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欺也不可罔也(如何理解可欺也)
2023-05-10 03:03:35 2
可欺也不可罔也?《論語》《雍也》篇第二十六章,講的是孔子弟子宰予企圖為難孔子的故事:「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可欺也不可罔也?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可欺也不可罔也
《論語》《雍也》篇第二十六章,講的是孔子弟子宰予企圖為難孔子的故事:「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應該說,宰予還真是一個有個性,也能獨立思考的弟子,但有時會耍耍小聰明。在「宰予晝寢」章中,孔子痛罵了宰予;不知道是不是他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心中有一點不服之氣。總之,他居然想出來一個為難老師的歪招,故意問孔子:「(老師,您不是推崇『仁』嗎?)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如果有人告訴他『井裡有仁』,他會跟著跳進去嗎?」請注意:宰予在這裡耍了一個花招,因為「仁」和「人」同音,所以「井有仁」也可理解為「井裡掉進了一個人」,於是問:「仁者會不會跳下去?」這裡隱含了一個兩難之處:如果不跳下去救人,那他就不是仁者;如果跳下去,就可能同歸於盡。這樣就給孔子出了一個難題,這個難題還隱含著對「仁」的信仰問題。沒想到孔子一眼就看穿了宰予的用心,輕而易舉地化解了這個難題:「為什麼要這樣問問題呢?作為一個君子,他可以去救,但不會跳下去(因為如果這樣,不但救不了人,自己也會陷入危險);君子可能會被欺騙,但不會被蒙蔽。」我想,聽了孔子這番義正詞嚴的話,宰予一定會羞愧滿面、感到無地自容的。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孔子不僅是一個仁者,而且也是一個智者;是一個「仁且知(智)」者。我將這樣的人稱為「聰明的老實人」,因為在一般人看來:聰明的人不老實,而老實人不聰明。其實,這兩者是可以統一的;但必須將基點放在「老實」上。也就是說:「仁」字優先。但是,如果只有「仁」而無「知」,就會成為「愚仁」(愚蠢的仁),就像「愚孝」「愚忠」一樣,走向反面。一個真正的君子,就應該是這樣的人。
在了解了本章的大意後,還需要對文中的最後兩句話,即「可欺也,不可罔也」予以探討。我在上面的解釋中,將其翻譯為:「可能會被欺騙,但不會被蒙蔽。」其實,更準確地說法應該是:「可騙以理之有,但不會蒙以理之無。」也就是說:一個君子,可能會被有理的話欺騙,但不會被無理的話蒙蔽。為什麼?因為君子有頭腦、會分析,而分析的依據就是看有理還是無理。這種說法的依據見於《孟子》《萬章》上篇的一個故事:「昔者有饋生魚於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管池沼小吏)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yǔ,困而未舒)焉,少則洋洋(放鬆)焉,攸然而逝。』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謂子產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說的是:以前有一個人給鄭國的執政子產送了一條活魚,子產讓管理池塘的小吏養在池塘中。沒想到這個小吏把這條魚燒好吃了,回去告訴子產說:開始時,這條魚還不太舒展,慢慢地就放鬆了,後來就遊走了。子產聽了後就連聲說道:得其所哉(它到了該去的地方)!得其所哉!沒想到這個小吏居然出去說:誰說子產聰明?我把魚燒好吃了,他還說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所以,對君子可以用有道理的話欺騙他,但不能用沒有道理的話蒙蔽他。
這個故事活靈活現地呈現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子產雖然被騙,但仍然是君子;小吏雖然騙了人,還自我得意,但依舊是小人。這一點、一時的得意究竟能換來什麼?可悲可嘆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