諧音梗正確說法是真的嗎(諧音梗很有趣嗎)
2023-05-10 21:35:02
中央電視臺2023年春節聯歡晚會,把「諧音梗」作為貫穿始終的亮點,引來網上不少的好評。
但我卻禁不住聊發杞人之憂:作為全國億萬觀眾高度關注的主流媒體,在這樣一場影響力重大的晚會節目中大量使用「諧音梗」,甚至公然「惡搞」漢語,說重了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褻瀆,說輕了則是一種文化低俗,實在不可取!
諧音梗是一個網絡新詞,意思是把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名言格言、人名物名等部分或全部用諧音的方式偷梁換柱、而表達一種相反或完全不相關的意義,以取得幽默、玩笑、戲弄的效果。
青年一代甚至用英語或者其他國家的語言來諧音漢語,也能達到上述同樣的效果。
諧音梗以其文化含量的多少,可以分為有含義的諧音梗和無含義的諧音梗兩種,前者文化含量高,讀來讓人感覺幽默詼諧、回味無窮,而後者則完全是一種調侃,有的可以博人一樂,有的就是耍貧嘴。
諧音梗其實是我們中華文化裡很常用的一種文學修辭形式,古代文人非常喜歡和善於玩這種文字遊戲。說白了,諧音梗不是什麼新鮮玩意,這是早就被我們的老祖宗玩剩下了的東西,只不過換了一個看似新潮的包裝而已。
今年春節聯歡晚會的諧音梗實在沒有多少文化含量今年的聯歡晚會開場第一個節目是歌舞《花開種花家》,這裡邊用到了兩個諧音,一是以「花」諧音「華」,二是以「種花家」諧音「中華家」。
在節目開始前,主持人還特別介紹「花」和「華」,說在古文字裡這兩個字是通假字。這沒有多大問題,但可能是因為時間關係,他沒有來得及說明這兩個字的區別,在古文字裡,「花」是草本植物的花,「華」是木本植物的花。後來,這兩個字確實通用了。
但是,用「種花家」來諧音「中華家」似乎有那麼點小家子氣了。其實,「中華」是中原和華夏的合稱,夏朝是以「花」為圖騰的,「華夏」就是像花兒一樣的夏朝。「種花家」這個諧音梗有點春天的浪漫,但總少了「中原華夏」的大美。
此後,聯歡晚會不斷出現一些諧音梗,比如大張偉和張若昀的「開飯——開fan」、嶽雲鵬的「膽大望維」、徐志勝的「壓碎錢」、沈騰馬麗的「出溜——醋溜」和「勝男——剩男」……等等,讓人聽起來就毫無文化含量,充其量就是耍貧嘴了。
也許,正是因為這一屆晚會太無聊、太沒有讓人記住的東西,所以,這所謂的「諧音梗」反而成了最大的亮點,弄不好就會或多或少在今年的俗文化層面引起一些推動效應。
真正有文化的諧音梗什麼樣?諧音梗其實不是什麼新生事物,這是我們的老祖宗玩剩下了的文化元素。最常見的就有三大類:
(一)借物寓意。比如我們的春節,家人聚餐一定要吃魚,寓意「年年有餘」;孩子結婚要用大棗、板慄、花生、桂園招待客人,寓意「早生貴子」。
也許大家都留意了一種現象,這兩年每逢高考,很多女家長都穿上旗袍、男家長則穿上馬褂在考場外給孩子助威,寓意「旗開得勝」、「馬到成功」。還有報導,說有的學校在高考的衝刺階段男女老師都穿旗袍,還有的家長給孩子穿上紫色的褲頭,寓意為「指(紫)定(腚)成功」,這就有點搞笑了,其實一點意義也沒有。
(二)歇後語。這是我們傳統文化裡特有的一種文學形式,其中有一種形式就是諧音梗。比如:
孔夫子搬家——盡輸(書);
小蔥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八;
裁縫不帶尺--存心不良(量);
曹丕的錢--未必(魏幣)。
古人留下來的諧音歇後語很多,無論是用於諷刺,還是作為幽默,都很有文化內涵,禁不住讓人反覆咀嚼,回味無窮。
(三)對聯。我特別喜歡對聯,尤其喜歡品讀古人的諧音對聯,那不僅僅是對聯規則的工妙,好的諧音對聯需要創作者有極高的文化修養和知識內存。不多說了,還是欣賞兩副名聯吧——
上聯:兩舟並行櫓速不如帆快;
下聯:八音齊奏笛清怎比蕭和。
這副對聯是清代大文豪紀曉嵐的名作,我讀到這副對聯時,曾經拍案叫絕,連讀了好幾遍。
其中的「櫓速、帆快、笛清、蕭和」分別對應諧音「魯肅、樊噲、狄青、蕭何」,真的不是一般的文化。
上聯:因荷而得藕?
下聯:有杏不須梅!
明代文學家程敏政在一次宴會上看中了年輕才俊、大學士李賢,就有意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但又感覺很唐突,便指著席間一盤炒藕片對李賢出了一句上聯,實際是問他「因何而得偶」。而李賢也是反應敏捷,立即指著一盤杏子巧妙地對出下聯,意思卻是「有幸不須媒」。
這樣一來,兩個人都已經表達出了願意許嫁女兒、一個願做女婿的意思,很快程敏政就給他們辦了婚事,成就了一段良緣。
諧音梗並不都那麼美好,弄不好就成為文字獄,是會送命的
在封建極權時代,諧音梗弄不好就會成為文字獄。以諧音梗作為文字獄在哪個朝代都有,但卻以明清最為嚴重。
清代最有名的諧音梗文字獄,可能就是那句「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了,這個大家都耳熟能詳,我不贅述。多說兩句明代的故事。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兩位草根出身的皇帝之一,由於他青年時期當過乞丐、和尚,所以,對於「賊」、「光」、「發」這樣的字眼很敏感,甚至連諧音也不行,如果有人在他跟前說到就被認為是揭他的老底,屬於大不敬。
明朝開國後有個上表向皇帝歌功頌德的慣例,每當逢年過節、良辰吉日或者受到皇帝一點小恩小惠時,便受寵若驚,立即要向皇帝寫賀表,馬屁拍足,以謝主龍恩。
當時,有一個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作了一篇《賀廳壽衣》,其中有「垂子孫而作則」一句話;還有一個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寫了一篇《謝增俸表》,其中有「作則垂憲」四個字;又有福州府學訓導林伯瑗寫了一篇《賀冬至表》,也出現了「儀則天下」的字樣。因為「則」同「賊」是通假字,讀音也是「zei」,據說這三個才華橫溢的高官都被處死,你說冤不冤!
朱元璋還避諱「禿」字以及與「禿」字有類似含義的字樣。當時的祥符縣知學賈翥為縣令作《正旦賀表》中有「取法像魏」典故,朱元璋的皖北鄉音把「取法」念作「去發」,便成了「去發像魏」;尉代縣教諭許元替知府撰《萬壽賀表》中有「體乾法坤,藻飾太平」八個字,朱元璋認為「法坤」音為「發髡」的諧音,「藻飾太平」是音為「早失太平」。杭州府學教授徐夔替知府寫的賀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朱元璋讀罷大怒,說這是儒生借寫賀表罵自己。他認為「生」者「僧」也,是和尚;「光天」是薤發,即禿子;「則」音賊。於是上述學者無一倖免。
從這裡看,你還敢亂玩諧音梗嗎?上述這些學貫東西的大學究就是因為賣弄文化,不幸馬屁拍到了蹄子上,可能連怎麼送的命都莫名其妙。
結語不知不覺寫了2600多字了,得打住了,不然就太耽誤各位朋友的時間了。
諧音梗是我們中國漢字獨有的修辭形式,用好了是一種文化,但如果亂用甚至是惡搞,那就是一種文化災難,會貽害無窮了。我把在網上收集到的一些諧音梗惡搞形式發在文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供各位評判吧。
#頭條創作挑戰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