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之用和為貴告訴我們什麼道理(禮之用和為貴的倡導者)
2023-05-07 22:27:28 1
有若(前518—?),春秋末年魯國人,字子有,後被尊稱為有子。
有若是孔子晚年的學生,小孔子33歲。他勤奮好學,能較全面深刻地理解孔子的學說,尤其重視「孝」道,提出「禮之用,和為貴」,「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等主張。因他品學兼優,且「狀似孔子」,所以在孔子死後,曾一度受到孔門弟子特別推崇,把他當作自己的老師一樣對待,禮遇有加。
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卞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平陰侯」;
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有子」;
清乾隆三年(1738年)升為「十哲」之次,形成「十二哲」;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塑像大成殿內。
1909年,有若墓
有若墓原來有個高兩米的封土堆,用磚砌成了八角形,墓前有座石碑,上書「先賢有子之墓」,為清乾隆時期孔子七十二代衍聖公孔憲培所立(見上圖)。有若墓在「文革」期間遭到破壞,被夷為平地,墓碑也不知去向。1986年,有若墓被曲阜市人民政府列為「曲阜市文物保護單位」,並在墓地原址立有文物保護碑,算是為有若墓保留了一點當年的印跡。
有若墓保護碑環境之變遷(一)
有若墓保護碑環境之變遷(二)
今天,「禮之用,和為貴」這句《論語》經典,已經飄洋過海,在全世界得到傳誦。我們正在利用這些經典,倡導人們學禮尊禮,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然而,現實卻是:這種經典的倡導者,身後唯一僅存的墓地保護碑,如今卻落得在馬圈內與牲畜為伴。我想不通的是,為什麼我們用著先哲的話語教育著世人,卻對先哲的墓地保護碑而「大不敬呢」?寫到這裡,我是真的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好了。
【有若墓保護碑現狀一】保護碑正面,碑的底座下半部已經不見,只有鐵網相圍,馬匹相伴。
【有若墓保護碑現狀二】保護碑背面。保護範圍:墓中心點向外6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外50米。
附一:
有子的主要思想主張
①貴和有節: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②孝悌為本:有若認為,一個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人,卻喜歡觸犯上級,是很少見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的人,更是從來沒有的。君子總是善於抓住這個根本,根本建立了便會產生仁道。他指出,孝敬父母、敬愛兄長,便是仁道的根本。
③藏富於民:有若還認為,應當藏富於民。他說:「百姓足,君孰與不足?」這是他回答哀公的話。意思是說,百姓富裕了,國君您還會不富裕嗎?百姓貧窮了,您哪來的富裕呢?這一點,也體現了早期儒家對民生的關切與思考。
④提倡信義:有若指出,做人要「信近於義」,意思是說與人約定要近乎義,才能兌現承諾。在處世過程中對人的恭敬必須合乎禮節,才能真正贏得他人的尊重。而一味過度的謙讓,則會淪為虛偽、獻媚,遭致恥辱。
附二:
有(Yǒu)姓是百家姓之一。有(宥)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81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據統計"有"這個姓氏全國只有3000多人。明太祖的洪武初年,有氏家族曾經出了一位十分出色的子弟叫有日興,由於有功於朝廷,所以,皇帝特別送給他一個寶蓋頭,賜姓為"宥"。當時的有氏家族,也就跟著紛紛姓了宥。
歷代的皇帝祭奉孔子的時候,同時祭奉有子。有子這麼出名,但是怎麼有子的後代沒聽說哪裡有呢?全國沒聽說哪兒有姓有的呢?於是皇帝就下了聖旨在全國各地找姓有的,從明朝的永樂一直到清朝的康熙、雍正年間,都在查找姓有的,最後到了嘉慶二年才找到姓有的,找到之後皇帝就通知當地的官府,給「有」姓家族免去一切雜役差徭,而且給予豐富的奉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