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魯孜節的由來傳說(你知道諾茹孜)
2023-05-10 05:14:24 1
(本譯文由科普中國微平臺原創首發,轉載請標明出自科普中國微信公眾號)
你知道 「諾茹孜」節嗎?
「諾茹孜」一詞來自波斯語,意為「春雨日」,是突厥語民族和中亞部分民族中普遍的傳統節日之一,在每年的3月21日左右,春分節氣期間舉行,相當於漢族的春節。諾茹孜節,是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柯爾克孜、塔塔爾、塔吉克等民族的共同節日。這天,各突厥語民族都按照自己的風俗習慣舉行慶祝活動。
諾茹孜節來臨之前,維吾爾族人民按照古老的習俗,家家戶戶都打掃房間,清掃院落也比平時更為徹底。在節日這一天,人們都穿上新的或乾淨的衣服,迎接新年的春天,希望在新年裡萬事如意、五穀豐登、豐衣足食。在這一天人們都儘量多做好事善事,多說好話,慷慨施捨,不得罪人,不做使人不愉快或傷感的事情,所以節日裡到處充滿了友愛和睦的氣氛。維吾爾族的諾茹孜節,持續為3天左右,每家每戶要吃諾茹孜飯,這種食物至少要用七種原料,用小麥、大麥、玉米、米、麵粉、肉、奶疙瘩、奶子等熬製成粥,做這種飯時不宰殺牲畜,要用往年剩餘的糧食和冬宰後貯藏了一個冬天的燻肉。飯後,在幾個場所分別舉行刁羊、鬥雞、頂羊、鬥狗、拔河、摔跤、曲根球等體育活動,舉行麥西熱甫、唱木卡姆等文化活動。
諾茹孜節,哈薩克族稱為「納吾熱孜節」,其中吃「納吾熱孜」飯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納吾熱孜」飯的製作很講就,主婦們在節日的頭一天親自用杵打去了皮的大米、小米、小麥、麵粉等糧食以及奶酪、鹽、肉等七種原料,用泉水泡在容器裡,期盼來年風調雨順。節日的這天早晨,男子們早早到泉水邊清理雜草,完畢之後人們身著鮮豔的民族服裝,成群結隊地走家串村,互相拜年。拜年時,賓主互相擁抱,祝賀新年,一起吃「納吾熱孜」飯,唱「納吾熱孜」歌。
柯爾克孜族在歡度諾茹孜節時,每家每戶要清點家畜頭數和其他財產,慶祝上一年的豐收,為下一年的生產做準備。在牧區要生一堆火,讓人、畜從上面跳過,意為驅走舊的一年的晦氣、病魔、災難。接著人們圍在火堆旁唱「諾肉孜歌」,迎來新的一年的平安,歡樂。同時要進行《瑪納斯》演唱,庫姆孜彈唱,男女共跳集體舞等。要吃「闊缺飯」,這是過諾肉孜節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柯爾克孜族人一邊吃著它,一邊在心裡默默地祝願來年富足有餘,平安幸福。
除了突厥語民族,塔吉克等民族也會慶祝諾如孜節。塔吉克族的諾茹孜節,塔吉克語稱為「肖貢巴哈爾節」。「肖貢巴哈爾節」前夕,家家戶戶要將裡裡外外打掃乾淨,清除一冬所積的塵土,還要在屋裡的牆上用麵粉畫上相同的花紋,既是裝飾也有祈福之意。家裡的女性還要忙碌多日,備下豐盛的食物,並且一定要烤制過年所用的大饢。節日這天,人們在眾人推舉的「肖貢」(率領一群人去各家拜年的首領)帶領下去各家拜節。每到一家,「肖貢」代表眾人向主人恭賀,主人一邊致謝一邊將麵粉撒在「肖貢」及來客肩上,以示祝福,爾後熱情款待來賓。「肖貢巴哈爾節」是由幾個節日組成的春節,期間還包括「祖吾爾節」(意為引水節)、「鐵合木祖瓦提斯節」(意為播種節),活動內容豐富多彩。
原文摘自:亞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