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蝗災為什麼不吃蝗蟲(蝗蟲蝗災與人類)
2023-04-30 16:48:41 5
序言
二月初,來自印度與巴基斯坦的「4000億」蝗蟲在網絡上肆虐,網友們紛紛出謀劃策,貢獻烹飪方法,甚至有傳言浙江省要出動「10萬鴨子大軍」幫助巴基斯坦消滅蝗蟲。儘管「4000億」與「10萬隻」都屬於假新聞,不過蝗災作為世界性的災變,在人類歷史中,給我們留下了一筆筆苦難的記憶。
今天我們來解剖一下小小的蝗蟲與人類的愛恨情仇。
01 蝗蟲(Locust)的歷史
蝗蟲,俗稱「螞蚱」,屬於蝗科,直翅目昆蟲。全世界範圍內有超過10000個不同的種類,在全球廣泛分布,對環境氣候的適應性也非常強,可以在熱帶、溫帶的草地與沙漠地區快樂地繁衍。
(位於Santana formation中的蝗蟲化石—早白堊世)
對於蝗蟲最早的起源,現在學術界的爭議依舊很大。不過很多學者認為,侏羅紀時期,恐龍成為霸主時,蝗蟲的蹤跡也已經在地球上隨處可見啦。
蝗蟲的後腿普遍很發達,用後腿可以跳到身體數十倍長的距離。後翅為半透明。一些種類的蝗蟲翅膀退化變小,一些種類如菱蝗已喪失飛行能力。
(翅膀已經退化消失的菱蝗)
蝗蟲體色有綠色和褐色,與種類無關,是生活環境的保護色。蝗蟲屬於為不完全變態昆蟲,在發育過程中經歷卵-稚(若)蟲-成蟲三個階段,而且稚蟲與成蟲相似,只有翅膀有無的分別,生活在同樣的環境中。
(蝗蟲從幼蟲-成蟲 引用自-這是小明的部落格)
蝗蟲口大、下巴發達,一般以植物葉片為食。而一些蝗蟲種類是雜食性,也吃昆蟲屍體,變態的甚至連同類的屍體都吃。
(擬稻蝗之若蟲--幼蟲成群吃食檳榔心芋頭葉片)
02 蝗蟲-蝗災與人類
大概從人類學會記錄以來,蝗蟲就一直存在於我們的歷史中,現存較早的記錄來源於古埃及。大約公元前1422年至1411年,古埃及一個墓室的狩獵壁畫中,就出現了關於蝗蟲的細節繪畫。宗教典籍聖經中的《出埃及記》也曾記載了公元前1446年埃及地區的大瘟疫,《古蘭經》中也有蝗災的記錄。而在古代中國,西周時期(公元前9世紀)就有專門處理蝗災的官員。
(帶有漫畫風的古埃及蝗蟲壁畫)
03 蝗災抗爭歷史
在過去的兩千年中,蝗災一直持續不斷的襲擾著人類,非洲、中東地區和歐洲都有乾旱與蝗災爆發的記錄。而在中國,近2000年裡,有確切文字記錄的蝗災達173次。宋朝以後,更對蝗災有了較科學化的認知,並總結一些滅蝗的方法,如:鳴金驅趕法、捕擊法、火燒法、溝坎深埋法、掘種法、以及趁清晨蝗翅露溼難飛用器具抄掠法等。
火燒法直到20世紀初依舊被當做有效的滅蝗方法
(1915年巴基斯坦準備火燒蝗蟲)
明末時期,中國著名的科學家徐光啟撰寫《除蝗疏》,共計24章,3萬多字。
(徐光啟畫像)
疏中統計中國蝗災史,總結治蝗方法,根據歷史上從春秋至元朝記載的一百一十一次蝗災分析,得到蝗災「最盛於夏秋之間,與百穀長養成熟之時正相值,故為害最廣」的結論。
而19世紀,在美國西部與加拿大西部部分地區肆虐過的落基山蝗蟲(Rocky Mountainlocust),則被載入了吉尼斯紀錄。據記載,1875年蝗災最嚴重時,蝗蟲大軍的規模達510000平方公裡,比加利福尼亞州的面積還要大,蝗蟲有多達12.5萬億隻,蝗群飛過時,堪稱遮天蔽日。
(落基山雌性蝗蟲產卵素描)
然而,落基山蝗蟲的銷聲匿跡也來得很突然,最後一個活體蝗蟲於1902年在加拿大觀察到。為什麼聲勢浩大的落基山蝗蟲會突然滅絕?專家研究後認為,當時美國西部發現金礦引發的淘金熱潮可能無意中導致了蝗蟲的滅絕。
(加拿大克朗代克地區的淘金熱潮)
大量人口湧入美國西部與加拿大地區,不但有大量礦工,還有大量農民去開墾原本無人問津的土地,改造成農田來養活這些礦工。蝗蟲產卵的地方,土地被翻動、被壓平、被水淹,蝗蟲卵被破壞殆盡。
(加利福尼亞地區的淘金者)
04 現代滅蝗——預警與早日幹預
早日幹預,比蝗蟲蔓延成災後的後期行動,更為有效與節約成本。監測蝗蟲活動,儘早發現,在蝗蟲大量繁殖之前,用殺蟲劑滅殺是有效的防治手段。
(1942年,西班牙昆蟲學家Eugenio Morales Agacino在當時西屬撒哈拉沙漠監測蝗蟲活動)
全世界有數個組織在監測蝗災的威脅,這些機構會根據實時監測,預測在不久的將來可能遭受蝗災的地區。在澳大利亞,澳大利亞蝗災委員會(Australian Plague Locust Commission)負責監測並提前狙擊蝗災,該組織在處理疫情暴發方面非常成功。
(Australian Plague Locust Commission工作中)
在中非和南部非洲,該工作則由中非和南部非洲國際蝗蟲防治組織完成。
現代的滅蝗手段,包括無人機噴灑高效殺蟲劑,或者採用生物農藥以控制蝗蟲。2009年,專家在坦尚尼亞Iku-Katavi國家公園內投放了一種用來滅蝗的真菌,該真菌會進入蝗蟲的體腔,最終殺死蝗蟲,卻不會對其他物種造成威脅。據稱該國家公園內的大象、河馬、長頸鹿等沒有受到任何傷害。
(飛機噴灑農藥滅蝗)
(被真菌殺死的蝗蟲)
在我國,除了滅蝗機械、飛機、人工化學方法以外,專家們還特地修築禽鳥巢穴蓄養滅蝗禽鳥。比如著名的粉紅椋鳥,它們以蝗蟲為主要食物,成鳥每天能捕捉三四百隻蝗蟲,進食數量在120至170隻。
(滅蝗能手—粉紅椋鳥)
05 2020—蝗災威脅
儘管在世界範圍內,各個國家基本建立了蝗災監測預防機制,但在某些欠發達地區,蝗災的監測預警並不能有效地防止蝗蟲肆虐。2019年末,東非地區的沙漠蝗蟲侵襲了當地的莊稼與牧草,給當地的糧食供應造成了巨大損失。
之後更是進一步波及了東非以外的地區。蝗蟲越過紅海,影響到了葉門、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等地區。巴基斯坦也因蝗災在二月份宣布進入滅蝗國家緊急狀態,而後蝗蟲又進入印度,儘管據說蝗蟲在印度被暫時控制,但威脅仍然存在。
3月2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關於切實做好2020年沙漠蝗相關防控工作的緊急通知》。面對潛在的蝗災威脅,相關部門已經開始建立健全監測預警機制,儲備相關滅蝗農藥,相信我們一定能戰勝潛在的蝗災!
(圖片來源於維基百科與網絡)
參考文獻:
01.McNeill, William H. (2012). Plagues and Peoples.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p. 146. ISBN 978-0-385-12122-4.
02. Locusts in Caucasus and Central Asia. Food and AgricultureOrganization.Retrieved 2 April 2015.
03. 趙豔萍. 中國歷代蝗災與治蝗研究述評[J]. 中國史研究動態, 2005(02):2-9.
校對:張 崧
美編:桃之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