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儒家君子人格的理解(儒家視域中的君子)
2023-04-28 09:53:19 3
儒家十分推崇君子人格,儒學也可以歸結為君子之學。但在何為儒家的「君子」這個問題上,學界一直存有爭議。目前,研究如何傳承和弘揚儒家君子文化是學界熱門之事。但是,如果我們在何為儒家的「真君子」這個問題上無法達成共識的話,那麼對儒家君子文化進行創造性繼承和發揚,從而使之服務於公民道德建設就是一句空話。因此,有必要釐清儒家君子理念的基本內容,明確儒家評判和確立君子人格的根本標準。
僅僅通過儒家經典文本記載,的確很難對何為儒家式的「君子」作出統一的判斷,因為儒家文本對「君子」的解釋往往具有情境化、隨機性的特徵,內容並不統一。例如,《論語·雍也》(以下只注篇名)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顏淵》謂「君子不憂不懼」;《堯曰》謂「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衛靈公》謂「君子義以為質」,等等。不僅如此,在儒家那裡,一般很難把「君子」與「仁者」「聖人」等概念區分開來,孔子就把「仁」看作君子之為君子的本質特徵,如《裡仁》曰:「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在儒家其他典籍中,關於「君子」的義項也十分複雜。例如,《詩經》中的「君子」,除了專指統治階級的成員,還指有德者或者婦女對男子的美稱。因而,欲明了儒家式的君子的根本標準,僅僅通過儒家典籍中關於「君子」的隻言片語的記載是不夠的,必須從整全的角度把握儒學的基本理論和精神,通過儒學的終極理據才能判斷作為儒家現實人格追求的君子的根本標準。
眾所周知,儒家的一切理念均建立在天道的基礎之上,儒家的君子之學同樣也不例外。對於儒家而言,真正的君子,就是那能夠體悟並踐履天道之人。《禮記·祭義》曰:「君子合諸天道。」也就是說,君子之所以為君子,就在於他始終按照天道法則而行事,遵循的是天道的價值要求。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禮記·哀公問》才說:「君子貴乎天道。」總之,天道構成了君子的行為圭臬,是君子之為君子最為根本的依據。脫離了對天道的體悟和踐履,就不可能成為儒家式的真君子。所以王夫之才說:「君子之道,天之道也。」
不過,儒家固然以對天道的體悟和踐履作為君子的根本標準,但是「天道」這個說法還過於抽象,因此儒家結合人的生命實際對之作出了具體的解讀,以便賢愚皆能明其大義。為此,儒家賦予天道一種明確的價值內涵,即「天地之大德曰生」,即把天道規定為一種「生」之道。如二程所說「天只是以生為道」,朱熹也說「某謂天地別無勾當,只是以生物為心」。按照這種「生」的價值指引,君子對天道的體悟和踐履,就具有了十分明確的指向和內容。那就是真正的君子必然是那對天地之「生德」具有深刻體認之人,他重生、厚生,對萬物之生機具有強烈的欣賞與護持之意,能夠做到始終以「生」為本,特別是對人類自身的生命處境具有高度的同情共感能力,表現出濃重的以生民為重的精神風範。這一點,正是構成君子之為君子的最為現實的內容。
第一,體天悟道之君子首先必須認識到萬物之「生生」乃天地之本然,也是天地之應然,從而明確自身在維護天地之「生生」上的責任和義務。君子不是那違逆天道之人,而是以天道為法、效法天道之人。《易經》曰:「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所以,真正的君子必然以協進天地創生、推促萬有之生命普遍流行為己任。這表現在,一方面,真正的君子必然具有良好的生態文明意識,對於維護天地宇宙整體生命系統的平衡與和諧運行有著明確的精神自覺。君子始終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另一方面,真正的君子還能夠積極地「參贊天地之化育」,以實際行動為天下萬物的生生不息、萬民的安樂,作出實際的貢獻。所謂「天道之大,在生物。生物者,天道之貞。君子協進生物之功,可以配天」。反之,不尊重生命、不善待生命,對生命麻木不仁,甚至為一己之欲恣殺生命,則嚴重背離了儒家「厚生」的情懷和追求,也背離了君子之道的基本要求。在儒家那裡,一個漠視生命、對其他生命處境缺乏同情共感能力的人,即使他「功勞」再大、能力再強,都難以稱為君子。
第二,儒家固然強調君子應當尊重、愛護生命,但這不是泛愛主義,即不是不分人、物的同等視之。儒家始終是以維護人的生命尊嚴為判斷君子行為的一個主要標準,在人與自然生命發生衝突時,主張應當給予人的生命某種優先性的對待。應當指出的是,儒家的這種主張,不同於西方的人類中心主義,不是把萬物僅僅視為滿足人的需要的工具性存在,而是格外強調人在維護宇宙萬物和諧共生上的道德責任與使命。儒家認為,在天地創造的一切生命中,只有人才具備體天悟道的能力及保證天地萬物和諧運行的道德理性,因而也只有人才具有「參贊天地化育」的主體資格,才能真正擔負起維護天地萬物和諧生存的責任。故而,人類能否善待自身、保證人類道德理性發揮作用的主體尊嚴,就構成了人類承擔其天賦責任的基本前提。君子出於對一切生命均為天地創生、因而均具有天賦的「生」的價值的認識,滋生出「萬物一體」的生命境界和悲天憫人的生命情懷,能夠善待包括動物在內的一切生命,但這並不意味著君子會把動物凌駕於人的生命尊嚴之上。
以上,我們從儒家的天道根基約略敘述了儒家式君子的根本標準,以及這種君子人格的基本表現。儒家是以對天道的體悟和踐履作為評判君子的根本標準或一貫準則的。不過,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儒家講的「天道」「天命」或「天德」,其實具有同一性,它們只是從不同角度詮釋「天」的本體性,因而可視為同一的概念。從這一角度出發,儒家有關君子的言論,其實都可以得到合理解釋。一個人要成為真正的君子,他就必須能夠按照天道或天命的要求行事,因而在邏輯上,他必須先要知曉天命或天道,故孔子強調「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而天的基本屬性在於它的創生性,「天意」體現為它的「生意」,因此,一個真正的君子,應當努力了解天地賦予人、物之性,唯「知性」「盡性」,人才能成為真正的「大人」,才能完成人之為人的使命。人之性,在於其仁義之性,故「君子義以為質」,「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真君子以仁義安身立命、率性修道,故而能夠做到不憂不懼。而仁義的實質內容,在儒家那裡,即是實踐天地之生德,這決定了真正的君子必以生為本,懷抱重生、厚生的生命情懷,追求將己身之生命融入宇宙之生命大化流行的人生境界。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宋代儒家生命倫理思想研究」(17BZX099)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舜清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