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遊褒禪山記(理解遊褒禪山記)
2023-08-06 05:33:11 2
《遊褒禪山記》 作者:宋.王安石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僕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一一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裡,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一一謂之後洞。餘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逾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餘之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則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餘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於是餘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則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餘之所得也。
餘於僕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名: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毅讀過幾篇古人的遊記,雖表現方法不盡相同,但大都以記敘所見所聞為主。但前賢王安石的這篇《遊褒禪山記》有些獨特,他以"記」為輔,以"議"為主。"記」是為"議"作鋪墊,"議是"為"記」做提升。結構上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嚴絲合縫的呼應。就是說,前面記遊部分,除了介紹"褒禪山」來歷的幾句外,都是為後面的議論張本,而後面議論部分由事及理,進入理性思維。二者是水與源、木與本的關係。
下面展開來學習。
例一:
距洞百餘步,有碑僕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呼應:
餘於僕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毅之評論:
文學家所涉及到的史實,無疑是歷史學家考證的結果。他們說對了,自不待論;他們說錯了,跟著錯者一大片,貽害無窮,想想都可怕。
例二: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一一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裡,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一一謂之後洞。餘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餘之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呼應: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毅之評論:
讀書就像攀登珠峰一樣,能至峰頂者鳳毛麟角。這一段涉及到了達於目標的三個重要因素:外物、主見和意志。外物是"火且盡」,主見是"遂與之俱岀」,表現的意志是"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讀書何嘗不是這樣?切忌跟風而動搖初衷。人之一生何其短暫,誤過的永遠找不回來。
例三:
方是時,餘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呼應:
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毅之評論:
達到目標的四個因素都出現了:①意志;②隨以止否;③能力;④外物。爬山入洞也好,讀書學習也罷,四個因素或條件缺一不可。問題是有些是個人能駕馭的,有些是自己無法主宰的。所以我們才將外物稱為「機遇",但機遇來了自身未準備好,也不能成功。
然力足以至者,火足以明者,而未至者,於人為可譏,在己為有悔。盡吾志矣,亦盡吾力矣,而不能至者,則可以無悔矣,孰可以譏之乎?
然而世雲"成者王侯敗者寇」。大凡俗人都看結果,不看過程。但於己而言,事前須考量、事後要總結。有能力有外物而無意志無主見,則於己有悔於人可譏;若有意志有主見,但能力與外物跟不上去,鳥是飛過了,但在天空沒有劃下痕跡,則於己無悔,於人孰能及之乎?
例四:
餘與四人擁火以入。
呼應: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長樂王回,餘弟安國、安上。
毅之評論:
就連這微不足道的同遊的"四人」,於結尾處都要照應到,故曰構思"嚴絲合縫」。
例五:
"古人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焉。"
毅之評論:
此句貌似無呼應,但在結構上承上啟下,內容上是主旋律,其實呼應上下,連綴全篇。
從全文觀之,王賢雖然沒有否定"博覽群書」,但顯然提出了"博」的悖論:"深」。"求思之深」才"往往有得」,這裡反對不求甚解,走馬觀花。就中學生而言,愚以為,只要能吃透語文課本中這些要求背誦的篇子,考試中的默寫、文言閱讀和作文都將"風正一帆懸"。真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我的一位同學劉瑞祥常在酒場即興背誦《黃帝內經》中的段子。看起來隨心所欲、輕鬆自如,實則沒有一桶水,根本就倒不出那一杯水來。是故劉中醫日進鬥金,富甲一方。
毅每寫一篇"理解"前,都要背誦這個篇子,背不會是不敢動筆的。誠然,毅從來未敢與劉郎中度長絜大,因為命中只有"黃齏三百甕」,就不必勉為其難,自尋煩惱。但於背誦之求知,卻不甘落後。
於是不停地寫點惡文,一則給自己充電,一則給敝之孫輩增加營養,抑或惠及他人。百有一覽,千有一讀,萬有一得而成棟梁,幸甚至哉,不枉此生,亦為奢求也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