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愛一個人的最高境界知乎(但我們不能假裝一切都沒有發生)

2023-04-26 12:41:17

人們為什麼起身離開知乎,以及最後不想走的努力。

特約作者| 王漢洋

*本文來自讀者投稿

「如果我 all in 長期做空知乎,這可能就會成為一個商業行為藝術:知乎和我只有一個能活。」

說這句話的人,並不是知乎的競爭對手——事實上在今天的中文網際網路上知乎並沒有一個標準意義上的競爭對手。而是來自一名網名 Tianxi 的知乎用戶。

Tianxi 不是一名普通的知乎用戶:他在知乎有將近 40 萬的關注者、是 2017 年榮譽答主並受邀在當年的鹽 Club 上演講、攝影 / 藝術話題下的優秀答主、參與了兩本知乎電子書的出版、還和知乎一起把過去幾年裡二十萬字的回答集結成冊出了一本實體書《匿名的風景》;並且知乎上市的晚宴上,他也在場並為歡慶的人們拍攝寶麗來照片。Tianxi 是最符合大家對知乎答主印象的那種用戶:善於文字、有時間寫長文章、深厚的專業功底卻毫不吝嗇分享這些多年的經驗。知乎的 Slogan: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Tianxi 都做到了。任何一個社區都會對這樣的創作者夢寐以求。

可就是這樣的 Tianxi,現在的知乎籤名變成了:已退乎。他的頭像被自己換成了純白色的以示對知乎的抗議;幾十萬字的回答被他刪除到了只剩四句話。

不像是微博這樣絕對主流的平臺,有很多一鍵刪除插件可以用;絕大部分自動化刪除知乎的插件早已無人維護,無法使用,新的更是沒有。Tianxi 衡量了一下時間,發現與其自己重寫個插件,還是一個個手動備份刪除來的更快。於是他花了一晚上的時間,一條條備份刪除自己的回答。這種機械性的工作把他從日常的煩雜工作裡解放了出來,以至於最後甚至有點享受這個過程。

作為旁觀者,我見證了全過程。Tianxi 刪除回答那天晚上,我正好出差順路住在他家。聊著聊著天他突然決定把知乎回答全部刪除,直到第二天早上我看到他空空如也的知乎,才應該過來這一切竟然都是真的。

Tianxi 並不是個例。越來越多的人正在離開知乎,甚至聲討知乎。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這似乎只是任何一個社交網絡都在發生的事情。從知乎開放註冊以來,知乎「水化」之聲就一直不絕於耳,可這並沒有影響到知乎的發展。即使是在和今日頭條的對決中,知乎也贏得很漂亮。

所以不少人認為所謂知乎的問題,不過是老用戶不適應新時代的聳人聽聞。我們作為老用戶的抱怨,亦老生常談。但這是一種敷衍態度,試圖在簡化問題。原因很簡單:如果知乎真的沒有問題,走在正軌上,那它為什麼和 B 站甚至小紅書正在拉開差距?當年知乎希望取代百度成為用戶搜索的入口、成為一個新時代的 Linkedin、希望通過 Live 建立百萬級的專家服務網絡,這些許諾哪個實現了呢?知乎說「聚焦創作者是長期戰略」,那為什麼有些創作者走了?

知乎是很長一段時間是我最愛的網站。甚至知乎上市的時候,CEO 周源念了三篇回答,我的文字是其中之一。我是愛知乎的,但我們不能假裝一切都沒有發生。

人們起身從知乎離開。

一些人的退乎是轟轟烈烈的。更多人的退乎是悄無聲息的。他們就是突然有一天決定不用了。過一段也許我會在時間線上會看到一個問題:「XXX 是退乎了嘛?」我點進他們的個人主頁,可能最後一次點讚和回答已是幾個月甚至一年前。

有些人還在更新,卻開始「自暴自棄」:比如知乎用戶「不想上吊王承恩」,一名擁有十五萬關注者的知乎大 V——雖然他從來不願意別人如此稱呼他。他曾以對時事新聞別開生面的評價而吸引關注,但現在,他主要的活動是回答情感問題。很難想像微博又或者是 B 站的頭部用戶有一天會開始搞這種非常當代的行為藝術。但是在知乎,這並不少見。

也許對知乎目前狀況最有意思的觀察,可能來自知乎的「進站必看」:進站必看是知乎官方篩選的優秀回答。排序前十回答的答主裡,除了一位非常可惜英年早逝的答主程浩之外,剩下九人裡有一位超過一年沒回答過問題;兩位兩年沒回答過問題;還有兩位超過三年沒回答過問題。換句話說十個人裡,有一半已經不能算作知乎的活躍創作者了。「進站必看」前三個回答來自張譯、程浩和馬伯庸,張譯的微博更新一直沒斷過,馬伯庸也是寫作和出版不斷。可他們的知乎已不再更新。

知乎說這都是「壓箱底」的回答,感覺創作者也把知乎當做了「壓箱底」的回憶。

作為對比,B 站入站必刷的「歷史經典」區,排序前十名的 Up 主都還在更新。

問題不僅僅停留在此,知乎的身份認同也出了問題。國內的大型社交平臺,都會對頭部用戶有一個專屬的稱呼:比如微博的「大 V」、B 站的「大 UP 主」或者即刻這樣的小眾平臺也有自己的專屬稱呼「大即」。知乎也有,只不過並不是獨特的,而是「知乎大 V」這樣一個縫合稱號。知乎官方試圖努力讓用戶稱其為「答主」或者「新知答主」,但收效甚微。知乎頭部用戶被對外介紹的時候永遠是「知乎大 V」。這有點像「網紅」。為什麼是網紅?因為只在網上紅;為什麼是「知乎大 V」?因為只在知乎上是「大 V」。

我的一個觀察是如果一個「知乎大 V」但凡在其他平臺也有影響力,那一般在被介紹的時候不會被稱作「知乎大 V」。一個人如果同時是微博「大 V」和一本書的作者,那可能還要思考下介紹要不要把這兩點都提了。如果是「知乎大 V」和「大 V」;「知乎大 V」和「作者」之間取捨,很有可能在知乎的身份就不會被提到。

另一觀察來自工業設計師,同時也是「知乎大 V」的蘇志斌。他長期以來一直在知乎大量寫作關於設計的內容,積累了十一萬的粉絲。兩年前,他開始製作視頻發到 B 站上。他驚訝的發現即使他的 B 站關注者數量只有知乎的幾分之一,他的觀眾也稱他為 Up 主而不是答主;甚至在知乎站內,他的讀者也都開始稱他為 Up 主。他很好奇為什麼只是發了幾個月視頻,所有人就都認為他是 Up 主,而積累多年的答主身份,在知乎內都是被無視的?

在發現答主身份被無視之後,蘇志斌的另一個疑惑是:「『知乎大 V』不知什麼時候起成了一個貶義詞。連中性都不是,這讓我很困惑」。很多人在被介紹稱呼其為「知乎大 V」的時候都會表示拒絕,甚至有人會說「你才是『知乎大 V』呢,你全家都是」。

「人在美國,剛下航母」也成為了很多人嘲笑知乎常用的段子。人們普遍的想法是知乎只是我國眾多社交網絡中的一個,它並不重要。知乎和陌陌、探探、Soul 似乎也沒什麼區別。不值得被拿出來嚴肅討論。

我去年錄了一期 Video Podcast 節目,叫《為什麼我還在用知乎》。發到知乎因為時間線改版,就收到四個贊。這件事隨後收到了我一些朋友的嘲笑,他們說知乎不值得被聊了。

不,知乎異乎尋常的重要。如果沒有知乎的誕生,今天的中文網際網路肯定會不同。

人們對知乎最大的誤解,可能就是低估了知乎對中文網際網路乃至現實世界的影響力。即使是一個從來沒看過知乎的網民,今天也生活在知乎參與塑造的語境裡。

從「XXX 是怎樣一種體驗?」、「如何評價 XXX」再到「瀉藥(謝邀)」這樣的句式;到「內卷」、「做題家」這樣深入中國普通人生活的詞,都和知乎直接相關。很多人在聲討知乎的時候,都不經意間用著知乎發明的概念。

微博熱搜有過幾個閱讀量過億的話題:#如何看待大學專業都在勸退#、#想實名勸退的專業#和#最想勸退的專業#。它們的閱讀量分別是 1.3 億、1.6 億和 1.4 億。這三個話題其實都在聊一件事,那就是「勸退」:勸某些專業的學生轉專業或行業,比如勸學生物的學生儘早轉行計算機。

勸退就是一個發揚自知乎的概念。嚴格來說在其他社交網站上也能找到勸退的內容,比如貼吧還流行的年代就已經有了關於勸退生物和化學的貼子。但勸退真正的大規模流行和發酵都是從知乎開始的。

《勸退學導論》認為,直接勸退的目標,只有化學和生物大類——最多最多擴大到化(化學)環(環境)材(材料)生(生物)。作者的寫作目標是:

「為了讓低年級學生從懵懂無知的迷夢中醒來,經過理性而客觀的分析,判斷出本身究竟適不適合在原來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若是不適合則早做離開的打算;也是為了幫助高年級的學生,下定決心邁出相當重要,也尤其困難的第一步——只要邁出了第一步,後面的不少難題,終將迎刃而解。」

《勸退學導論》的作者,同時也是該概念的主要參與者是知乎用戶「到處挖坑蔣玉城」。一般大家都叫他蔣老師。蔣老師原本在國內一家一流高校學習化學,但他意識到了這個行業的問題:由於化環材生類學科更容易發影響因子比較高的 SCI 論文,所以各個學校都在爭相開設此類學科——這與社會對此類專業人才的極低需求是不匹配的。直接導致大量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只能跟風考研跟風讀博,最後形成慘烈的就業局面。

蔣老師決定不能坐以待斃,於是積極準備轉專業。最後他成為了一名人工智慧方向的博士生,去了大廠做研究員。俗稱「上岸了」。他以知乎為陣地,開始討論轉專業這件事。並且以自己的經歷為內容,分享這其中的經驗。他經常引用歐陽頎院士的一句話:「21 世紀是生物的世紀,但千萬別去生物系。」

從二零一六到一七年開始,蔣老師和其他幾名知乎用戶,比如弗蘭克揚、霍華德、徐國曦等高學歷熟知學術圈規則的人一起開始大規模的討論勸退。並且在與反對者們的辯論之中,逐漸形成了一系列模式化的討論和諸如「生化環材」、「提桶跑路」、「轉碼」等後來出圈的名詞。

但在另外兩個概念面前,「勸退」就是小巫見大巫:內卷和做題家。它們都不是誕生自知乎,但卻都因為知乎而融入了新的內涵,重新以不同的面貌進入了中文世界。

「內卷(Involution)」原本是一個社會學概念,以形容「社會文化重複勞作、發展遲緩」。而「做題家」一詞來自一名曾經的人人網友和論敵的辯論之中。這兩個詞如果有人格,絕對想不到有朝一日能在中文網際網路如此流行;它們應該也想不到彼此能產生關聯。

被知乎網友稱作「大佐」的曹豐澤也絕對不會想到這一切,更想不到這一切會和自己有關。

不過在故事開始的時候,曹豐澤還不是曹大佐。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學生,未來的「打灰人」——土木行業人員的自嘲,類似程式設計師自稱「碼農」。不過他也不普通,曾是黑龍江高考第七、清華本碩博連讀的土木工程系優秀學生。

可他到了進入另一個環境後,並不快樂。他發現他似乎進入了一個不屬於他的地方。多年後他和我回憶起當時的感受時說到:「漢洋,你知道我難受在哪嗎?如果現在有一個工作,一個輕鬆一個難。你猜有些人會選哪個?他們會選擇難的那個。而且很多人會擠破頭選這個,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比別人強。這有意思嗎?」

他發現這個環境似乎很擰巴,主流的價值觀是要做「人上人」,要比別人的排名更高。而至於談論學習的樂趣乃至理想主義,連被人嘲笑的資格都沒有。他為同齡人感到不甘,認為這些人原本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去追求不同的未來。而不是都想去當「人上人」。

於是他開始寫文字抨擊這個現象。他遇見了知乎,如魚得水。他發現不只有他在懷疑這些事情,還有很多人提出了同樣的問題。於是他知乎為主戰場,抒發自己的觀點。於是他想到了自己曾經用到過的概念「內卷」。他在 2015 年開始就已經在一些偏學術回答裡使用了這個詞。從 2017 年開始,「內卷」被他活用為來形容教育資源的錯配和孩子們千句萬馬過獨木橋:

「多做有益之事,多育有益之人。內卷是沒有盡頭的。」

在他的諸多回答之下,「內卷」這樣一個學術概念開始發生轉變。而在這個過程中,曹豐澤身邊聚集了一幫和他有一樣態度的人。他們將曹豐澤反內卷的邏輯稱之為「曹學」。曹豐澤本人主動擁抱了這個網絡謎因,並且開始進一步活用各種概念。

在他的語境下,那些學習只為了高人一等做「人上人」的學生,最強的能力就做題。所以不如稱之為「做題家」——這又是一個被他活用的詞,原本來自早年的一位人人網用戶。而曹豐澤卻認為,人應該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做題不過是學生階段被動接受的技能,不能為了做題而做題。比如他的理想就是畢業去非洲,因為「雖然水電大壩對中國來說不是啥高科技,但對於非洲很多國家來說這就是足夠舉國之力來賭國運的高科技大工程」。所以他想去非洲。他建議人人都找到屬於自己的「非洲」。

「內卷」、「做題家」和「去非洲」開始逐漸在知乎流行開來。並且隨著使用人數越來越多,變成了全網火爆的熱詞。到今天,「內卷」甚至脫離了「網紅」詞彙的屬性,內化到了每個人在線下口語的交流中。

這就是知乎影響力的高光時刻。它不光對中文網際網路有影響,對中文都有影響。

可知乎已經有一段沒創造出這樣的概念了。

知乎的老用戶,願意用「氛圍」變了來形容知乎。他們絕大多數認為正因為知乎的氛圍越來越差,導致知乎的創作者越來越少。不論是「勸退學」還是「曹學」,都來自社區大量的互動和思想碰撞才能產生。如果討論的質量變低,無法誕生出這種強勢輸出的概念。而知乎從以個人答主專業向回答為核心的內容調性,似乎變成以團隊回答、付費故事、情感炒作和視頻為導向的內容取向。

開篇提到眾多從知乎出走的核心用戶,恰恰就是一群受「氛圍」變化的影響最大的用戶。「氛圍」這件事一般會被網際網路產品歸類為玄學那類範疇。可也是「氛圍」決定了社區產品的體驗。當年今日頭條悟空問答的失敗,也有很多知乎用戶歸結於它抄的走問答形式但抄不走知乎的社區氛圍。一個社區如果成功建立起自己的氛圍,那會是它強大的護城河。

可知乎正在用土把這條護城河埋上。很難說知乎是迷失了自我,它絕對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更高的 DAU、更高的用戶粘性和 ARPU。知乎在回答裡插入付費小說、強推視頻並且將用戶首頁從關注變成推薦。這是知乎的數據需要的,卻不是用戶喜歡的。

就拿視頻來說,知乎真的需要如此強推視頻嗎?知乎的用戶真的是來這裡看視頻的嗎?如果和投資人交流,大部分都會認為這是個正確的選擇:視頻是未來的趨勢,對增加用戶時長和粘性有著莫大的幫助。一位已經離開知乎的早年員工曾對我說:「你有沒有想過錯的是我們?從管理層和投資人的角度來看,知乎的 DAU 一直在上漲,沒有因為老用戶的抱怨而降低。可能錯的是你我這樣的老用戶,不是知乎的管理者。」

我們不能把知乎看成一個整體:知乎的用戶有很多不同的人;知乎也有很多不同的部門組成,一個部門的問題未必在另一個部門存在。對於任何大型網際網路公司來說,都不能理所當然的將其視作一個整體。但有時候我甚至會懷疑知乎的一些部門到底用不用知乎、知不知道這個社區裡在發生些什麼。

比如知乎小管家,雖然總被人罵,但平心而論就答覆速度和態度來說在中文網際網路裡絕對算是上乘;可知乎會在主頁上做「大專學歷在北京能幹什麼?來知乎做小管家」這樣的廣告。知乎一些長期的運營依然會按照最原始的標準篩選高質量的內容,然後被與視頻 Tab 裡的土味視頻呈現在一起。知乎用戶選出好的問題,花幾天的時間用心寫了回答,發現排在自己前面的是知乎官方的鹽選答案——並且寫的是故事,甚至還要付費才能讀。

知乎摺疊了。

最極端的例子可能來自前文提到的曹豐澤和到處挖坑蔣玉城。他們倆作為知乎頂流中的頂流,這些年甚至沒有一個運營加過他們、任何活動都沒找過他們。而最令老用戶們傷心的,還有官方那種若隱若現「家花不如野花香」的運營手段:知乎一些商業化部門的運營和出圈手段,都願意依靠外部的名人和流量。

比如前一段知乎十周年,作為代言人的新知答主是《奇葩說》辯手傅首爾。可傅首爾過去十年從來沒有在知乎回答過問題。這讓知乎的核心用戶們怎麼想?知乎曾經的代言人劉昊然稍微好點,雖然一個人沒關注,但好歹回答過四個問題,疫情之後在知乎還有過兩次(非虛指)動態更新。

可問題也不都在知乎。

從知乎身上能折射出當今網際網路面對的另一個挑戰:公域和私域討論的混淆。知乎用戶們曾經多次討論過一個問題:答主有沒有權力刪除自己回答的評論?評論區是不是歸答主所控制?

這個討論也挺知乎特色的,因為所有網站基本都默認發布人可以刪除評論區的留言。但只有知乎把這個事情當作一回事討論了一番。絕大部分知乎答主都同意評論區應該由寫回答的答主控制。雖然討論出了一個大家本來就是都這麼做的結果,可畢竟認真就贏了。

那麼矛盾來了:如果評論區可以由答主控制,那麼就代表評論區是一種類似朋友圈一樣的私域討論;用知乎討論裡的話說「這是答主的地盤」。私域討論是私人的、非公開的、由少數人主導的。像是我們在家吃飯餐桌上的對話。

可評論區要依附於回答而存在,回答是公共問題下的回答。這是一個徹底公域的討論空間。就如同廣場一樣,所有用戶都有資格來這裡回答和討論。

「問題-回答-評論」是知乎討論的基本結構。但因為評論變成了私域討論,所以很多用戶沒辦法把自己的想法寫在評論裡。這樣用戶只能在回答裡進行討論。回答從對問題的回答變成了對其他回答的反饋。經常會出現一個問題下面三十個回答,其中真正回答問題的只有寥寥幾條,其他的回答都是針對某回答的評論。甚至會有專門的問題出現:如何評價 XXX 的某一條回答?

一些知乎答主認為這極大降低了知乎的使用體驗:時間線上充滿了黨同伐異的論戰、對一個問題反覆的爭吵和無處不在對自己回答發問的槓精。這就是公域和私域討論混淆所帶來的結果。在一個公共問題下的回答,卻希望所有人都遵守自己的設定的規則;如同在廣場上大聲疾呼後,期待的是餐桌上的對話。

一位朋友曾經對我說:有些評論刪除了,評論者還會跑到他其他回答下面評論甚至私信;到最後不如拉黑了事。他現在看到反對意見都隨手一個拉黑。非常多的知乎用戶甚至抱怨黑名單上限太低了,拉黑的數量不夠用。可知乎作為公開的網站,我們在回答公開的問題,沒有人能確保所有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來交流。評論區的可控與外界的時空成為了私域和公域矛盾衝突的體現。我們可以輕易地不讓人來家裡吃飯,無法不讓人來廣場上說話。現在,餐桌直接被擺在了廣場上。於是一些不適應的答主選擇離開。

近年來很多網際網路公司會願意用這樣一個敘事:以前的桌面網際網路,都是精英在用;現在的移動網際網路全國人都在用了,所以看學歷就能感受到用戶素質的下降。這個敘事折現出一個典型的論述:一旦平臺氛圍出現異動,大概率是用戶更多平均素質下降了。這是一種「平臺無責論」,錯的不是公司,都是用戶。

這不過是在推卸責任。我們的物理世界普遍比二十年前生活的更好了、選擇更多了、出行更方便了;可虛擬世界卻更差了、更水了、素質更低了。而這都是用戶越來越多的錯。任何對這個問題的反駁,會被快速歸結為:「太理想主義」,多少懶惰掩蓋被一個「太」字掩蓋。那我們作為從業者有什麼資格到處輸出網際網路方法論,認為網絡能讓這個世界更好呢?

這個敘事也發生在知乎,水化被歸結於用戶越來越多所帶來的必然性。但我不認為知乎作為平臺能推卸責任:一般來說知乎這種強討論和興趣的社區,都會選擇做好用戶區隔。像是 B 站,一個知識區的用戶可能完全和舞蹈區沒有交集。而在知乎,一個答主曾感嘆:自己一個天文學優秀答主,為啥首頁會天天被推送婆媳關係內容?

知乎的創始人周源曾經參與過一個叫做 Apple4us 的網站,是中國最早的蘋果愛好者網站。諸多之後名震一時的中國網際網路人都參與過這個網站,王興甚至還給 Apple4us 寫過稿子。周源在參與過程中想能不能做一個 1000 倍的 Apple4us。後來他遇見了問答社區 Quora,認為這滿足了他對「1000 倍 Apple4us」的想法。

Apple4us 的特點是一群真正喜歡蘋果和技術的人,聚在一起進行小圈子的高質量交流。創立知乎後,周源也說:「社區是由人組成的,他們有自己所信任的圈子,然後以此為中心在運轉的。某種意義上,我們所謂的一個社區是指無數個小圈子組成,它圍繞各自擅長的東西和興趣進行溝通和交流。」

知乎後來的運營思路,似乎沒有延續周源從 Apple4us 上學習到的經驗:知乎的組織形式看起來是以問題為核心的,而不是以圈子為核心。問題的推薦和擴散並不是小圈子內部的流通,而是全站的運營。天文學答主要加入哪個小圈子才能去回答婆媳關係的問題?可他的首頁就是會被推送這樣的內容。

2014 年周源的一次自述裡用了個章節小標題《尊重做社區的節奏:流量無用》,裡面說:「量增加不等於社區成長,反而導致你沒有預見的問題產生」。現在的知乎,反對曾經想成為好社區的知乎。

這和常見的用戶素質下降論調沒有關係。當平臺把所有人的注意力放在一起,把推薦、熱榜和視頻放在首頁,自然就會出現這樣的結果。知乎的答主流行一個詞「德匹下」:德性終究獲得與其相匹配的下場。

社區平臺的運營者總是不能明確的區分社區究竟是因平臺而成功,還是因用戶而成功。如果社區日活的增長並不必然隱含著一種用戶體驗上的進步,那麼在一些情況下這種增長並不是一件好事。這會讓社區的運營更加無視其中每個用戶的重要性。

我寫知乎不光是因為我愛知乎,更是因為知乎幾乎是中文網際網路公域深度討論最後的陣地。這是網際網路生態系統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公域深度討論的意思是公開的、大規模的對一些問題進行長篇大論的交流、思考甚至是爭吵。這讓我們更好的思考我們這個時代和自身的局限。

比如說內卷這個詞,已經在全社會範圍內引起了極大的討論乃至政府在文件中也會提到;一些書店也有了以內卷為主題的書。打工人在思考自己打工的意義、公司在思考自己競爭的意義、活生生的人在思考自己生活的意義,內卷內化成為了思考坐標系的一部分。由此帶來的結果是對 996 的批判、對做題的反思、對零和博弈的反感。作為社會學術語的「內卷」早就存在了,是新時代賦予了內卷不一樣的含義。讓它可以脫離原本學術的語境,在大眾的視野裡迸發出新的生命力。

可內卷這個詞不會憑空從教科書裡蹦出來,賦予它生命力的不是這個詞本身的含義,而是這個詞背後極其大量的討論(一些討論讀起來和吵架無異)。這些討論給內卷帶來了遠超其原本含義的內容深度。不管是支持還是反對,都有充足的理論進行論證。這些深度的討論將內卷這個詞送出了「圈」——事實上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最開始出圈的就是這些討論內卷的文章。

任何一個概念都會伴隨反對意見而生,而如何理論完備的說服絕大部分反方就成了出圈的基本要求。這需要深度的對話。播客《怪物尚志 MonsLog》的主播可達對此有一個貼切的比喻:「知乎就像是一個修羅場,名詞破圈之前被拷打了無數遍、打了幾十個補丁,從一個詞變成了體系化的理論。放到其他領域有極大的戰鬥力。」這是知乎的獨特價值,也只有知乎有能力批量生產這種討論。

這是知乎的意義。它是少數人們還在其中撰寫、閱讀和討論長文字的平臺。長文字寫作的意義是無法被短視頻所取代的。微信公共號有些撰寫長文字,微博也有長文章,可長文字對長文字的交流,卻是知乎真正的特色。

一個社會需要公共性的討論,這有助於幫助我們塑造共同體。桑德爾說這種共同體「不是把我們自己視為『他人』,而更多地把我們自己視為是一種公共身份的參與者,這個公共身份或是家庭,或是共同體,或是階級,或是人民,或是民族。」

當我們在知乎討論一個問題的時候,答主會不自覺地參與到對大眾話語體系的塑造之中。而通過來回的反駁與交流,我們更加明確了未來的道路。今天絕大多數網民都認為 996 是一種不合適的做法,之所以大家都這麼想,有知乎上無數答主的奮筆疾書的功勞。

共同體對未來的思考不可能靠單方面的灌輸和短平快的結論。在 BBS、電視辯論已經消失的時代裡,知乎拿到了接力棒。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知乎對於公域討論的重要性被低估了。可在這場接力中,它似乎沒有了下一棒。

當我們在談論知乎時,我們也在談論中文網際網路的未來。所有人都能夠從一個良好的社區獲益,但很少有人能通過維護一個好社區而獲益,破壞這個社區倒是更容易快速攫取收益。知乎需要更件嚴肅的面對它究竟想打造什麼樣的社區這個問題。從知乎推知識付費、到首頁時間流改版再到現在的強推視頻。它似乎並不知道自己是要成為下一個得到、今日頭條、抖音,還是真正的成為未來更好的知乎。

知乎的核心競爭力是中文網際網路公域討論的核心地帶,今天它還在乎這點嗎?如果知乎還在乎,那如何做好對社區環境的維護、做好文字與視頻的區隔?

知乎官方肯定有比我更多的數據、更多的洞察和更充分的手段來讓知乎變得更好。可我感覺他們現在需要做的事情很簡單:至少保證知乎的每個員工都有一個知乎帳戶,一天刷至少一個小時回答,然後一周寫一篇大於五百個字的回答、從平臺上新認識十個以上的好友加幾個群、積累超過一千名的關注者,最後試著發個視頻。

我曾經想要更多的關注者、更多的點讚、更多的榮譽;現在我想要一個尊重創作者、不只是嘴上說,而是真把用戶當人看的平臺。大平臺們知道所有數據的價格,卻不明白數據背後創造的價值,這是人在宇宙中給自己找的位置。

知乎崛起於百度知道並沒有滿足人們對於尋找回答的追求、B 站的起步開始於 Acfun 的失誤、快手的成功源於被長視頻網站忽略的普通人。我們可以相信中文網際網路:不是相信這些公司能做出什麼,而是相信中國無數的網民會創造出更豐富的在線世界。如果我的相信失敗了,那也不過是我的失敗,而不是中文網際網路的失敗。因為還會有人繼續相信並努力讓它變得更好。

作者介紹:知乎 3132 天用戶,全網 ID@MasterPa,他的籤名是「讀書只讀前言,說話不接後語,我有問題」。

題圖:海鷗在冰凍的河面上享受作為戰利品的死魚。©️Tianxi

,
同类文章
葬禮的夢想

葬禮的夢想

夢見葬禮,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個要素的五個要素,水火只好,主要名字在外面,職業生涯良好,一切都應該對待他人治療誠意,由於小,吉利的冬天夢想,秋天的夢是不吉利的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五次選舉的五個要素是兩名士兵的跡象。與他溝通很好。這是非常財富,它擅長運作,職業是仙人的標誌。單身男人有這個夢想,主要生活可以有人幫忙
我不怎麼想?

我不怎麼想?

我做了什麼意味著看到米飯烹飪?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線的主要土壤,但是Tu Ke水是錢的跡象,職業生涯更加真誠。他真誠地誠實。這是豐富的,這是夏瑞的巨星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你是什​​麼意思夢想的夢想?夢想,主要木材的五個要素,水的跡象,主營業務,主營業務,案子應該抓住魅力,不能疏忽,春天夢想的吉利夢想夏天的夢想不幸。詢問學者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什麼意思?你夢想著拯救人嗎?拯救人們的夢想有一個現實,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宮官方網站拯救人民夢想的詳細解釋。夢想著敵人被拯救出來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救生員]有人說,在出生88天之前,胎兒已經知道哪天的出生,如何有優質的個性,將走在什麼樣的愛情之旅,將與生活生活有什么生活。今天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什麼意思?你夢想切你的手是好的嗎?夢想切割手工切割手有一個真正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官方網站夢想的細節,以削減手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什麼意思?你夢想夢想你的親人死嗎?夢想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夢想世界夢想死亡的親屬的詳細解釋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什麼意思?你夢想搶劫嗎?夢想著搶劫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恭吉夢官方網站的詳細解釋。夢想搶劫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什麼意思?你夢想缺乏異常藥物嗎?夢想缺乏現實世界的影響和現實,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請看官方網站的夢想組織缺乏異常藥物。我覺得有些東西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