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內涵及意義(為什麼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23-05-11 05:25:23 3
浙江安吉餘村,風景優美,遠近聞名。看到眼前山巒疊翠、流水潺潺,來「打卡」的遊客們很難想像,這裡曾經因為「靠山吃山」、開礦採石,長期山禿水臭、空氣汙濁。
16年前,時任浙江省委書記在這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當時,餘村停掉了礦山、關掉了水泥廠,開始探索新的發展路子。
而今,餘村風景好,吃上旅遊飯。從村會議室裡傳播開來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成為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開花結果。
2019年8月20日傍晚,正在甘肅考察的來到中農發山丹馬場有限責任公司一場,實地察看馬場經營發展情況,了解祁連山生態修復工作。新華社記者 王曄攝
一
歷史一再證明,沒有「綠水青山」,再多的「金山銀山」都會付諸東流。
恩格斯曾警示全人類:「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世界範圍內,發達國家大多經歷了一條「先汙染後治理」之路。18世紀中葉,率先興起工業革命的英國出現嚴重的環境問題;19世紀,美國洛杉磯等城市飽受空氣汙染困擾……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用短短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進程,成就巨大,但生態環境問題一度成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
一個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人與自然能否相融?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如何兼得?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的話高屋建瓴,意在長遠。他將「山水林田湖草沙冰」視作生命共同體,強調「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心裡有本「生態帳」。他說:「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帳太多了,如果不從現在起就把這項工作緊緊抓起來,將來付出的代價會更大。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沒有別的選擇。」
心裡也有本「政治帳」。他說:「如果仍是粗放發展,即使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的目標,那汙染又會是一種什麼情況?屆時資源環境恐怕完全承載不了。」「經濟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強烈的不滿情緒上來了,那是什麼形勢?所以,我們不能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倡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等僅僅作為經濟問題。這裡面有很大的政治。」
二
秦嶺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但前些年,一棟棟違規違法修建的別墅在這裡生根,一些人企圖將「國家公園」變為「私家花園」。
一直牽掛著秦嶺生態保護,先後6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中央專門派出專項整治工作組入駐陝西。經過整治,1194棟違建別墅被徹底整治,4557畝土地被收歸國有,1000餘人被問詢,包括時任陝西省委書記趙正永在內的多名省部級官員落馬。今天,違建別墅不見蹤影,秦嶺又恢復了秀美寧靜。
不止秦嶺,對陝西延安削山造城、浙江杭州千島湖臨湖地帶違規搞建設、新疆卡山自然保護區違規「瘦身」、騰格里沙漠汙染、青海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和木裡礦區破壞性開採、甘肅祁連山生態保護區生態環境破壞等典型事件,多次作出指示批示,盯住不放。他說:「對突破三條紅線、仍然沿用粗放增長模式、吃祖宗飯砸子孫碗的事,絕對不能再幹,絕對不允許再幹。」
這期間,不少領導幹部因環境保護不力而落馬或受處分,其中不乏省部級高官。「對那些損害生態環境的領導幹部,只有真追責、敢追責、嚴追責,做到終身追責,制度才不會成為『稻草人』、『紙老虎』、『橡皮筋』。」言出必踐。
懲戒管一時,制度管長遠。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領域的制度建設搭起「四梁八柱」——
中央環保督察制度成為「顯微鏡」和「手術刀」,很多地方的汙染頑疾得以曝光和根治;官員們當起了河長、湖長;大氣汙染防治法、水汙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的修訂,讓違法成本更高……
鐵腕重拳下,中國的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APEC藍」幾年前是網絡熱詞,現今已不再新奇,經過藍天保衛戰,2020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7%;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相繼提出,對母親河的大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
不久前,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講述了「世界網紅」雲南大象北上及返回的故事。他宣布,中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裡,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
說:「我們要深懷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
三
「為什麼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魚逐水草而居,鳥擇良木而棲。』如果其他各方麵條件都具備,誰不願意到綠水青山的地方來投資、來發展、來工作、來生活、來旅遊?從這一意義上說,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2014年3月,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貴州代表團審議時,道出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關係。
十八大以來,越來越多的「兩山」故事在大江南北傳頌。
河北最北端鑲嵌著一顆「綠寶石」,這裡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海——塞罕壩。曾經的塞罕壩「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現在這裡變成了鬱鬱蔥蔥的林海。
從昔日「高、遠、冷」,到如今「綠、美、香」,塞罕壩每年淨化水質和涵養水源達2.84億立方米,固碳86.03萬噸,釋放氧氣59.84萬噸。林場積極發展綠色生態產業,成為職工及周邊群眾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
好生態給更多地方帶來好「錢景」。
一棵樹沒砍,卻掙了14萬多元,這要擱在以前,福建三明常口村的村民想都不敢想。
這筆「奇怪」的收入來自「碳票」。這是以林木生長量增量為測算基礎並依據計量辦法換算成的碳減排量,以「票」的形式發給林木所有權人,從而把「空氣」轉化成可交易、可收儲、可貸款的「真金白銀」。只要樹林管好了,林木所有權人就能源源不斷獲得收入。今年5月,三明舉行林業「碳票」首發儀式。常口村3197畝生態公益林監測期碳減排量12723噸的「碳票」,發行當天即被買光。
中國向世界作出減排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碳中和」行動的推進,「林票」「碳票」和碳金融等多元化的生態產品紛紛湧現,將給經濟發展帶來新增長點。綠水青山真正成了金山銀山。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文/劉發為)
來源:學習小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