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漢中張氏字輩一覽表全部(陝西張氏家族字輩排名大追蹤)
2023-08-06 20:40:53
張姓,現在是全國人口排名第三,已有人口9450萬之多,大約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七,未來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張姓,最早出自於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姬姓。是炎黃子孫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姓源自於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之孫的揮公。因為發明弓箭司弓矢之長,而賜姓揮公姓張於青陽,就是現在的河北青河。張姓發布極廣,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山東,河北,四川,這四省大約佔了張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六,其次分布於江蘇,湖北,遼寧,廣東,安徽,黑龍江。河南最多,佔了張姓人口的百分之十點四,張姓分布廣,不均衡,張姓在北方是最常見的姓氏之一。張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相當高,而在陝甘寧三省交接地區是最高的。
參天之木必有根,懷山之水必有源。姓氏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相息的血脈印證。張姓,一個在中國人口數量排名第三,全球愈億之眾的大姓,從上古走到今天,趟過歷史長河,文化璀璨,英雄輩出,既有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發進取的共性特徵,也形成了勞動創造,砥礪前行的鮮明個性,成為中華民族生存發展,不斷進步的縮影。
問我祖先在何方?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數百年來,這首民謠在我國北方各地,祖祖輩輩,婦幼皆知。這首民謠描述了數百年前北方地區那幅宏大的遷民圖,也包含了遍布各地的遷民對祖先,故土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從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至明朝永樂年【公元1417年】共進行了十多次大規模移民,是明初大移民的重要部分。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全國總人口為59873305人,而山西人口就達到4103450人1,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朱元璋選擇從晉南地區抽調人口補充其他地區。據統計;洪武到永樂年間,一共進行了17次較大規模移民,總人數在百萬以上,有資料顯示,自稱祖輩來自山西洪洞的有兩億多人,其中包括五百多個姓氏,由於年代久遠,【還有一說是八百多個姓氏】。
初蒙世事,就從大人閒談之中,得知我們村是從山西大槐樹遷民過來的,從此,大槐樹在我心裡就埋下了神秘的種子。相傳,元末明初,全國各地戰火連綿,自然災害不斷,天災人禍,給老百姓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河北,河南,陝西各地除戰亂,災荒外,又發生了嚴重瘟疫,廣大百姓饑荒不斷,民不聊生,死傷無數,出現了許多無人煙村落,土地荒蕪人畜死亡,到處是一片悽慘景象。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恢復各州,縣,府的經濟,改變天災人禍造成的悲慘景象,下達了將山西平民向各州縣府遷移的聖旨,並在廣濟寺設立了大槐樹遷送站。周邊各州縣府的移民都要送到遷送站辦理移民手續,領取路費和到遷入地置辦農具的銀兩,並辦理三年免徵稅費手續。從政策上幫助這些移民儘快恢復生產,但是,故土難離,背井離鄉,依依惜別,為了紀念思鄉之情,走時留下了【張氏先祖靈位】的牌位,並發誓;不管走到何處,我們的根永遠是山西洪洞大槐樹。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
在陝西榆林佳縣南區有四個村子張姓人家,是從山西大槐樹移民過來的同一個先祖,這四個村子分別是;陝西榆林佳縣康家港鄉【現合併在螅鎮】赤土坡村;陝西佳縣大佛寺鄉【現合併在坑鎮鎮】樓底村,陝西榆林佳縣大佛寺鄉棗坪村,陝西佳縣店鎮鄉南坬村。【店鎮村也有幾十戶,一百多人,是從樓底搬遷出去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到現在的清明節,成群結隊的族人回樓底村山上的祖墳祭祖】
傳說我們這幾個村子的先祖是來自山西長壽都【鄉】,龍九甲【村】,從大槐樹移民移到陝西省榆林市神木萬鎮腦畔疙瘩落戶,起名張家灣。這個地方偏僻落后土地貧瘠,先輩們雖竭盡全力,也無法維持生計,又先後生下四個兒子,使生活更加困難,全家集中住在張家灣已發展無望,難以立足,經過一大家子商家決定,大兒子留在張家灣,二兒子遷移到陝西榆林佳縣大佛寺鄉【現在合併在坑鎮鎮】樓底村,三兒子遷移至陝西榆林佳縣大佛寺鄉棗坪村,四兒子遷移到山西臨縣林家坪鄉白草村【另一種傳說都是從白草村遷移到佳縣樓底和棗坪村,由於年代久遠,有待考證】。就這樣,兄弟四人各奔前程,在自己的新住地艱苦創業,繁衍生息。到了清末雍正三年約【1759年】,棗坪村二門的張鴻勤另立門戶,去赤土坡落戶種地,幾年後,就在赤土坡村裡置買田產,有了發展,到了嘉慶八年【1803年】張鴻勤的堂弟張鴻業投靠長兄也去了赤土坡落戶了,開始了艱苦創業,至今已有二百多年了,現有人口四百多人,赤土坡也成了張姓大戶村莊。
樓底村位於佳縣東南三十公裡處,現有人口1500多人,320戶,耕地2800多畝,是典型的大戶村莊,在國家扶貧政策的扶持下,樓底村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村貌也更加美麗好看。現在的樓底村,設有醫務室,老年娛樂室,閱讀師,健身廣場,紅棗香菇合作社,幸福養老院,是遠近有名的好村莊。樓底村主要分為前溝,後溝和南溝,南溝裡的住戶原來不是張姓人家,是郭姓人家,是從山西太原遷入陝西榆林佳縣店鎮神堂溝村,從始祖到現在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後裔張萬金在樓底打長工,後改姓張入住樓底村,繁衍至今已十三代,現有數百人口,近百年來,部分族人又移居陝西延安安寨縣,陝西榆林靖邊縣,內蒙等地。樓底現在百分之八,九十的是張姓人家,剩下就是姚姓人家,只有兩家劉姓人家,一家景姓人家,幾百年來,張姚兩家都和睦相處,融為一體,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小時候聽村裡的老年人說;【樓底】村原來不是叫樓底,最早村子裡住的是姚姓老戶,就是現在的【姚家鹼】,村莊依山傍水,村子下面是一條河流,一眼望去,就像一片荷葉,所以,村子起名【荷葉川】。沿著姚家鹼大路往前走一公裡,就是現在的【樓灘】,在樓灘的路南有一座八十八層的古剎寶塔,高縱入雲,站在塔頂,能聽到六十裡外佳縣白雲道觀的晨鐘,猶如人間仙境。後來住進了一條千年蛇妖,它時常傷人,久而久之,玉皇大帝知曉了,降下天雷懲罰它,但是被它逃脫了,寶塔也被震塌了,就剩下塔底子了,塔頂子倒在一裡外的一個土仡佬裡,現在叫【樓塌仡佬】,不知傳說是否真實,現在的樓塌仡佬到處都是石塊瓦片。後來,村子裡的人為了紀念這個寶塔,就把村名改為【樓底村】,下面的河流叫【樓底河】。
順著【姚家鹼】往後走幾百米,就是棗坪村,棗坪村也和樓底村一樣,也是典型的大戶村莊,現有人口1500多人,住戶347戶,土地4360畝,村裡的年輕人都是有頭腦之人,做生意的,養大車跑運輸的,家家戶戶都過得幸福安康,村子裡修了一座革命紀念館,佳縣周圍的革命烈士都刻在了紀念碑上,時常有外地人士來祭拜了
南坬村在店鎮正南方向不到五公裡處,依山傍水,山明水秀,氣候溫和。現有人口200人,住戶71戶,耕地面積740畝,在一百六十多年前,是由樓底村遷移到南坬村,是中將張達志【張錦瑞】的故鄉;張達志,男,漢族;陝西榆林佳縣南坬村人,原名張錦瑞,【1911--1992】1911年農曆3月出生,1927年加入中國共青團,1929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7年參加革命工作,解放軍軍事學院速成系畢業,中將軍銜。他為我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第二,第三國防委員會委員,第四屆全國人大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會員,1955年至1969年11月任蘭州軍區司令員,1969年至1977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在中共第十二大,十三大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92年1月15日在北京因病逝世。在他晚年回老家時,為南坬村援建了一座小學學校,並起名為【達志小學】。
就現在這四個村的同宗同祖的張姓人家,大約有三千五百多人,由於近年沒有續寫家譜,從【志】字輩以下再沒有輩份字可選,從【志】字輩以下已有三輩人了,沒有了輩份,快分不開誰大誰小了。所以,現續寫家譜,以供後人;下面是張氏家族輩份字排名;
鴻,紀,如,書,振,天,體,德【登】,士,立【文】,崇【增】,生,錦,志【以上是祖傳家譜】以下是續寫家譜;中,建,耀,正,誠,達,銘,安,昌,興;共二十四輩【後輩繼續】如果國內有和上面祖傳家譜輩份字大致相同的話,我們就是從大槐樹下移民出去的張姓同一支系;
家譜;又稱【族譜】【宗譜】等。是一種以表譜的形式,記載著一個家族的世襲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的書籍。家譜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就其內容而言,是中華文明史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記載的是同宗共祖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跡等方面的歷史圖集。因經歷了歷朝歷代的連年戰亂和社會動蕩,歷史上傳世家譜幾乎喪失殆盡,許多家族的世系因此斷了線,失了傳,流傳至今的古代家譜,大多是明清兩代纂修。
現編寫我們張姓小小家族族譜,目的就是在於祭奠張氏列祖列宗,密切宗族情誼,繼承和發揚前人所開創的美好事業,使後輩現人更為昌盛。凡有家譜之家,必須時常翻閱,隨時添注,方無遺漏,如果永遠不看,一經年代久遠,人口繁多,再要修整,殊非易事。現根據張生孝老先生和赤土坡村流傳下來的家譜提供的資料,經過大量的資料調查,搜集,核對工作後寫成初稿,由於是個人操作,學歷有限,在編寫過程中極其困難,不準確和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各位族人支持這項工作,並提出寶貴意見,以便進一步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