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3篇
2023-08-06 04:35:32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由中國中央電視臺出品的一部三集文物修復類紀錄片,該片重點紀錄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這部影片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一)
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吸引了眾人的眼光。城門外的我們第一次看到城門裡的故事,神秘又日常,古老又鮮活。繁複的修補和整飾,這群有情懷的匠人手中塑造和傳承的其實是中國文化最基本的形態。
鐘錶組的王津師傅十幾歲進入故宮,從事鐘錶修復工作。讚嘆古人鐘錶技藝精湛的同時,我們也佩服於王津師傅長年累月的堅持。是他們讓鐘錶重煥光彩。「總想給後人留下些什麼」,一句平淡而樸素,卻道出他們最樸實的心願。文物的修復,使現在與過去聯繫起來。
唐代三彩馬的修復工作為王五勝師傅帶來了不少的挑戰:一點點修復,一點點上色,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作,亦是對文物的尊重。為了精益求精,他還去參觀了許多陳列館,使作品達到極致。他們長年累月專注於他們的修復工作,每一個小小的細節,他們都一絲不苟地對待,這都是匠心的體現。
木雕組的屈峰是一位很有思想的修復師,他對文物有著自己的見解:文物同人一樣,都是有生命的。在修復文物的過程中,不斷地對文物體悟。文物是為了傳播文化,不斷地傳承下去。還有漆器組的閔峻嶸,紡織組的陳楊,他們都是有深厚的職業責任感的,不斷的付出著。無論是哪一個修復組,他們的匠心精神令我們感動。
工匠精神在這個時代十分的可貴,更十分需要。他們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貫之;他們苦心技藝、甘於寂寞、堅持不懈。工匠的日常生活讓浮躁的心平靜下來,讓快步走的人且行且欣賞,讓一味追逐潮流的人,感悟到真正的美。
說到這些,想起了李宗盛的《致匠心》,他說:「一個人的天分與出什麼樣的作品並無太大的聯繫,我有耐得住性子的天分」傳承工匠精神。文物修復也是如此耐得住性子才能成就一件好的作品。
我們需要有工匠精神,對待任何事情不著急,不匆忙,靜下心來,靜靜地感受;我們要有追求完美的態度。另一方面,我想《我在故宮修文物》還想告訴我們的是:傳承文化。我們痴迷於現代科技發展的成果,是否漸漸淡去了對「過去」的懷念呢?
殊不知,真的美就是那些傳統!那些文物一直都有鮮活的生命,它們賦予我們了解過去的方式,使我們感悟美,使我們喜愛那些文化。因此,我們要重視傳統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做一個愛傳統文化的人。
這個世界,需要匠心精神,也需要傳承文化。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二)
自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後,點擊量破萬。不少年輕網友紛紛求王師傅收徒弟,只想安靜地掃掃地。面對日益科技化的時代,王津師傅是靠著勤勞淚水,不辭辛苦的工作,弘揚著工匠精神,復甦著鮮活生命。豈能被輕易視之?那些沒有兢兢業業、踏實艱苦態度的人,那些沒有追求,不能正確對待勞動的網友,豈不令民眾笑之?汝若盛開,清風自來!
王津修文物,是日夜辛苦地奮鬥工作,一絲不苟,極度認真用心的踐行,那些歷史悠久的古鐘古琴在沉睡中復甦,被世人所歌詠。那是對事業的敬仰盡責,讓文化花壇裡鳥鳴花更香,山高谷更幽。汝若盛開,清風自來!
不必羨慕王津,他只是做好本職工作而已,才會享有應得的名譽。如果你能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事無大小,不論是清潔工人、交警、邊遠山區的志願者,抑或現在的高三畢業生,只要我們懇切堅持做好本職工作,自會有溫煦的清風在你盛滿淚與汗的雨季輕拂!
那麼多網友紛紛求拜師收留,哪怕在故宮掃掃地,是因為如今一批大學生不能樹立正確價值觀,盲目追逐,不能盡才所用,人才資源浪費現象嚴重。三本的退卻,讓人人都有資格成為大學生,卻不知在大學勤奮刻苦,不斷武裝自我。
當然,勤學用功,一絲不苟的榜樣也有。南開學子郭鑫建立「誠信通」跨境通電子商務平臺,把退耕還林地區農民生產的產品藉由這一平臺銷售到國外,幫助人們增收,踐行環境政策與經濟發展同步。郭鑫也因此受到農民及大眾的好評,沒有去故宮,做好本職工作,不也實現了人生價值嗎?對工作持敬仰之情,一絲不苟,勤懇堅持,汝若盛開,清風自來。
有那麼多網友想去故宮掃地,顯然不可能!更深一步,當今時代,勞動者應樹立正確價值觀,敬業愛業,同時政府促進就業,鼓勵創業,培育工匠精神,弘揚敬業愛業風尚!
汝若盛開,清風自來!沒有波瀾不驚的光芒,亦有石破驚天的感動!尼採有言:「誰終聲將震天,必將長久緘默!」做好本職工作,在盛開的花季沐浴清風!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三)
物質社會中的喧囂太多,很少有無爆點的東西能輕易讓人停下腳步。然而去年春節,《我在故宮修文物》這一波瀾不驚的紀錄片卻走紅網絡,不少年輕人對文物修復心馳神往,何也?人們追求沉靜也。
在人頭攢動的鬧市中,你坐於樓閣之上,靜靜地享受著清風,看著樓下疾步的人群,好像時光停止流動,在嘈雜的公交站旁,人們各自交談,你坐著望天,望車輛,望樹,不說話,像浸潤在水中,柔軟透明。在所有人都去趕時代的步伐,步履匆匆的時候,你能夠冷靜地、清醒地思考自己的人生、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你能忍受暫時落在後面,但你不會驚慌,不會惶恐,因為你清楚自己的方向,你胸有成竹。我認為在浮世中沉靜就是有方向、有原則並且堅定不移。
於浮世中追求沉靜,能提高個人境界。李健早期在娛樂圈中與校友盧庚戌成立水木年華組合,後來逐漸地消失在公眾視野中。他的夢想是做自己喜歡的音樂,所以當別人在浮華的圈中各種炒作時,他忠於自己的內心,始終保持學生的狀態,靜心接受新事物。在很久以後他的歌聲傳入大眾耳朵裡時,李健又重新為人所認識。許多人聽他的《貝加爾湖畔》時,會完全進入那個境界,安靜又美好。是沉靜讓他的靈魂得到洗禮,使他的歌聲恍若天籟。
於浮世中沉靜,需要專注。身為華大基因的創始人之一,汪建在公司困難時期並沒有驚慌失措,放棄這個項目,而是全心專注於此,不分晝夜地鑽研,終於他把這個項目做成了。
于敏是我國的氫彈之父,在他從業中的幾十年中,他始終默默無聞地做著核科技研究,專注的力量讓他在浮世中獲得了沉靜,踐行著「寧靜以致遠」的座右銘。
或許人生短暫,每個人都想留下痕跡,但在浮世之中,追求沉靜才是美好的樂事。在你汲汲於功名之時,不妨慢下來休息一會兒,品味這靜好歲月,把心隨風飄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