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跑道觀後感匯總
2023-08-06 21:55:38
青春跑道觀後感_【1】
如果你是一個學生,每天生活在熟悉的校園中,那麼,我要告訴你:《青春跑道》是一出少有的,難得的,有價值的大型校園題材劇。它集民族的傳統戲曲的精華,又組合了現代流行音樂的唱詞與曲調。這裡有親愛的老師,可愛的同學,有同學間早戀的情趣,也有師生「碰車」的興趣,真實客觀而又不失幽默詼諧地反映了中學生的心裡活動和感情態勢。看後相信同學門會認準自己青春的航道,向著理想的王國起飛。學會理解老師,讀懂親情,珍惜友情!
如果你是一位家長,正在為孩子的前途擔憂,學業發愁,情感犯怵,那麼,我也請你們立刻走進呂梁影劇院。看完《青春跑道》後,你會明白,自己的孩子是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他們非常需要你的關心關注關愛。沒有父母的成長,就沒有孩子的成長。小時候,孩子跟著父母學,長大後,請父母跟著孩子學,說的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你是一名老師,也許你滿腹經綸,執教很多年,但你也未必真能知道該如何從教,當你為自己的耕耘付出與收穫不相稱而大跌眼鏡時,《青春跑道》中有一位很另類的老師,她沒有累得「成灰」,「到死」,甚至於並沒有給學生上過一節課,但同學們卻感覺她天天在給他們補課。難道我們真的甘願每天做扼殺學生的劊子手嗎?不是的!做教師也要快樂學習、快樂生活、快樂教學。那麼,學生需要學習,老師更需要提高,沒有教師的發展,就不會有學生的發展。走進我們學生的心靈當中,那裡才是教師的天堂。要敢於說愛,要適應學生的既有經歷,用徹底的愛幫助他們。
二零零八年九月二十六日晚八點,我在呂梁影劇院觀看了由呂梁晉劇院演出的《青春跑道》。
演出過程中,臺上臺下不時互動,氣氛熱烈,反響很大。
為天下可憐的父母心,我哭了,哭得很傷心。為孩子們的稚真單純我笑了,笑得很開心。最為感動的一幕是從陶偉的話中得知其父陶堅強在孩子面前八年強做出的「幸福」感,中外合資家庭的優越感,是包容在已有八年塵土的一張離婚證中的火苗,企求在完美家庭中孩子能進步發展也只能是自己的一廂情願。我首先為那些既做父親,又做母親的男人們流下一腔情淚,繼而又為陶偉的母親哭泣,也是給所有為孩子生命不息,勤勞不止,奮鬥不懈的女人們。異國他鄉你柔弱的雙肩是如何挑起生活的重擔的;,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你是如何振奮你消沉的意志?昂起你不屈的頭顱。在別離孩子家人的日子裡,你將如何走出情感的沼澤地,牽掛他們,大概將會是你陪伴終生的一枚苦果,有勁使不出,有力也使不上的痛苦,將會是每個女人心中永遠的傷疤。
《青春航道》帶給我更多的是深深的思考。
片名詩意化
《青春航道》這一劇名的命名很恰切的抓住了人生當中之關鍵一段。人文性極強。是人生的必經之路。那個人沒有美好的青春呢?美好的時光總是一晃而過,稍縱即逝。青春是好動的充滿了叛逆的情緒。如何找好自己的位置,把握住前進的航向,追求更美好的明天,是任何人都無法逾越的必修課,在青春的跑道上,有許多不可測因素,潛藏著無限的能量,因而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宏大課題。
主題多元化
我以為它是一部出既關乎於人類愛和友誼,也關注於成長的多主題戲劇。有很深的意蘊。思想性強。
劇中有悲劇的因素。有喜劇的成分,但我覺得這只是在外在形式上的呈現,從主題的深刻性,內蘊性上我更多的主張把這定為是一部正劇,很主流,非常符合當今「和諧」社會的「和諧」理論,在歡聲笑語中大家受到了心靈深處的震動,相比較震撼而言它不是那麼刻骨銘心,不是那麼驚天動地,相比較感動來說作者沒有著力去刻畫正面人物,主要人物,而基本上每個人物都平均用力,以人物為中心,從敘述事件來展開故事情節,緊緊抓住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熱點問題,敏感問題展開喜劇衝突,而且打破傳統的單線高潮式,多次衝突形成了多次高潮,那麼,師生間的碰撞是主高潮,同學情誼的不和諧,摩擦、溝通與交流中的分歧插曲是副高潮。
雖然劇作家在劇本上定論為滑稽戲,但它是正面刻畫了學生、老師、家長,在特定時空中共同成長的故事。主題的背景是陽光的、蔚藍的,旋律是昂揚的,向上的。題材中展現的是當下現實中最為敏感的青春期中學生的心理感情問題。一個很重要的心理社會認識問題。
目標教育化
劇本是非常巧妙的整合了兩代人不同的情感觀,跨越了時空,使作品變得厚重起來,說服力,教育意義更大。由上一代人地下活動,「地火在運行」,到如今登堂入室成為「冬天裡的一把火」「熊熊火焰溫暖了每個人的心窩」,雙線交織,在對比映證中辨明了正確的方向,老師家長同學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親身體驗分別給對方上了一堂很好的課。這堂課恰好體現了二十世紀世界範圍內有最大影響力的教育家之一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羅·弗列勒提倡的「對話式教育」理論。
「對話式教育」,顛覆了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模式,是風靡全世界的解放教育觀。特別對當今的「對抗」式教育模式有針對性。保羅·弗雷勒著名的《十封信:寫給膽敢教書的人》中有一篇寫在最後的結束語,我認為最重要,題目是《認識與成長——有待發現的一切》。而《青春航道》最值得一看的一點恰恰就是,印證了保羅弗雷勒所說的「認識從頭到尾與成長相關。」劇作者發現了青春期的社會問題,也認識到了它的重要性,引導的正確性。劇作家和世界和我們讀者由於有了劇本和演出,我們一起體驗了成長的快樂,所以此劇,不成功是不可能的。
在大眾文化流行的今天,教育家們斷言:「少數統治者的認識絕對不能阻礙、窒息、閹割被統治者的大多數人的成長。」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地方劇,民間劇團的明天會更美更好!
人物個性化
人物形象是劇本活的靈魂,本劇中人物四男四女共八人,年齡層次是兩個段。一組是老師家長。一組是學生。三男三女。
其中女班長,宋茜茜,外號「紅綠燈」講原則,講管理,有能力,什麼都管,老師生了小孩,她都要去送鮮花。頭腦清醒,有主見,一女「追星族」,膽大,無敵手——吳迪很現代,娛樂一族,小小年紀九歲就己拍廣告片成「名」人。
三男中一男為專業暴發戶之子轉學生豆小蔥,外號「四季豆」商業腦筋,社會化,只知吃喝玩樂,有許多不良習氣,懶墮。一男是名為章可立的,典型的乖孩子,傳統式「聽話」但出息不大一類,無自己的思想,「靠別人」走中間,也不好也不壞。人云亦云。
學生中形象最突出的是陶偉,他待人熱情,助人為樂好思善辯,有膽有謀,果斷利落。在同學間有親和力、號召力,很有威信,他身上的戲最多,是一個既愛著別人,又被別人愛著的「幸福」男孩也是一個學習大幅度下滑的不幸男孩。外號「丐幫幫主」。他讓家長擔心,老師憂心,自己也很不順心。是一個問題學生。也是全劇的焦點人物。他真誠地在那兒宣讀自己的日記時最令人感動。他要反抗父愛,反抗家庭,逃出時的舉動最令人滑稽;他在套老師,問老爸時的言辭最為激烈,也最荒唐。此形象豐滿,栩栩如生,愛憎分明。成長也最為顯明,由單純的真誠勇敢,魯莽變得誠信寬容,理解了親情,懂得了友情。認識了愛情。變得博大,有責任感。知道了愛一個人就要為她承擔責任。從內心裡發生了真正的變化,明白了如何去做一個真正的人。
該劇中一號女主角心理指導老師,海歸博士馬利亞,作為學生眼中的另類,她的方法。實在是值得教師們學習和借鑑。在短短一周裡,她和同學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不拋棄,不放棄任何一個同學,也不冷漠和不走近任何一個家庭。是什麼支撐他這樣去做,我想是愛心指導下的愛行,愛行發展中產生的愛情,愛情過程中結下成果。是對教育的愛,也是對教育對象的有規範的特定的愛。他不是泛愛和濫愛,是一種崇高,這裡包含了聖潔。
比如有觀眾會問:馬老師和陶堅強的愛是不是會舊情復燃,陶堅強有心但馬老師肯定無意。因為劇作家就不允許情節這樣發展,在他們倆初見面時已經表現出這種傾向,但馬老師已經是具有非凡意義的女人,一飽學博士,一指導老師的角色不僅在教育學生,已經開始幹預生活,比如批評老同學盲目攀比,讓後進生去追第一名。對生活的指導非常得力。
特別是她自己為了教育學生,真誠勇敢地公開自己的私人日記,實在讓人佩服,許多觀眾不會相信一個老師會公開自己的日記,而且還是給自己的學生看。這讓我們進一步發現,教師的職業是何等的苛刻,它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同時也是學習者,教師的工作既是嚴肅的,也是嚴格的。教育要求每一位教師做好一切準備,物質的、精神的、情感的、心理上,要有勇氣,敢於教導,指導,更要愛一切眾生,不僅愛人,更要愛教育活動的每一過程。
透過這一人物形象;啟示所有的教師兩句話,「我們必須敢於說愛」「我們必須敢於學會勇敢」。一種是表達與交流,一種是行動。
陶堅強這一「人來瘋」形象在劇本中作家是無意去貶損,但暗含了批判意味在的。
臺詞彈性化
劇本中臺詞語言空間很大,有的很感性,有的很理性,聽起來很滑稽,品起來很戲謔,如陶堅強寫給馬麗亞的情書語,既誠實忠厚又裹不住火辣滾燙。前一部分非常詩意。放得很開,後一部分又很理智,收得很巧妙,分寸感很強,表演時,在主角自己平靜的朗讀聲中更能體會出各種味道的彈跳。
「馬蘭頭,同桌三年,在三八線兩旁,我一直把你比作溫暖的陽光,依人的小鳥,和你坐在一起的日子,感覺真好,你是黑暗中的燈泡,飢餓時的麵包,你是夏天的雪糕,冬天的棉襖。每當你困難的時候,我總想幫你一把,永遠牢記為人民服務,是毛主席的教導,一個喜歡你的男孩。」
為此學校開除了馬麗亞,二十八年前馬老師面對二十四封情書中之經典一封,她的想法是不交出去。決心做一隻沉默的羔羊,用花季少女的真誠去掩護悄悄撤退的男孩。當陶堅強向馬老師表達遲到二十八年的道歉時。馬老師很高明地說:被人喜歡是一種快樂,被人讚美也很溫馨,我要感謝你,豐富了我的人生。這「豐富」兩字蘊藏了多少酸甜苦樂,太智慧了。正如錢理群先生在評價魯迅先生時所說的「豐富的痛苦」一話,有異曲同工之美。
語言創新:運用多種手法產生語言的陌生化,新鮮感,組合變異,讓讀者忍俊不禁。漂亮處太多。
這裡我想點出五場戲中每場都有一段唱詞:或序詞或結尾,或在中間,精美:有第一場序曲《十七歲天空》,尾曲《驅動問號》。第二場尾聲評彈搖滾《平地風起》。第三場幕後唱《男生和女生》。第五場師生兩重唱《第二課堂》。第四場的集體朗誦效果,誦詞與情節交融很好。「天空收客每一片雲彩,不論共美醜,故天空廣闊無比;高山收客每一塊巖石,不論其大小,故高山雄偉壯觀;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論其清濁,故大海浩瀚無比;……,我想以《收容》做主題目應該很好,(劇中設有題目)
《青春航道》的編劇是匠心獨運,爐火純青。作為一個兒童劇,或是一出滑稽戲,教育意義的價值巨大。
值得一看的又一理由是馬麗亞老師這一形象:扮演者是由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梁桂星,她的表演出神入化地為戲劇舞臺塑造了一新東方女教師的藝術形象。大美不言。陶偉這一形象的表演也惟妙惟肖,令人難忘。
青春跑道觀後感_【2】
上周五,我校七八年級師生到嘉興大劇院觀演由蘇州市滑稽劇團創作演出的校園滑稽戲《青春跑道》,這是一個很特別的話劇,以滑稽戲的形式出現在觀眾的面前,但圍繞的卻是當今社會敏感話題——早戀。話劇主要是圍繞著一個班裡的一群同學和一個另類輔導員,故事情節時而幽默時而感人,為我們展現了花季友誼的純真。話劇中的每一個同學都可以代表如今校園裡的一類人,有時尚追星的女孩;有隻會死讀書的「書呆子」;有成績優異但家境貧寒的學生;也有成績不好但人緣極佳的同學。他們都是花季的代表,是青春的象徵。這部話劇用不同方式對我們進行愛的教育,讓我們更好的理解仁愛、寬容、友誼。青春跑道中的爸爸是一位成功的扮演者,劇中的爸爸想偷看兒子日記,現場學生們異口同聲喊出了自己的心聲,接著爸爸一連串的反問,學生的應答,場上場下的互動,將演出氣氛推向高潮。
觀看了演出,又目睹了紹興柯巖春遊一日所見到同年級的「一對對」,於是我布置了「悄悄話本」的內容,那就是寫寫觀後感,談談自己的體會,今天全班同學都交上來,很多同學都深有感觸,曾經深陷「泥潭」的小施「好感,只是好感,不可能成為愛,如果現在有行動了,那麼就能愛到底了嗎?我有著深刻的體會,曾經那麼地執著,結果不堪一擊,他又找了別人,那過去的我們算是什麼呢?感謝老師、家長的幫助,讓我清醒地回頭了。」小王寫到:「處在青春期的我們,對異性有著朦朧的好感,這是正常的,但這並不是愛,我們也不應該付諸於行動,默默地藏在心裡,讓它永遠成為一個秘密,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小張寫到:「同學之間互相欣賞是正常的,但要清楚地認識到,這僅僅是單純地欣賞,而不是喜歡,明確當前最主要的任務是學習,就不會因為好感而作出不理智的決定」。小天寫到:「早戀是不理智的表現,到最後受傷的還是自己,不僅是情感上的受傷,學習更會一落千丈」。小餘也寫到:「愛不是唯一,博愛才是我們的選擇,友誼是珍貴的,我們要好好珍惜現在的擁有」……
看了同學們的觀後感,我在班級作了總結:「喜歡一個人,心動可以有,行動不能有,互動更不能有,好好珍惜現在的擁有。」
青春跑道觀後感_【3】
星期五晚上,我們學校組織了四至六年級同學到寧波逸夫劇院觀看了滑稽話劇《青春跑道》。
厚重的幕布在輕鬆歡快的音樂聲中拉開了,一個關於中學生的校園故事由此上演了。其中有一位胡曉甜同學,母親是下崗工人,家裡條件非常差,但她學習卻非常好,而且還能自食其力,幫助媽媽減輕負擔。而陶偉同學卻是一個家庭富裕的學生,但他能幫助同學,把一臺筆記本電腦送給胡曉甜,可胡曉甜沒有接受,並說「我不希望依賴別人,我要靠自己」。看到這裡我很感動,也很慚愧。我總是依靠大人,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對於大人的付出總是認為是應該的。不高興的時候,還會衝他們發脾氣,特別是讓我學習時,我就會感到煩。對比胡曉甜,我真慚愧啊!以後我也要努力學習,控制自己的脾氣,要多幫大人幹點力所能及的事。
劇中最有意思的是陶偉的爸爸,他是個好爸爸,雖然他把陶偉管得緊,還限制陶偉出門,讓他做一大堆像山一樣的作業,但他也是希望陶偉能成材,他用另外一種方式愛著陶偉。唉可憐天下父母心。不過,他有一件事情做得不好。那就是偷看陶偉的日記。日記別人是不能看的,那可是個人隱私。希望陶偉的爸爸以後可不能再偷看陶偉的日記啦。
劇中還講了其他幾位同學的故事以及一個另類的輔導員老師,那個老師老把「老師」念成「老西」,害得我學著學著也要把老師念成了老西了。
這個時而幽默時而感人的話劇在「千裡難尋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的歌聲中結束了。雖然這個節目只有短短的一個小時,但讓我領會了什麼是仁愛、寬容和友誼。