是個聰明人,當他回應批評者時,他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對我來說,這不是在捍衛言論自由,而是在將言論自由『武器化』,我認為這就是他收購這個平臺所想要做的事情。」斯佳麗憤慨道。
19歲的傑克·斯威尼創建了自動追蹤馬斯克飛機動向的推特帳戶,引起了馬斯克的關注。馬斯克想用5000美元,讓斯威尼停用該帳號。遭到拒絕後,馬斯克在推特上屏蔽了他。
斯威尼坦言,他擔心馬斯克收購推特後,他會被「驅逐」出該平臺。不過,斯威尼也表示,他喜歡馬斯克「專制」的言論自由主義,「馬斯克會讓推特更開放,我認為這是一件好事。」
政治、利益還是野心驅動?
儘管馬斯克在對外宣傳中將實現「言論自由」塑造成他收購推特的主要驅動力,但不少分析認為,政治、商業利益和野心或是他這一舉動背後的深層次原因。
顯而易見的是,馬斯克收購推特這一消息已在美國政壇掀起了左、右翼人士新一輪的爭論。
此前受到社交媒體內容審核限制的保守派活動人士和議員對馬斯克大加讚賞。共和黨參議員喬希·霍利感慨,這是「美國言論自由的偉大一天」。福克斯新聞主持人塔克·卡爾森更是在晚間節目中以一段10分鐘的獨白來讚揚馬斯克的行動,稱這筆交易是「自川普2016年當選以來最大的政治進展。」
基於此,彭博社評論稱,馬斯克收購推特或是受政治因素驅動,此舉強化了與美國極右翼勢力的聯盟。2021年1月國會大廈騷亂事件後,前總統川普的推特帳號遭永久封禁。在這之後,保守派活動人士「自立門戶」,為右翼用戶創建了Parler、Gettr等社交平臺,川普也於今年推出了 Truth Social,以鞏固民眾基礎。
與之相對的是,民主黨議員與進步派人士卻對馬斯克收購推特的前景深感擔憂。一些民主黨察覺到權力集中在億萬富翁手中的危險,呼籲對億萬富翁加重稅負。
「這項協議對我們的民主是危險的。」民主黨參議員伊莉莎白·沃倫指出,「馬斯克這樣的億萬富翁與其他人不同,他們按照一套不同的規則行事,為自己的利益積累權力。我們需要徵收財富稅,並制定強有力的規則,讓大型科技公司負起責任。」
針對外界關於收購推特政治動機的討論,馬斯克4月27日發推文回應稱,要想獲得公眾信任,就必須保持政治中立,這就意味著對左翼和右翼人士一視同仁。
另一方面,彭博社也提醒稱,不論是把馬斯克視為保守派還是自由派,都不要低估商業利益對其意識形態的影響。分析指出,在共和黨前總統小布希、川普以及民主黨前總統歐巴馬時期,馬斯克在追求商業利益的同時,也會將響應執政黨所推崇的政治綱領考慮在內,這也使其商業發展如虎添翼。
超越政治與商業利益之外,馬斯克長期以來的人生哲學或也是引領其行為驅動力。《大西洋月刊》解釋道,馬斯克收購推特的舉動是他典型的行事方式:首先確定某一個行業,然後發現其他人做得不夠好,並且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好,於是開始投入資金,進軍這一領域。這就是為什麼20年前馬斯克會用早期在網際網路初創企業中賺到的數百萬美元,成立SpaceX,並開始投資特斯拉。
參照他此前的經歷,馬斯克此番選中社交媒體領域的初衷,在於他想要改變網際網路上「言論自由」的現狀,他希望藉此機會展示出「只有我能解決這個問題」的魄力。
馬斯克在一次TED採訪中首次公開解釋了自己為何會想要收購推特,「我強烈且直觀的感受是,擁有一個最受信任、廣泛包容的公共平臺,對文明發展的未來極其重要。」
責任編輯:張無為
校對:張亮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